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迪集团郑卫锋:投资人+创业者,多重身份让我明白如何做无人机
今年夏天,一款蛋形的无人机刷爆了朋友圈,产品别致的工业设计让臻迪集团着实火了一把。随后在京东的众筹上,臻迪这款蛋形无人机PowerEgg以超1亿元的众筹额再一次成为行业的关注热点。据公司CEO郑卫锋透露,目前这款产品已经开始陆续发货,即将跟用户见面。
臻迪集团成立于2009年,主营业务是智能无人系统、大数据分析、虚拟仿真解决方案。目前集团旗下to B公司臻迪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已挂牌 新三板 ,由于处在扩张阶段,臻迪集团员工数量和营业收入都在快速增长,已在深圳、香港等地成立分公司。
臻迪集团创始人郑卫锋既是 创业 者,也是一名 投资 人。 据郑卫锋介绍,臻云创投是臻迪旗下公司同英诺基金共同成立的一家投资机构,重点投资人工智能生态链项目,郑卫锋是该机构的创始合伙人。这种创业者加投资人的身份让郑卫锋看问题更加长远,也看得到本质的需求。单就公司的定义上,郑卫锋就不认同外界对公司的理解。
郑卫锋认为,臻迪并不完全是一家无人机公司,而是一家利用人工智能解决行业痛点的公司。但是人工智能必须要有载体,而且概念和定义也在不断变化,只是当前公司的主要方向在无人机、机器人,因此他更愿意称臻迪是一家以人工智能为后台,以机器人和自动化装置为前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此外,对于无人机乃至人工智能行业,郑卫锋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以下为采访主要内容(有删减):
亿欧:您怎么看待当前人工智能的火爆?
郑卫锋 :科技每三到四年就有一波浪,2010年的时候一堆人投资O2O,2014年又一堆人投资无人机,然后又是 VR 投资热潮。但现在,大家出来创业都不好意思说我是做O2O了,说了也拿不到融资。今年有谁出来说我是做无人机的,也不容易拿到钱,无人机行业门槛偏高,需要集成的专利也多,更需要强大现金流的支持,所以只有那些实力强劲的无人机公司才能得到投资人的青睐。VR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到今年下半年。
我认为人工智能和这些都一样,都会经历一个泡沫期,也有泡沫破掉的过程,但没有那么快,所以我估计明、后年谁再说人工智能,没准也拿不到钱了。
但是这些技术会有未来吗?一定会,因为已经有估值上百亿美金的独角兽诞生了。但是,不会有那么多家的公司都成功,而且 人工智能这波浪潮的周期会更长,影响力也要比 互联网 大很多倍 。
亿欧:公司的重点业务是什么?占比是怎样的?
郑卫锋 :公司最早做VR,服务于行业用户,例如 汽车 制造业和飞机制造业,我们用VR去帮客户做虚拟现实中心,比如说做汽车的虚拟设计,帮助客户降低成本。后来我们从VR业务中看到一些能源行业可视化的机会,就是把各种各样的数据收集出来之后,用3D或者VR的形式,把数据展示出来,这样用户就能够直观地发现系统上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给用户做可视化的时候,好多数据是拿不到的,因为客户自身都没有采集到。比如说电力,输电塔上的很多信息都没有回来,我们在数据缺失的条件下做可视化是比较困难的。我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找一些最智能的传感器,然后帮着收集到这些信息,结果发现国外已经开始用机器人和无人机,基于这个契机,公司在2011年、2012年的时候,公司就在全球各地设立研发团队,开始了无人机业务,从to B端无人机业务开始做起。直到今年,又开始推出to C端的产品。
如果按照四象限理论来讲,一家公司肯定有明星业务,也有瘦狗业务,现在无人机是臻迪集团的重点业务 ,占到约三分之一,但公司业务是在不断变化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产品将来会成为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
亿欧:如何看待国内的无人机市场?
郑卫锋 :在全球看下来,无人机中赚钱的只有三种公司,一种做军用,一种是做服务和解决方案的,一种是做消费级航拍的。行业解决方案是臻迪一直在做的,消费级无人机是我目前十分看好的,它是玩具加工具的混合体,既不是一个单纯的玩具,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工具。但是玩具和工具的界限现在越来越模糊了,就像以前电脑分家用电脑和商用电脑,界限已经没必要划分那么清楚。
亿欧:对于植保无人机和物流无人机你怎么看?
郑卫锋 : 我认为植保无人机的春天还没到 ,我们现在看到有不少无人机公司投身到农业植保行业中,其实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扶持和补贴,才留有一定的盈利空间。植保机的竞争对手不是飞机,而是廉价劳动力。在中国的农业实践中,雇佣人力撒农药的成本并不高。其次,无人机喷洒农药只能洒到作物的顶部,根部很难覆盖,效果不见得好。而且飞机的维护费用很高,如果摔一次可能这一年就白飞了。所以,现阶段无人机在农业植保领域产生的价值有限,未来的发展也具有不确定性。
物流无人机的大规模推广我认为还有5到10年。 很多国内的公司听说亚马逊无人机送货了,也开始跟风做,但亚马逊是打的是十年的准备,而很多国内公司恨不得把它做成一个PR(品牌推广)的工具。
那为什么是5到10年呢?
