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亿美元,在买芯片的路上,比孙正义更有毅力的男人就是他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今天,一直扑朔迷离的 ARM" 卖身 " 传闻终于尘埃落定。

NVIDIA 官方宣布,将花费 400 亿美元股票和现金收购 ARM,双方将合作打造 AI 时代的世界顶级计算公司。此次交易,NVIDIA 很可能需要向软银支付总计 215 亿美元的 NVIDIA 普通股和 120 亿美元现金,其中包括 20 亿美元 " 定金 "。据悉,这笔交易可能需要 18 个月时间,期间需要获得美国、英国、欧盟及中国等的监管批准。

400 亿美元,以金额之大,几乎可以成为今年半导体领域最为重要的并购交易。而这 400 亿美元,也让 NVIDIA 黄教主终于圆了 "CPU+GPU" 之梦。对软银而言,400 亿美元,这是一笔 " 不赚不赔 " 的买卖。当然,400 亿美元收购之后,ARM 会有什么样的未来,也更让人关注。

400 亿美元,在买芯片的路上,比孙正义更有毅力的男人就是他

年轻时的黄教主,图片来自 互联网

一、400 亿美元,14 年光阴,NVIDIA 黄教主终于圆了 "CPU+GPU" 之梦

时间回到 2006 年。

那时候,还是 " 青涩小哥 " 的黄仁勋来到 AMD 面前,等待着与 AMD CEO 鲁毅智的收购谈判。当时的 NVIDIA 还是半导体领域的 " 小弟 ",时时遭受 Intel、高通等 " 大哥 " 的围剿。作为 " 中生代大哥 " 的 AMD 则意在与 Intel 一战——收购 GPU,补足并行计算能力,抢占当时蒸蒸日上的 PC 和 游戏 主机市场。事实上,在这笔并购交易谈判之前,AMD 和 NVIDIA 在主板芯片组方面就已有密切合作。NVIDIA 也是这次 AMD 进军 GPU 业务的第一收购对象。

不过,显然这笔交易并未谈成。随后的事情众所周知—— AMD 以 54 亿美元收购了 NVIDIA 的竞争对手 ATI;然后是 A 卡与 N 卡长达数年的缠斗。面对 NVIDIA 咄咄逼人的产品表现,收购 ATI 的 AMD 曾有数年为整合业务疲于奔命。

这段曾被福布斯记者 Brian Caulfield 披露的八卦故事,已经随着 GPU 市场的高歌猛进,淹没在历史的尘埃。

十四年后,当年的 " 青涩小哥 " 早已变成掌握 AI 算力霸权的 " 皮夹克大叔 "。当年 AMD 收购 NVIDIA 的交易,曾因 AMD 不肯答应黄仁勋出任新 "CPU+GPU" 公司的 CEO 不欢而散,如今在 NVIDIA 股价如日中天的当下,黄教主花费 400 亿美元,重拾了 "CPU+GPU" 之梦。

正如 NVIDIA 在此次披露的信息里提到的," 人工智能是当今时代最强大的技术趋势 "," 在未来的几年中,运行 AI 的数万亿台计算机将创建一个新的物联网,其规模是当今人联网的数千倍 ",而收购 ARM 后的 NVIDIA 将有能力 " 创建一家在 AI 时代享有盛誉的公司 "。

从青涩小哥到皮夹克大叔,十四年来,黄仁勋追求的 CPU 女神也从当年如日中天的 X86 女王 AMD 变成了更加年轻符合 "CPU 技术审美 " 的 ARM。

二、符合当下 "CPU 技术审美 " 的 ARM,也曾一路遇贵人

被认为是最符合当下 "CPU 技术审美 " 的公司,ARM 的确是全球 科技 行业的关键参与者,全球 95% 以上的智能 手机 和平板电脑都采用的 ARM 架构。目前,ARM 在全球拥有 1000 多家处理器授权合作企业、320 家处理器优化包和物理 IP 包授权伙伴,15 家架构和指令集授权企业。在众多授权企业的支持下,ARM 处理器 2015 年的出货量达到了 150 亿个,历史出货总量超过了 1000 亿个。

因此,当 ARM 深陷持续数月的 ARM 收购案时,也成为了业内最受关注的新闻。

ARM 从 1990 年创立时的一家小公司,发展成为今天半导体行业关键公司,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的结果,其中还有不少贵人相助。正是这些 " 贵人 " 的相助,让 ARM 在当时的阶段有了成长的助力。梳理 ARM 成长史上的贵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这家公司的成长历史。

这些 " 贵人 " 的帮助,并非偶然。背后其实还是一部半导体、3C 行业的竞合博弈、爱恨情仇不断的故事史。在摩尔定律主导的行业,没有永远的朋友,但可能有永恒的利益。

