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探联合社科院、中青发布《疫情后·90后观念变迁洞察报告》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交 平台探探发布了《疫情后·90后观念变迁洞察报告》(以下称《报告》)。《报告》从“生活态度、职业观念、消费理念、人生价值”等维度对探探平台内的年轻用户进行问卷调研,首次发布了疫情前后90、95后群体价值观念的变迁轨迹。据悉,该《报告》于5·4青年节期间发布,充分展现出作为头部社交平台的探探,对于“Z世代”的持续关注和深入洞察。
探探相关负责人安娜表示:“本次调研针对探探平台18至28岁用户发放问卷。数据显示:疫情期间,36.7%的年轻人习得烹饪美食的技艺,62.88%的人怀念往常的学习工作秩序,78.1%的用户选择保持有规律储蓄,而96.5%的人则激荡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宅”出技能满满 “窝”出健康习惯
自制凉皮、自炸油条、电饭煲蛋糕,甚至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黑暗料理”或许都曾出现在年轻人的朋友圈。宅家战疫期间,除了选择“一觉睡到地老天荒”外,他们之中还有不少人练就了厨艺满点。
报告数据显示,36.7%的90后把“制作美食”当成消磨时间的利器,男生的烹饪时间比女生多3.5%,从事政府或事业单位职业的人烹饪意愿更强,每天解锁新厨艺成了替代外卖食品的必修课。
平日里,有时忙碌到顾不上按时吃饭的28岁贵州女生钱筱,最近也开启了她的美食探索。从红烧大虾到黄焖鸡米饭,每一道做好的菜她都拍下来做纪念,再编汇成手账分享给亲朋好友。眼看着自己厨艺大涨,钱筱在美食里找到了那份满溢着烟火气的乐趣。
在这段意料之外的居家生活里,32.1%的90后体验了远程学习和工作的经历。
线上办公为董译博节省了大量的通勤时间,他能感觉到自己的读书效率正在飞速提升。而在线下转线上的办公节奏里,董译博对于“时间”这个概念的掌控感也在提升,有了更多自由去探索新领域。于是,在工作的间隙里,他听网课学会了如何种植多肉植物。而自认为是“拖延症患者”的大三学生武锦波,也开始了乐器尤克里里和通用高级编程语言Python语言的学习,“还是要保持有事可做的生活节奏,不然过于安逸我就会变得堕落”。
战疫期间,不少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改变。
根据报告结果,87.6%的人表示要注意个人卫生,56.7%的人下决心要早睡早起,而男生对“按时体检”的需求则高于女生4.2个百分点。总体而言,90后群体的个人健康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减肥成为多数人的共同诉求。
新冠肺炎爆发前,自我感觉在工作后就不停发胖的茜茜,常常吃完了外卖就躺在床上打 游戏 。如今历经疫情,她由衷感叹健康的重要,于是开始保持每天一小时的规律锻炼。短短一个月,她就瘦了近八斤。“看来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没有那么困难嘛。”茜茜说。
历经生命大考 更觉亲情可贵
因为疫情,今年春节没能回家团圆的钱筱格外思念父母。“如果能见到他们,我想把这段时间学会的菜全都做给他们品尝。”疫情催化了亲情,像钱筱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四成以上的年轻人和家人沟通的频率所有提高,与家里联系最多的原因主要是“关心家人身体健康,想为家里做些事”,其次是“分享所见所闻”,而在沟通中选择“倾诉困难”的年轻人则少之又少。
“北漂”三年的兰州女孩茜茜,最近决定离京,选择一个靠近家的城市工作。此前的茜茜,认为趁着年轻,就该四处闯荡打拼,今年呆在北京,明年或许就能尝试上海,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经常加班到深夜的她觉得,事业大于天。而今年居家隔离和父母相处的这一个月,彻底改变了茜茜的想法。她发现,原来陪父母做做菜、洗洗碗的平淡日子,原来也可以那么美好。“一家人整整齐齐的比什么都重要,离家近一点也好照顾父母。”于是,茜茜开始思考事业与亲情的平衡。
曾为90后做过疫情心理疏导的心理咨询师史秀雄认为,居家隔离的过程,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深度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的时间与空间。关于生存与生死的焦虑,也会触发年轻人的反思:到底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难免焦虑心慌 但90后“抗压指数”居高
受疫情初期影响,线下业务的暂时停摆和失业率的短期攀升,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焦虑,但90后却展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
数据显示,43.53%的90后对未来持乐观态度,认为疫情反而激发了新动能。10.07%的21至25岁在校生及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对企业裁员呈现出忧虑,而41.59%26至28岁的年轻人则相信疫情终会过去,其中有 创业 者身份的人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更强。
