医渡科技出席中关村论坛年会,以数智科技赋能“健康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在诸多领域成果斐然,健康领域合作更是亮点突出。
3月28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世界数字健康论坛上,围绕“数字 科技 在‘一带一路’全民健康治理中如何发挥中国作用”这一主题,医渡科技(2158.HK)联合创始人、CEO徐济铭与新疆医科大学校长阿吉艾克拜尔·艾萨教授,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学武教授,蚂蚁集团支付宝副总裁、数字医疗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张俊杰先生以及清学校友总会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专委会秘书长余永平先生展开了深度探讨,分享了医渡科技在技术输出与联合研发领域的实践经验。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张萍教授主持本次对话。
立足中国经验,破解跨境健康治理难题
徐济铭指出,医渡科技自2014年成立以来,始终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驱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构建了符合国际标准的数据治理体系。他强调:“医疗数据的复杂性和安全性是技术落地的核心挑战。”为确保数据标准的科学性和国际化,医渡科技与国内外专家合作,推动疾病数据标准的建立,合作出版了19本疾病标准数据集。在技术研发方面,医渡科技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建立交叉研究实验室,与中国政法大学等机构合作,在数据安全与合规等领域深入探索,并将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融入底层架构,确保数据在合规框架下实现价值转化。
2020年,面对当时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医渡科技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基于AI技术打造的传染病预警和应急响应的相关技术和经验,输出到东南亚国家,实现“秒级发现、分钟预警、小时阻断”的高效防控,有效助力当地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赢得广泛认可。在技术输出过程中,医渡科技充分尊重各国的文化习俗,与本地团队紧密协作,对技术体系进行针对性改造,确保技术能够顺利应用。
从技术输出到联合研发:打造创新共同体
在谈及中国企业如何从技术输出转向联合创新,让中国技术成为各国自主创新的“种子”时,徐济铭分享了公司依托“联合实验室”模式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构建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践经验。
徐济铭表示,医渡科技的成长始终受益于与高校、各地医院的联合实验室合作模式,这一模式在“一带一路”实践中得到深化应用。在文莱,医渡科技通过派遣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授、顾问,帮助当地建立学科体系和技术标准;在新加坡,公司则与顶尖科研机构——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成立联合实验室,聚焦本土特色医疗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服务的转化,不仅解决了当地医疗痛点,还反哺了医渡的技术生态。
“每个国家的疾病特征和产业优势各不相同,联合实验室模式不是简单的技术复制,而是深度融合本地需求后的创新孵化器。”徐济铭强调,医渡科技将自身沉淀的技术能力与当地资源结合,既帮助合作伙伴建立新学科载体、培育本土人才,也反哺了企业全球化能力的拓展。
展望未来,徐济铭提出,医渡科技将进一步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数字健康领域的合作,希望将联合创新模式延伸至更多区域。“生命科学与健康是跨越国界的共同使命。我们期待与‘一带一路’伙伴深化探索,让技术成果惠及更广泛群体,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可持续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