1、ARM 的第一个贵人: 苹果

ARM 创立于 1990 年,是苹果、英国 Acorn 电脑公司和美国芯片制造商 VLSI 科技公司联合创建的合资企业。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苹果正在为自己的 PDA 寻找一款合适的移动处理器,也就是后来被全世界熟知的 Newton。VLSI 当时是苹果的代工合作伙伴,VLSI 帮助苹果找到了一家个人电脑制造商—— Acorn(ARM 的前身),Acorn 当时已经研发出一款属于自己的处理器,他们把这款处理器取名为 Acorn RISC 机器或 ARM,而苹果的 Newton 团队提出将 ARM 用在 Newton 掌上电脑中。但当时苹果想对最初的 ARM 处理器进行调整,以适应 Newton 的需求,而 Acorn 公司没有足够的预算来支持这项调整需求。1990 年,苹果、VLSI 和 Acorn 公司达成了一项合作协议,Acorn 公司将提供人力资源,苹果提供资金,VLSI 将共享设计工具的技术,合作开发,且作为代工厂生产。

1990 年 12 月 27 日,Acorn 联手苹果和 VLSI 创建了一个新的公司—— Advanced RISC Machine。之后苹果说服 Acorn 公司将 ARM 平台独立,并 投资 300 万美元占股 43%,Acorn 公司占股 43%,VLSI 获得剩余股份并成为 ARM 的半导体代工者。事实上,VLSI 也成为第一个获得 ARM 授权的芯片厂商。

1993 年,ARM 在和苹果合作的搭载 ARM 处理器的苹果 Newton MessagePad 问世,在市场维持了约 11 年时间。Newton MessagePad 的问世提高了 ARM 在业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可以这样说,没有当年苹果的资金支持以及 Newton MessagePad 的研发,就没有今天的 ARM。

苹果对 ARM 的投资部门 ( 库比蒂诺 - 总部位于加州的 Technology ) 继续支付巨大的红利,还涉及到便携设备,如 iPod,iPhone 和 iPad。

之后,苹果的 iPod,路由器 AirPort 和智能手机 iPhone 等设备都使用的是 ARM 处理器。

2、ARM 的第二个贵人:诺基亚

在产品研发上扬长避短,不再做已经在电脑领域普及的英特尔 CISC 指令,转而开发不被市场看好的 RISC 精简指令。因为资金短缺,ARM 没有钱去做芯片的后续生产,因此 ARM 当时的 CEO Robin Saxby 开创性的提出了 IP 授权这一前所未有的 商业 模式:即 ARM 不再生产和销售芯片,只设计中央处理器,然后把设计授权给其他的芯片设计公司,拿到 ARM 设计授权的公司再在 ARM 中央处理器的基础上添加外围设备,从而设计出各具特色的芯片,ARM 从中先收取一次性授权费用,当芯片公司设计的芯片上市销售后,ARM 再根据销量收取版税提成。

这种产品定位和商业模式,在个人电脑和高性能处理器统治的年代,并没什么突出的优势。直到 1993 年,当时的手机巨头 Nokia 找到 TI,希望 TI 为他们的下一代手机定制一颗芯片,TI 推荐采用 ARM7 架构的芯片,但是遭到了 Nokia 的反对,因为 ARM 的 32 位指令集太占内存空间了——这个手机要设计时尚的 UI 界面,并且准备搭载数款很受欢迎的游戏——对内存空间的要求十分苛刻。

为符合诺基亚减少内存的要求,ARM 在 32 位 ARM 指令集的基础上研制出了 16 位的 Thumb 指令集,在性能降低不多的情况下,每条指令占用内存空间从四字节降为两字节——这一新的架构为 ARM7TDMI。

TI 基于 ARM7TDMI 设计出了 MAD2 芯片,最终被 Nokia 6110 采用。诺基亚 6110 成为第一部采用 ARM 处理器的 GSM 手机,于 1997 年发布,上市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手机史上的经典设计之一。ARM 也是通过和诺基亚合作的 6110 手机实现首次盈利,摆脱财务危机。

同时,诺基亚 6110 的成功使得更多的手机厂商开始使用 TI 的芯片,也使得 ARM 被越来越多的芯片设计公司所关注。

不得不说诺基亚是 ARM 的贵人之一。此后,高通、飞思卡尔、DEC 相继加入 ARM 的授权阵营,ARM7 最终被授权给将近 170 家公司,成为当时手机、电话、机顶盒等设备上的标配处理器,是 ARM 历史上第一颗获得巨大成功的处理器内核。

3、ARM 的第三个贵人:微软

自 1997 年以来,微软和 ARM 一直在嵌入式、消费类和移动领域的软件和设备上携手合作,使得许多公司能够推出以 ARM 为核心的多样化产品。

早年间,ARM 台湾总裁吕鸿祥曾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声称,ARM 其实一直都在与微软紧密合作,共同从事处理器架构方面的开发工作。