第一,通讯技术达不到。 旋翼的无人机最怕切向风,而且桨越小抗风能力越弱,由于现在还没有能绕过大山的无线图传技术,一旦无人机失去信号或被干扰,很容易被切向风吹翻。即便是大型直升机在野外都会遇到这种问题,更不要说小型的旋翼无人机了。另外,通讯链还没有成熟到在山区都能有信号,通讯链的完善是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成熟。
第二、缺少低成本的高精度定位。 现在GPS的精度是论米级的,很难做到精准定位和避障,虽然用RTK(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可以做到,但是它的成本高,这就违背了物流无人机降低成本的初衷了。
第三、成本太高。 物流无人机的作业场景复杂,就算200次飞行摔一次,一架成本10万元,也是很多厂商无法接受的。另外,除了直接损失还有间接损失,摔了一次客户就忍受不了,就如同现在的语音识别,只要识别率还没到99%,就有很多用户无法忍受。
但是,虽然这些技术现在不成熟,不代表它不是未来,我认为这是个时机的问题。
亿欧:消费级无人机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郑卫锋 :我觉得现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还是蓝海,根本就没到红海,才刚刚开始,为什么呢?如果说你把2014年、2015年称之为红海,我觉得是对的,但是那个是没有经过充分市场竞争的红海。那时候好多公司都在做,但竞争不明显,但是今天则不同,你会发现很多做消费级无人机的公司突然说要做to B的,这类公司其实是宣布它已经失败了,它竞争不过别人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 to C市场的玩家有很大概率会被从to B市场崛起的人打败 ,就跟微软的逻辑是一样的,微软规模大,可以养大的研发团队,随便就能出一个to B机型,也可以降维从to B做到to C。但有些公司是想从to C做到to B,我了解这个过程,其实to C没做成,去做to B也一样是做不成,因为别人用成本领先可以很轻松的打败他,而且他没有别人跨不过的技术壁垒。
亿欧:公司的蛋形无人机PowerEgg是如何定位的?
郑卫锋 :PowerEgg 的设计是针对用户的使用痛点,通过极简的操作模式令更多的基础入门用户有了尝试和接触无人机的机会。
因为无人机最大的一个痛点是在使用上,传统无人机由于底部支架无法收缩,并不是360度的云台,因此拍照的时候经常要转向,但是无人机转向后操作杆的方向就全反了,这对人来说是极大的挑战。而我们的蛋形无人机在起飞后底部支架可以收起来,这就形成了一个360度的云台,利用单独的体感遥控器就可以操作拍摄方向,避免了在飞行过程中需要变换操作方向而增加使用难度。所以说我们其实是做了一款无人机里的傻瓜相机,满足了让小白用户都能轻松使用进行航拍的需求。
亿欧:怎么看待消费级无人机的众多竞争对手?
郑卫锋 :无人机只是我们所有业务的三分之一,无人机中消费级产品也是占三分之一。然后从消费级产品看,我认为与其相似不如不同。现在很多厂商看到别人的设计就模仿,看到别人出了双目视觉,自己也跟风。这不是我的思路,我的思路是看用户有什么需要没被满足。
至于竞争,这里说一下硬件跟软件的不同,硬件的用户切换成本是比软件要低很多的。 比如说用户从Word要切换到WPS,他会想那么多的数据怎么办,格式全都换了,他肯定不愿意切换。这就是因为软件的用户黏性强,包括 微信 也是一样的,那么多好友以及发过的朋友圈信息,要切到另外一个平台上,成本太高,切换不了。
但是一个硬件装置不同。你可以想象当年的IBM在计算机领域何其强悍,打败了多少对手,最后不是一样没落了吗?只要用户切换成本不高,迭代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一年、两年的赢根本就不算什么。所以说,硬件的 商业 模式并不是赢家通吃的,真正的实力在于技术和专利,这方面我们专利量已经是几百个了,在这个品类里边是全球第二。
亿欧:您的投资逻辑是什么?臻云创投是否偏向硬件更多?
郑卫锋 :我认为投资跟硬件还是软件没有关系,关键是能不能解决人类的痛点。我们这个基金重点方向是人工智能的应用类,但是很多技术的成熟需要产业链的完善,因此我们会在合适的时机投一些我们看得懂,也能解决痛点的公司。
亿欧:投资人和创业者两个身份更偏向哪一个?
郑卫锋 :其实我90%的工作还是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上,剩下的一部分时间是在投资,因为有投资团队,我不需要天天自己出去看项目,团队会先经过一轮筛选之后把不错的项目推荐给我。反倒投资人的身份对我的工作是一个促进,促进我思考战略和创新,当你看到别人这种创新的时候,也会对你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它会让你的格局更开阔。
2016年最后一场行业盛会,第二届创新奖评选再度来袭,12月23日,北京亮马桥四季酒店,见证新资本、新产业、新技术、新理念带来全新变革。科技赋能产业,见证下一个商业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