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秒帧对话Figure张悦:中视频兴起,内容创业迎来新机遇?
从张艾嘉、金士杰、谢贤,到贾樟柯、罗杰斯、大张伟,Figure用镜头展示大师和大名的见识与思考;从周云鹏、万晓利、痛仰,到五条人、海归先生、九连真人,Figure用影像记录音乐与命运的沉浮;从郑州水上救援队、摩托猎人、盲人接线员,再到《在武汉》里英勇抗击新冠病毒的医护人员与河南暴雨洪灾中的志愿者,Figure努力让人们记住那些在悲苦中“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人。
作为 互联网 时代的新型纪录片厂牌,Figure呈现的不止是人物故事,更是时代故事。从2017年成立至今,其视频网络观看总量已经超过10亿次。
7月25日,Figure团队进入被暴雨洪灾突袭的河南郑州、新乡、鹤壁等地,用纪录短片《救在壹线》,还原了灾区核心的志愿救援行动和人们心头的情绪。这是Figure团队引入分秒帧进行后期制作的一支短片,也是团队在 新媒体 环境下为加速视频创作效率进行的又一次创新和尝试。
(张悦,互联网视频内容品牌 Figure 创始人,曾担任《人物》杂志主编及出版人、《Vista 看天下》副主编、南方周末资深记者。)
以下为分秒帧对话 Figure 创始人张悦实录,部分内容有精简。
分秒帧: “中视频”的概念开始兴起,您认为它会为视频 创业 者带来新的红利吗?
张悦: 从我个人而言,我会比较警惕。就像我几年前针对短视频潮流说过的,对平台而言它是一个红利,对于创作者而言,它未必是红利。因为我看过太多优秀的短视频创作者,死在这个赛道最鼎盛的,最利好的,最红火的周期里头。
当然,我也乐见其成,因为中视频本身就是跟Figure这几年渐进的转变是应和的。我们的作品越做越长,作品的体量和规模越来越大。如果这个潮流为真的话,对我是有好处的。但是现在中视频刚刚兴起,概念刚刚形成,它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包括定义也是纷乱的。
对于内容创作者,像我们这样一个每年生产很多作品的机构而言,仍然是要立足于作品的质量,它的影响力,它的传播,而不仅仅靠这个概念就想从中分一杯羹,攫取红利。这么一种投机的、跟风的心态,是要不得的。
分秒帧: 新的概念可能也体现了观众对视频质量和数量上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提升视频创作效率方面,Figure有哪些尝试?
张悦: 我们近期开始使用的云端协同工具是解决行业痛点特别好的创意。纪录片创作,不像过去做纸媒的报道。我在《南方周末》当记者的时候都是单打独斗,我到一地采访,写完稿发回编辑部,编辑不用怎么改,第二天头版头条就登上去了。但是,纪录片或者其他影像创作,是需要多工种、多部门配合完成的,是一个相对低效、长周期、产出率偏低的行业。分秒帧这样的应用,针对长期以来的行业短板或者行业痼疾的环节,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实现高效协同。
说一个简单的细节:我自己其实不具有剪辑的技能,改片子只能在后期机房,坐在剪辑师旁边进行,有时候还有混音师、调色师,我需要去跟他们讲我的具体要求。但是Figure有很多项目是同步进行的,我可能在某地出差,或者去见客户谈合作,或者在某个重大项目的拍摄现场,我的管理半径很难覆盖到同时期的其他项目,想要修改一支片子会很费劲。我会在 微信 群里@不同的人,告诉他,“几分几秒不能这么剪,我要的是一句什么话,你从备选素材里给我摘出来”,诸如此类的细节,处理起来是挺费劲的。分秒帧可以让我在那个时刻打点,直接输入意见,我还可以把意见同步给不同的工种,有的是 inhouse 团队的后期剪辑,有的是从外面请的调色师,有的是平台方或品牌方的对接人,我都可以一键完成意见同步。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例子,但确实体现了行业的痛点。分秒帧是一个能够让行业内不同工种、不同平台、不同机构都实现高效协同的一款应用,这就是它最大的魅力。随着未来继续迭代升级,我相信它会有更好的使用体验。显而易见,相比这个行业平均效率和水准,它的优势是碾压性的,相当于马车时代创造出了 汽车 那样,对于行业会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
(Figure后期制作人员在用分秒帧审片)
分秒帧: 内容创业不得不关注 商业 变现的问题,Figure和甲方/品牌方之间是怎样的角色关系?
