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摸鱼学导论》爆火全网,996 为什么越来越招人厌恶?
来源:爱范儿
谁说年轻人真的躺平了?年轻人精明着呢。
正是因为 看透了 996 资本家的凉薄、渣和不负责任,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相信职场 PUA,在表演式加班和多线程摸鱼两种模式中随机切换 ,用积极的消极对抗消极的积极。
摸鱼现在有多火?
在《光明日报》痛批 996 定性为非法后,摸鱼文化首次出现在最高等学府,《摸鱼学导论》这门清华大学学生开设的网络课一经推出全网爆火,瞬间登上知乎热搜第一名,浏览人次接近 700 万。
来清华,学摸鱼
课程登上知乎热门话题后,开设「摸鱼学导论」网络课的清华学生在知乎上进行了解答,他表示,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清华学子,「突然发现(清华大学的)荷塘雨课堂竟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环境,人人都可以创建一门课程,人人都拥有一席讲台。于是我便半开玩笑地建了一门 " 摸鱼学导论 " 课程」。
▲ 清华学子半开玩笑开设的《摸鱼学导论》网络课程 . 图片来自:顾介涟(知乎)
摸鱼的受欢迎程度远超他的想象,「500 人的群很快就满了,荷塘雨课堂上也有了更多的人选择课程,课容量也从原来的 500 扩成了 2000。截至目前,已经有 1300 多人选课了」。
▲ 课程班级群互动 . 图片来自:顾介涟(知乎)
为了让课程显得更加真实,它还有相应的课件、学习资料、作业等等元素,实际上并未开课,只是一个「玩笑课」。
▲ 乍一看课程还挺正规的 . 图片来自:顾介涟(知乎)
清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这名同学实际将自己的尝试变成了学校教改的一个尝试,即人人都可以开课」,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有些还会出现焦虑、紧张,甚至烦躁抑郁的情绪,彭凯平对学生的这种尝试很支持,认为有利于学生纾解压力。
摸鱼正在流行
在接受采访时,清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提到:「他(开设课程的学生)没有过多地强调 " 摸鱼 ",实则想用一个更接地气、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方式展示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由此可见,摸鱼在主流舆论中仍然是一个敏感话题。
不过, 见惯了职场 PUA,经历过现实毒打的年轻人,则越来越多把摸鱼当成一个积极对冲 996 的词汇 。
总结摸鱼技巧,开发摸鱼软件,信奉「认认真真上班不叫赚钱,摸鱼才是」的理念,拉群传播摸鱼文化等等,摸鱼文化遍地开花。
▲ 开源摸鱼神器软件,在电脑上实现了用 excle 表格看小说、状态栏炒股等功能,在 GitHub 上获得了 3300 多星
▲ 识别老板人脸自动切换桌面的开源软件 . 图片来自:园长(知乎)
摸鱼甚至还发展出了不同流派,比如「实鱼和表鱼」、「微休息(Micro-break)」、「大摸无鱼」等等,还有相应的理论基础,成为一种集心理学、博弈论、软件开发、 营销 学等多种学科于一身的学科。
▲ 实鱼和表鱼的内卷博弈分析 . 图片来自:大表哥在曾母暗沙(知乎)
每当有人反驳摸鱼,有人便会搬出「二向箔警告」—— 没有摸鱼,哪里来的令全世界科幻迷折服的《三体》?
摸的是什么?
