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锐新创乔迁中关村软件园 助力移动支付行业升级发展
近日,移动支付基础设施与服务商意锐新创正式乔迁,新办公地址位于北京市著名的 科技 园区——中关村软件园,搬迁后意锐200余名员工在 互联网 创新中心大厦里与百度、新浪、网易、联想等公司临窗相望。此外,新办公场所还设置了意锐展示厅和研究院,深入研究移动支付行业发展。
意锐新址的展示厅
六迁之路 移动支付风雨16年
据意锐员工介绍,这是这家创立自2002年企业的第6次搬迁。这段企业“六迁”的故事背后透露的是中国二维码技术摸索前行的缩影,也是中国移动支付爆发式狂奔的见证。
2002年,北京上地七街的一间小屋子里,3个人、一张桌子,中国第一家 手机 二维码开发应用公司——意锐成立。
在图像识别与 智能硬件 等领域,意锐积累了长达16年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探索史。
早在2003年,意锐推出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码快速识读引擎》,随后又全程制定了中国移动条码应用规范,首创二维码专业读取机具,开展二维码应用探索。
意锐新创逐渐走上正轨的同时,中国也在国家层面开始推动二维码技术的开发,意锐团队参与开发研究的汉信码,成为中国国家标准二维码。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中国二维码跨越从“0”到“1”的门槛,意锐这家致力于中国二维码业务研发和推广的公司,也从最初3个人的团队拓展到近百人,从而不断搬迁到更大的办公场地。
随着线下二维码支付在中国迅速兴起,2015年意锐推出“意锐小白盒”,并与支付宝、 微信 、银联等各大机构进行合作,超过100万的移动支付终端意锐小白盒受到线下商户的广泛接受与欢迎。意锐就此踏上快车道,业务和团队爆发式增长,并迎来了它的第六次搬迁——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同时启动战略新布局。
三位一体 “软硬兼修”的战略版图
从2002年开始,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家未来中国最大的移动支付终端和服务商之一的企业,只是一家纯粹的算法公司,团队成员几乎全部都是算法研发工程师。
然而在创始人王越的心里始终认为二维码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载体。
于是2007年开始,意锐有了自己的硬件团队——虽然只有几名硬件研发人员,然而就是这几个硬件工程师,在位于北京上地的一间小黑屋里,鼓捣出那个未来十年席卷移动支付的基础设施“小白盒”。同时,2015年,意锐建设了自己的工厂,开始规模化地生产意锐小白盒。
正是这支软件+硬件的小团队,为自助式扫码支付的未来爆发奠定了线上应用标准和线下终端服务的基础。“2007年意锐开始制定中国移动条码应用规范,同时在国内推出二维码识读终端设备,而整个行业在时隔八年之后开始爆发。”王越说道。
如今,包括基础算法在内的软硬件产品研发团队以及技术支持和服务运营团队超过了公司人数的60%,这“软硬兼修”的团队,致力于连接移动支付全产业链的各个部分,多方位地为合作伙伴提供移动支付的终端及解决方案。
目前,意锐开创的自助扫码支付新模式,以及支付落地服务体系已经覆盖中国内地所有地区,以意锐小白盒为代表的自助扫码支付设备,正在为“无现金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2018年,意锐全力支持中国移动支付出海,目前已在日本、新加坡两地设立分支机构,推动自助收款扫码模式成为全球二维码支付主流。
探索规则 研究院助力行业升级
从无人问津到一路狂奔,如同所有摸索前进、自由生长的行业一样,移动支付行业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经历着机会与风险同在,鲜花与荆棘共生的路程。每个行业都要经历从探索期到规范期的过程;支付,这一涉及 经济 财产安全的行业更是如此。
此次意锐搬迁,在业务相关部门之外,意锐还大力发展意锐研究院,进行学术理论、技术研发、知识产权、法规标准等研究,着手进行行业底层技术和标准的探索。
因此,乔迁之后,也迎来了支付清算协会、银检中心、蚂蚁金服、软银、DoCoMo、NEC等国内外移动支付行业内的专家领导来交流指导工作,共同探索移动支付行业新发展的方向。
“在支付这个领域,最早的纸币时代就是中国开创的,北宋时期我们就发明了‘交子’,而信用卡时代,是由国外推动信用卡支付技术、标准和联盟的建立。”意锐创始人兼CEO王越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全球将共同构建‘无现金社会’,而这波移动支付的浪潮应该由中国引领。”
当然,这显然不是一家企业的事情。至少,作为目前中国领先的的自助式移动支付终端和服务商,意锐此次布局释放了一个信号:在经历了5年爆发式狂奔之后,移动支付企业们已经开始探索一条标准化、规范化、自律之路,并付诸实践。
跨过自由生长的移动支付,将要走向下一个时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