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工具化”助力商业银行互联网+
当前, 互联网金融 公司相继在支付、融资和理财领域,运用 互联网 思维,契合我国互联网发展业态,推出为社会公众普遍接受的 金融 产品或服务。必须承认的事实是,部分 商业 银行面对互联网冲击,动作迟缓,重点不清,效果欠佳。本文旨在分析商业银行在应对互联网冲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金融服务工具化”策略,以期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转型有所帮助。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冲击时存在的问题
对“客户离银行越来越远”认识不足。互联网 经济 的兴起,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将交易流程的商业场景移植到互联网平台上。移植过程中,互联网公司、电商平台把持了各种各样的商业场景入口。在这个意义上说,客户离互联网电商平台近了,离商业银行越来越远。面对变化,商业银行却未形成足够的认识,习惯性思维还在继续影响着部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
对“为客户创造价值”认识不深入。“为客户创造价值”流行了十几年,但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商业公司,更多地把这种理念当作口号,很难落实到金融产品设计过程中。即便是有一定程度的实现,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潜意识地思考,如何为自己提供利益。因此,部分商业银行未能具体且有效地落实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内涵,造成其设计的产品更多地考虑银行的需要,而不是客户需要,其产品注册客户或交易量明显低于互联网平台。我们认为,应该着眼三点改进:一是节省客户时间;二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是为客户创造现金收益。
重“实现模型”轻“心智模型”。长久以来,商业银行在设计金融产品时,考虑如何从产品交互过程中,获得对银行流程控制、风险控制的因素占据很大设计比重。当然,银行重视风险考量,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这样会造成产品重过程实现,轻受众需求,银行交出的产品,客户并不能够完全理解,愿意使用。因此,在未来过程中,银行更应该去从&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