摸鱼这个词来源于成语浑水摸鱼,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是一个贬义词。但随着 996 工作制的越发明目张胆,摸鱼在某些语境下变成了褒义词。
就连 苹果 这样「根正苗红」的外企都领悟到了国内职场文化精髓,在最新推出的 Apple Watch 广告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打工人」996 的一天,她 6 点多就要起床挤公交地铁,上班途中靠咖啡提神处理文件,在千篇一律的办公桌上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工作,运动量严重不足,工作期间跑步抢订会议室,和同事友好讨(si)论(bi)毫无意义的内容,加班后打车难只能骑自行车回家,到家快 11 点,妆都没卸倒头就睡。
▲ 姑娘,你怎么笑得出来?图片来自:Apple Watch 广告
▲ 被办公桌绑住的打工人 . 图片来自: Apple Watch 广告
▲ 加班后打车难 . 图片来自: Apple Watch 广告
▲ 回到家快 11 点倒头就睡 . 图片来自: Apple Watch 广告
可能工厂机器的停工时间都比这个「打工人」的休息时间还要长。
996 企业压榨的如意算盘打得噼啪响,但聪明的年轻人总有对策。「每天蹲厕 10 分钟,一年多出 5 天假」,「调整心态备好零食,泡杯茶拉个会,一个会不够就多拉几个,慢慢撕」,「6 点下班去吃饭健身,9 点回来表演一会再打卡」等等。
年轻人都在摸鱼,看上去好像有几分趣味,实际上只能看到四个大字:无可奈何。
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社会资源尤其是工作岗位进一步集中到大城市的 996 企业, 年轻人不得不向现实屈服,一边努力争取进入 996 企业卷成人上人,一边骂 996 一边摸鱼 。
和浑水摸鱼不同,摸鱼摸的并不是私人利益,而是变相无声抗议,为了五斗米,很多人不得不口嫌体正,被迫营业。
让员工摸鱼才是最好的 996
震动科幻小说界的《三体》,是刘慈欣在发电厂上班时摸鱼创作的。
当然,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上班期间应该做和工作相关的事情,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值得探讨的,那就是创造需要相对自由的时间,否则只能机械输出。
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复杂生物,需要时间去奋斗,也需要时间去休息,吃喝拉撒玩看上去没有在工作,实际上都在为创造积蓄能量。
即使是一台机器,也有停下来检修和加润滑剂的时候,但有些企业希望机器永远不要停,打心底就没把人当人。
▲ 996.ICU 网站
摸鱼文化兴起,背后反映的是资本试图将人异化为不需要检修的机器的行为,今天的 996 企业和几个世纪前的工厂没有本质区别,最大的差异可能在于, 机器坏了,需要工厂老板花钱检修,人废了,换一拨人就好了 。
这种短视选择的最终结果就是双输,陷入人人互害的恶性循环。
996 一开始的确可以短时间内提高效率,但当 996 变成常态,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都会开始下降,越觉得效率不够,越加深 996 程度,升级为 9117 甚至 007,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 996 大军,忽略了还有创新并优化结构,释放生产力这条路。
▲ 一位 16 岁被旧社会工厂剥削的女工讲述 8 小时工作制 . 图片来自:《妇女解放史》纪录片,宝哥胡扯淡(bilibili)
同时,抗争都是从暗地转向明面的,当整个社会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时,摸鱼文化就会兴起,再往后发展,摸鱼可能真的会成为清华大学的一门塑造正确三观的正式选修课,到那时,除了一些收入极致诱惑的企业,绝大多数 996 企业再都没有任性 PUA 员工的资格。
如今,聪明的企业已经开始帮助员工摸鱼,鼓励通过创造提高效率,不做无意义加班,为员工提供 社交 空间,改善办公环境,带着员工去接触大自然,创新办公模式等等,「职场供给侧改革」的号角早已吹响,而非一味强调直接输出。
当然,不同企业不同岗位有不同的要求,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
把人当人,不好吗?
前几年整个社会崇尚奋斗,现在开始流行摸鱼,短短几年时间,舆论就迅速而悄然地发生了改变。
是年轻人本身出了问题吗?可以肯定不是。
教育体系越来越完善,年轻人接受到的正确三观教育只会更多不会更少,按理说应该一代人比一代人有朝气,不会像现在这样公开谈论摸鱼。
只要是一个对自己的人生有点想法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用摸鱼这种积极的消极来 游戏 生活,除非他的潜意识已默认失去了希望。
希望,是多么宝贵的东西啊。
▲ 希望的宝贵 . 图片来自:《流浪地球》
它可以让一个贫穷山区的孩子努力读书考上清华北大,可以让一个五线城市的年轻人在一线城市打拼出自己的事业,可以让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仍然保持一颗青春的心。
现在却正在发生这样的事 —— 希望,在高昂的房价和租金、沉重的生活成本和不受管控的压榨下渐渐离不少人远去,一眼看不到头的咸鱼生活,躺平是比努力奋斗更加 经济 的行为。
就像一个终日处于饥饿的人,每次外出觅食前都要精确算好消耗的卡路里,若行动得不偿失,还不如什么都不做。
现在,摸鱼文化反映的消极对抗已经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把人当人,不好吗?