因为疫情,朱少云在武汉创办的一家驾校,已有三个月没能线下营业,但仍旧面临着门店交租等系列问题。不过他心里清楚:一味焦虑也解决不了任何事情,不卑不亢,活在当下,慢慢地总能找到出路。贵州女生钱筱,也总能在细节里汲取力量。曾历经焦虑心慌的她,在有一天出门时,看到楼下的树枝从深冬的光秃秃,变成了如今初夏的绿油油,那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让她再一次坚信“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而相较于宅家咸鱼瘫,62.88%的年轻人表示期盼回到正常学习和工作环境。因疫情学校尚未开学的武锦波认为,自己往往在“有事做”与“懒得动”之间反复挣扎,但总而言之,还是不会让自己真正闲下来,因为当一条真正“闲鱼”的感觉并不好受。
有规律储蓄替代报复性消费
相较于70、80后,90后群体的消费理念更为超前,但受疫情影响却呈现出“后退”趋势。他们更关注特色和体验,不再盲目选择国际大牌,喜欢个性小众品牌,性价比依旧是他们不变的追求。
数据显示,与报复性消费相比,“报复性储蓄”显然更是群体的共识,78.1%的年轻人会选择有规律储蓄,45.1%的人倾向选择国内品牌,44.2%的人会在网上抢购物优惠券,但仅有11.1%的人考虑买房买车。
此前自称是“月光族”的茜茜,最常用的减压方式就是“买买买”,所以时下较为热门的口红色号,她都一应俱全。而在居家隔离期,她惊觉“原来只需要用那么一点钱就能过完一天”,于是两个月不到,就攒下了两万块钱。尝到甜头后,茜茜决定延续此刻的消费极简:尽量不点外卖,少喝几杯奶茶,彩妆用完再买。
而在“疫情平稳后,你最想做的事”这一问题里,我们更能窥见时下年轻人的喜乐哀愁。有56.2%的年轻人期待疫情后的聚餐出游计划,被压抑的情绪需要宣泄出口;同时,54.3%的人表示要在疫情后追赶工作进度,而34.2%的90后选择及时行乐,12.10%的人会继续“闲鱼”躺,多元价值观念的表达始终存在。
90后民族自豪感日渐高涨
历经疫情,年轻群体的职业观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医护人员、军人、社区工作者成为90后最受欢迎的职业TOP3,建筑工人、外卖小哥成为最受年轻人尊敬的职业之一。
在全国共同抗击疫情时期,90后群体担负起“时代的脊梁”重任,与前辈共同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及利益,爱国热情及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数据显示,11.8%的年轻人表示自己是战疫一线人员,10.9%的人参与了志愿者等相关工作,“国内战役、复工复产、就业信息”成为群体高度关注的话题。在看到同龄人成为战疫中坚力量时,36.17%的人力挺称“理解敬佩,为他们点赞”,其中,44.68%的女生表示“热血沸腾,也想和他们一样拼搏在前”。
从报告结果来看,“政府有效组织管理、社区基层人员服务到位及官方报道”成为年轻人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在问及未来发展时,76.5%的年轻人会将国内作为个人发展首选,并表示将以“遵纪守法、参与公共事业”等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国情怀,其中18至20岁的95后民族自豪感表现更强烈,青年一代正在向阳成长。
面对疫情的冲击,成长中的90后群体也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考,76.5%的人将会把国内作为个人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实现梦想,有所成就”则成为多数人心中的目标。疫情中,我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她会越来越好,我也会。”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涯里,致力于往国际新闻方面发展的王婧雯,将会努力提升语言能力,学好专业知识,争取在未来的年岁里,用不同的语言来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长邓希泉认为:“从总体上看,新时代青年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职业选择等方面在当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对于‘想干事、能吃苦、肯奋斗’有着更强烈的认同,这些都属于重大社会事件产生的即期效应,在不同群体、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并不完全一致,并且会随着回归日常生活而逐渐减弱,主要以潜在或隐性的状态存在,在内心深处将其作为一种价值标准、行为准则来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反思的积极作用。”
作为汇聚了90、95以及00后群体的头部社交阵地,探探将持续关注年轻一代,在与年轻用户进行无缝对话和情感、观念的链接的同时,让用户在此寻找到自我存在的深刻感知,进而共同打造属于年轻人的社交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