张悦: 我们不是音视频行业里最常见的委托制作方,我们不追求做一家制作公司,而是追求做一个拥有很高美誉度的 媒体 品牌,或者非虚构影像厂牌。所以我们跟甲方的关系也不是行业中常见的。有越来越多的品牌方,包括视频平台,非常理解和认可我们。他们甚至说,“我找你合作,就是想一块儿做你最擅长的、最喜欢的事情,用你舒服的合作方式一起创作出作品,而不是仅仅委托定制,让你为我干活。”
这是我乐于见到的一种变化。
我们一直是从生产好内容、好故事,更好地传播的角度出发,而非从伺候甲方的角度出发。这需要一个市场教育的过程。说实话,刚开始合作起来也是挺拧巴,因为客户没见过,“我是给你钱的人,你凭什么不听我的”。但是当我们积累了很多项目案例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客户,从审美、旨趣、情怀,以及各自追求的意义上,认识到与Figure的结合点,从而认可Figure的价值。
我可能有时候还弯着腰,还得弓着,但是我至少不会趴着去挣他们的钱。有的时候弓着身子,也是为了将来有一个更笔挺的姿态去面对甲方,面对这个世界,面对这个时代。
(Figure获得的视频奖项)
分秒帧: 很多内容创业者,包括视频创业者,生命周期都很短。你们是怎么活下来,并且还形成品牌溢价,让甲方愿意为Figure的招牌买单?
张悦: 有很多优秀的内容创作者、创作机构,确实已经消失了,关门或者大规模裁员。这是目前这条赛道非常残酷的现实。而我们在疫情之前获得了新一轮融资,在市场上也获得了更多合作方的认可,整个疫情期间没有裁掉任何一位员工。现在回想起来,并不能归结为我的工作有多出色,我感到的是一种幸运。
在幸运之外,也因为我们长期坚持我们的DNA、我们的方法、我们的立场,通过这样一种长期主义和专业主义的坚持之后,获得的一种溢价。我觉得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分秒帧 :Figure做得最多的内容可能是人物短视频,是什么让你们开始参与热点新闻事件的拍摄?
张悦: Figure就是一家带有强烈媒体DNA的非虚构影像机构。创立以来,我们其实拍摄和制作了很多强媒体属性的片子,比如几年前的北京清退,去年拍摄的昆明烂尾楼,它都是标准意义的传统媒体选题。
新闻性的纪录片相比艺术家、大师、歌手、乐队的人物短片,时效性更强。比如《在武汉》,是去年疫情期间在武汉实地拍摄的7集系列纪录片,它是周更的,甚至为了满足B站网友的呼声,我们有一周做到了双更,这种效率是很少见的。我们甚至把后期团队移到了武汉前线,这样一个可以称之为“制播同步”的设置,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是没有的。
遇到类似于疫情、水灾这样特别重大的、新闻属性极强的题材,有的时候我会冒险去做行业内并不存在的、突破惯例的选择。
(《在武汉》拍摄期间,Figure前方摄制组全体成员和部分拍摄对象签名的防护服)
分秒帧: 内容创业的方向很多,为什么选择纪录片这个方向?是因为特殊的社会价值吗?
张悦: 所谓的社会价值、情怀意义这些东西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对我而言不是最重要的,更多的还是出于个人理想和对志趣的坚持。我想做中国最好的非虚构影像机构。在传统媒体的时代,如果我做的事情可以概括为非虚构写作的话,现在这件事情就是非虚构影像。我同样希望能够把它做到一定的高度,至少不输给我之前做的事情。
过去有一种刻板印象,大家普遍认为新闻没有文学好看,精彩新闻是易碎品,新闻是很糙的。我们当年《南方周末》和《人物》杂志的同仁过去的实践证明了这种刻板印象其实是不科学的,是不正确的。当年,我们称之为“特稿”。多年之后的现在,称之为非虚构写作,并且被人们接受。那么同样,我想证明另外一种刻板印象——纪录片不好看,跟电影比很粗糙,这种片子价值不大——也是片面的,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