谁说年轻人真的躺平了?年轻人精明着呢。
正是因为 看透了 996 资本家的凉薄、渣和不负责任,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相信职场 PUA,在表演式加班和多线程摸鱼两种模式中随机切换 ,用积极的消极对抗消极的积极。
摸鱼现在有多火?
在《光明日报》痛批 996 定性为非法后,摸鱼文化首次出现在最高等学府,《摸鱼学导论》这门清华大学学生开设的网络课一经推出全网爆火,瞬间登上知乎热搜第一名,浏览人次接近 700 万。
来清华,学摸鱼
课程登上知乎热门话题后,开设「摸鱼学导论」网络课的清华学生在知乎上进行了解答,他表示,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清华学子,「突然发现(清华大学的)荷塘雨课堂竟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环境,人人都可以创建一门课程,人人都拥有一席讲台。于是我便半开玩笑地建了一门 " 摸鱼学导论 " 课程」。
▲ 清华学子半开玩笑开设的《摸鱼学导论》网络课程 . 图片来自:顾介涟(知乎)
摸鱼的受欢迎程度远超他的想象,「500 人的群很快就满了,荷塘雨课堂上也有了更多的人选择课程,课容量也从原来的 500 扩成了 2000。截至目前,已经有 1300 多人选课了」。
▲ 课程班级群互动 . 图片来自:顾介涟(知乎)
为了让课程显得更加真实,它还有相应的课件、学习资料、作业等等元素,实际上并未开课,只是一个「玩笑课」。
▲ 乍一看课程还挺正规的 . 图片来自:顾介涟(知乎)
清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这名同学实际将自己的尝试变成了学校教改的一个尝试,即人人都可以开课」,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有些还会出现焦虑、紧张,甚至烦躁抑郁的情绪,彭凯平对学生的这种尝试很支持,认为有利于学生纾解压力。
摸鱼正在流行
在接受采访时,清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提到:「他(开设课程的学生)没有过多地强调 " 摸鱼 ",实则想用一个更接地气、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方式展示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由此可见,摸鱼在主流舆论中仍然是一个敏感话题。
不过, 见惯了职场 PUA,经历过现实毒打的年轻人,则越来越多把摸鱼当成一个积极对冲 996 的词汇 。
总结摸鱼技巧,开发摸鱼软件,信奉「认认真真上班不叫赚钱,摸鱼才是」的理念,拉群传播摸鱼文化等等,摸鱼文化遍地开花。
▲ 开源摸鱼神器软件,在电脑上实现了用 excle 表格看小说、状态栏炒股等功能,在 GitHub 上获得了 3300 多星
▲ 识别老板人脸自动切换桌面的开源软件 . 图片来自:园长(知乎)
摸鱼甚至还发展出了不同流派,比如「实鱼和表鱼」、「微休息(Micro-break)」、「大摸无鱼」等等,还有相应的理论基础,成为一种集心理学、博弈论、软件开发、营销学等多种学科于一身的学科。
▲ 实鱼和表鱼的内卷博弈分析 . 图片来自:大表哥在曾母暗沙(知乎)
每当有人反驳摸鱼,有人便会搬出「二向箔警告」—— 没有摸鱼,哪里来的令全世界科幻迷折服的《三体》?
摸的是什么?
