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引擎已死,欢迎来到“新检索时代”
百度死了很久。距离 2019 年《搜索引擎百度已死》这篇悼文刷屏,已过去三年。
再过几年,就连 " 搜索引擎 " 这四个字,可能也要被打入 web2.0 时代的数字遗产库,作为历史文物陈列在博物馆的 " 前元宇宙 " 分区供 20 后的小朋友们学习了。
(这里适合字节插入软广 i.e." 信算法,得永生 ",但可惜没拿人钱嘴硬,所以还是要振臂高呼一句: 无论算法多精妙,无论再过多少年," 检索 " 之行为也不会绝迹。 )
一个百度死去后,会有千万个百度站起来。
注意,此处并不指(捆绑输入法的)搜狗或者(三字老师代言的)夸克。 在 社交 媒体 可以充当百科全书的今天,纯种 " 搜索引擎 " 很难再有出头之日。
如今的主动 " 检索 " 是割裂着进行的: 对年轻的 95 后、00 后而言," 百度一下 " 的功能已经被无限细化到各个平台的站内搜索,根据需检索内容的性质不同,他们打开的 app 也不尽相同……
一、实用主义检索:专治生活中的疑难杂症
择校恐惧症:最美高校检索中
在上古时期,曾经有过无数本《高考择校指南》承诺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为无数年轻人指出一条明路。到了 互联网 时代,其未实现之抱负由搜索引擎一并继承。可惜当年的有志青年倾尽所能,从官方渠道扒拉出来的各种信息往往意义不大,最后依然要掷筛抓阄、两眼一抹黑地走上一条通往陌生高校的未知道路。
3 倍速快进到 " 小红书 " 元年,世界瞬间就(在饱和度拉满的滤镜下)变得敞亮了许多。 高校的形象也因为更多具体的、个人化的描述而有了(由 plog 编辑器批量加热的)温度。
每所高校的知名度与总学生人数,在某种未可知的公式关系作用下,决定了它在小红书上的笔记总量。每篇笔记都是一帖微观(正面 and/or 负面)PR。比起官网热情但不失正统的欢迎词,以及 nbcs 的最新科研进展,在校生 po 出的食堂饭菜测评、图书馆 vlog、甚至校园初恋日记,都更能精准投喂万千迷茫青少年。
失业焦虑症:最强内推检索中
有没有想过一种可能: 你找不到实习 / 工作,也许不是因为你学历不够、能力不行、颜值不高,而是因为你没有善用 " 检索 "?
许多自称 " 过来人 " 的初老社畜都爱分享一条经验:在茫茫互联网中海投公司的效率远不如上豆瓣搜几个目标公司的内推码。如果能搭配豆瓣职场小组讨论,and/or 知乎大 V 职场经验贴使用,则更保事半功倍。
豆瓣之外,更有许多野生论坛(譬如留美码农金工最爱的 " 一亩三分地 ")值得关注。专业求职网站如脉脉领英内的校友检索如善用也是获得内推的一条明路。但无论是论坛还是求职 app, 其站内信息往往不能被搜索引擎完整捕捉, 这也导致了一部分眼不够疾手不够快、消息不够灵通的同学错过机会。
也因此,每年打着 " 内推名额 " 的幌子赚信息差价的败类还是数不胜数。通晓 " 有效检索 " 之威力的年轻人,想必常常在暗处为自己那些被狠狠宰过的同龄人扼腕。
健康疑心病:最全诊断检索中
自从人民群众吃过百度推荐虚假医疗广告的亏,许多人都吃一堑长一智:比起在互联网搜索就医信息,更倾向于在微博、抖音等各类社媒 app 自学病理知识, 靠自我诊断实现看医生自由。
虽然抖音上来自五湖四海、身披白衣、双眼炯炯有神紧盯提词器的大夫们可解各种疑难杂症,但其中最为网友所称道的当属各类心理、精神疾病。
从狂躁症、抑郁症到精神分裂,无数人在 30 秒以内的精华版病情描述小视频下振臂高呼 " 这就是我 ",友情提醒着走过路过的各位网友这个世界有多少病友大隐隐于市,切勿对自救放弃希望(谨劝情节严重者及时就医)。
而微博每天三个以上健康类热搜,从慢性疾病到熬夜猝死,已经向广大网友科普了各种犄角疙瘩里五花八门的病症, 并将怀疑主义深深刻入了当代年轻人的健康态度中。
体检意识毋庸置疑地被拔高到了多年来的一个峰值,这虽然是可喜可贺的转变,但在此还是要警醒年轻人: 互联网身体检索别全信,真有问题上医院。
二、卷王御用检索: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想上的课太多,先检索着学学
当年的好学生只泡图书馆,今天的卷王统统领跑在互联网的最前沿冲浪:赫敏有时间转换器, 麻瓜们有视频大师课。
B 站捧红的大学教授,可能比哇唧唧哇造的星还要多。当代大学生也许对专业课 101 的基本法则丈二摸不着头脑,但一定对刑法案例里到处搞事的张三了如指掌。
不满学术娱乐化的学究泰斗们固然不在少数,但积极参与到媒体技术变革中的名师也数不胜数。戴锦华老师曾言:
" 我不排斥 新媒体 的技术,只要不简化我的内容就可以。"
比起当年互联网初生期对着百度百科做摘抄插页笔记的 80 后,二十年后随手输入一个感心领域就能搜到一个列表专业课程下饭的 00 后,似乎确实是步入了 " 知识小康 " 的时代。
但互联网莘莘学子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每个公开 / 付费知识平台,如今都已壁垒高筑, 而搜索引擎并不能帮你统一地解决信息选择的难题。
比如讲影视,你是去听(豆瓣上)戴锦华老师充满人文关怀的深度剖析,还是去(B 站里)听毛尖老师辛辣独到的冷眼批评?(虽然 B 站去年底也上线了戴锦华的电影课)
这或许就是搜索引擎死后的检索难度升级:在进行视频站内检索之前,或许你还想去小红书搜下公开课的测评与推荐。
世界那么大,先检索着看看
每年都有人跳出来振臂高呼 " 阅读已死 ",但短时间内通过文本获取信息的古董方式仍然不会灭绝(部分感谢孜孜不倦内卷的学术匠人以及订阅费水涨船高的知网)。
微信 搜一搜在某种程度上是知网在大众 传媒 中的平替,尤其适用于现充过度而无法紧跟 24 小时信息流的年轻人。使用微信的 " 已关注公众号发布 " 功能搜索文章,能够确保信源的可靠度,是屏蔽假新闻、 营销 号的基本操作。
但微信之外, 适用于文本检索的平台类别,也在不断分裂和细化:
从 Lofter 的同人文到 36 氪的百科知识,用户可以在对自己所期望检索的内容做完预判后切换进行检索的平台。这样的壁垒分化为 " 检索 " 行为树立了层层门槛,于是就有了那些被 00 后所不齿的,在微信群如雇佣水军一般散播 " 不转不是中国人 " 类别文章的亲朋好友。
既然说到了这里,那就不得不再提一句:因为字节没有给钱,所以我们支持各位把对算法的怀疑贯彻到底。主动 " 检索 " 是现代有志(但懒惰)之士警惕技术的最佳方式: 不要等着主页推荐把 " 你可能感兴趣 " 的内容送到你的眼前——
或许不能打破信息茧房,但起码能表达你逃脱的意志。
来源: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