摸鱼这个词来源于成语浑水摸鱼,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是一个贬义词。但随着 996 工作制的越发明目张胆,摸鱼在某些语境下变成了褒义词。
就连苹果这样「根正苗红」的外企都领悟到了国内职场文化精髓,在最新推出的 Apple Watch 广告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打工人」996 的一天,她 6 点多就要起床挤公交地铁,上班途中靠咖啡提神处理文件,在千篇一律的办公桌上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工作,运动量严重不足,工作期间跑步抢订会议室,和同事友好讨(si)论(bi)毫无意义的内容,加班后打车难只能骑自行车回家,到家快 11 点,妆都没卸倒头就睡。
▲ 姑娘,你怎么笑得出来?图片来自:Apple Watch 广告
▲ 被办公桌绑住的打工人 . 图片来自: Apple Watch 广告
▲ 加班后打车难 . 图片来自: Apple Watch 广告
▲ 回到家快 11 点倒头就睡 . 图片来自: Apple Watch 广告
可能工厂机器的停工时间都比这个「打工人」的休息时间还要长。
996 企业压榨的如意算盘打得噼啪响,但聪明的年轻人总有对策。「每天蹲厕 10 分钟,一年多出 5 天假」,「调整心态备好零食,泡杯茶拉个会,一个会不够就多拉几个,慢慢撕」,「6 点下班去吃饭健身,9 点回来表演一会再打卡」等等。
年轻人都在摸鱼,看上去好像有几分趣味,实际上只能看到四个大字:无可奈何。
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社会资源尤其是工作岗位进一步集中到大城市的 996 企业, 年轻人不得不向现实屈服,一边努力争取进入 996 企业卷成人上人,一边骂 996 一边摸鱼 。
和浑水摸鱼不同,摸鱼摸的并不是私人利益,而是变相无声抗议,为了五斗米,很多人不得不口嫌体正,被迫营业。
让员工摸鱼才是最好的 996
震动科幻小说界的《三体》,是刘慈欣在发电厂上班时摸鱼创作的。
当然,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上班期间应该做和工作相关的事情,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值得探讨的,那就是创造需要相对自由的时间,否则只能机械输出。
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复杂生物,需要时间去奋斗,也需要时间去休息,吃喝拉撒玩看上去没有在工作,实际上都在为创造积蓄能量。
即使是一台机器,也有停下来检修和加润滑剂的时候,但有些企业希望机器永远不要停,打心底就没把人当人。
▲ 996.ICU 网站
摸鱼文化兴起,背后反映的是资本试图将人异化为不需要检修的机器的行为,今天的 996 企业和几个世纪前的工厂没有本质区别,最大的差异可能在于, 机器坏了,需要工厂老板花钱检修,人废了,换一拨人就好了 。
这种短视选择的最终结果就是双输,陷入人人互害的恶性循环。
996 一开始的确可以短时间内提高效率,但当 996 变成常态,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都会开始下降,越觉得效率不够,越加深 996 程度,升级为 9117 甚至 007,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 996 大军,忽略了还有创新并优化结构,释放生产力这条路。
▲ 一位 16 岁被旧社会工厂剥削的女工讲述 8 小时工作制 . 图片来自:《妇女解放史》纪录片,宝哥胡扯淡(bilibili)
同时,抗争都是从暗地转向明面的,当整个社会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时,摸鱼文化就会兴起,再往后发展,摸鱼可能真的会成为清华大学的一门塑造正确三观的正式选修课,到那时,除了一些收入极致诱惑的企业,绝大多数 996 企业再都没有任性 PUA 员工的资格。
如今,聪明的企业已经开始帮助员工摸鱼,鼓励通过创造提高效率,不做无意义加班,为员工提供社交空间,改善办公环境,带着员工去接触大自然,创新办公模式等等,「职场供给侧改革」的号角早已吹响,而非一味强调直接输出。
当然,不同企业不同岗位有不同的要求,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
把人当人,不好吗?
前几年整个社会崇尚奋斗,现在开始流行摸鱼,短短几年时间,舆论就迅速而悄然地发生了改变。
是年轻人本身出了问题吗?可以肯定不是。
教育体系越来越完善,年轻人接受到的正确三观教育只会更多不会更少,按理说应该一代人比一代人有朝气,不会像现在这样公开谈论摸鱼。
只要是一个对自己的人生有点想法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用摸鱼这种积极的消极来游戏生活,除非他的潜意识已默认失去了希望。
希望,是多么宝贵的东西啊。
▲ 希望的宝贵 . 图片来自:《流浪地球》
它可以让一个贫穷山区的孩子努力读书考上清华北大,可以让一个五线城市的年轻人在一线城市打拼出自己的事业,可以让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仍然保持一颗青春的心。
现在却正在发生这样的事 —— 希望,在高昂的房价和租金、沉重的生活成本和不受管控的压榨下渐渐离不少人远去,一眼看不到头的咸鱼生活,躺平是比努力奋斗更加经济的行为。
就像一个终日处于饥饿的人,每次外出觅食前都要精确算好消耗的卡路里,若行动得不偿失,还不如什么都不做。
现在,摸鱼文化反映的消极对抗已经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把人当人,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