随着传统 PC 电脑时代的渐渐消退,智能手机的平板电脑市场日益增长,2011 年,微软宣布 Windows8 将支持 ARM 架构,之前牢不可破的 Wintel ( Windows + Intel ) 联盟开始出现裂痕 , 这让英特尔 x86 处理器的市场地位开始发生动摇。有数据显示,截止 2015 年,全球有 1384 家移动芯片制造商都采用了 ARM 的架构,全球有超过 85% 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芯片都采用的是 ARM 架构的处理器,超过 70% 的智能电视也在使用 ARM 的处理器。到 2016 年,由于巨额亏损,英特尔停掉了 Atom 生产线,而 ARM 芯片的历史出货量达到了 1000 亿。

三、分开可能是对软银、ARM 最好的选择

时间回到当下。ARM 当下的际遇,很大程度上来自于 2016 年的收购。

2016 年,日本软银以 234 亿英镑(约合 31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ARM。这也是今天 ARM 谜题的伏笔。业内猜测,ARM 增长的疲软,加上软银自身财务危机,可能是导致软银如今想要出售 ARM 的重要原因。

根据软银的财报,ARM 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针对 IP 授权的前期授权费,包括 ARM 架构和 ARM IP;另一个是根据每颗芯片售价按比例抽取版税。

表面来看,软银收购后的 ARM 财务数据依然持续走高。软银发布的财报显示,从 2016 年到 2019 年整体来看,ARM 的总营收都还在维持正常水平,2016 年 -2019 年都在 18 亿美元左右。其中,软件和服务收入以及许可收入增长,2018 年同比增长 51.6%,2019 年同比增长 23%,达到近 2 亿美元的营收。

拆解具体的年营收,即可以看到 ARM 增长的疲软。被软银收购后,ARM 在 2017 年 -2019 年的营收分别为 18.31 亿美元、18.36 亿美元和 18.98 亿美元。其中,ARM 的营收从 2018 年开始,与半导体业务相关的收入速度开始下降,2018 年和 2019 年 ARM 的净销售额同比增长分别为 0.3%、3.4%, 2018 年 ARM 的专利授权收入下降了 11.5%,2019 年的专利授权收入也没超过 6 亿美元。

高额的技术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ARM 的利润。2019 年 ARM 研发投入均在 7 亿美元以上,占总营收的 40% 左右,这包括招聘了大量的员工和对新技术的开发投入。当然这也使得 ARM 在 2017 年以后净利润不断下降,2015 年 ARM 的利润为 8.43 亿美元,到 2019 年 ARM 的净利润仅为 2.76 亿美元。

与此同时,软银自己也在经历财务问题。软银 2019 年财报显示,软银 2019 年营业亏损额高达 1.36 万亿日元(约合 126 亿美元),创历史新低,归属于软银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 9615.76 亿日元 ( 约合 89.73 亿美元 ) ,上年实现净利润为 1.4112 万亿日元。同时,软银重金投入的多家公司均面临较大困难,Uber 股价的接连走低,WeWork 估值大幅跳水,甚至有数十家公司面临破产窘境。因此,这才传出 ARM 被出售的传闻。

目前的形式来看,分开或许是对双方最好的选择。

四、半导体巨头的爱恨纠葛,都是技术变迁下的利益选择

此次的 ARM 出售,除了 NVIDIA,包括苹果、三星、台积电在内的多家半导体及终端巨头也曾参与其中。

当业界传出软银要出售 ARM 时,苹果和三星被认为是传闻中的两家潜在收购者。之后,又传出 NVIDIA 正在和软银进行实质性谈判,据悉,交易价值超过 320 亿美元。据日媒《日经》报道称,台积电和富士康也都表达了对收购 ARM 公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当然,这一过程中,每一年收购达成都不容易。此前据彭博社做过分析,由于 ARM 公司的许可要求和潜在的监管问题,苹果并不打算收购该公司,因为 ARM 的授权业务与苹果的软硬件业务模式并不适应;三星方面同样表示无意拿下 ARM 公司,因为三星和 ARM 在开展半导体业务的方式以及公司经营理念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且收购 ARM 公司会打破三星在半导体领域的常规业务流程。

对于 NVIDIA 来说,当 GPU 业务的天花板逐渐显现,收购 ARM 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其业务的可能性。根据 NVIDIA 2020 财年财报显现,公司收入和利润不增反降。拓展业务线逐渐成为 NVIDIA 的必需,而 ARM 在主流移动设备 SoC 的市占率超过 90%,如果可以成功收购 ARM,NVIDIA 将在移动端市场有一定的进展。当然,收购很可能让 NVIDIA 陷入到反垄断的困境。

相比于其他领域,半导体领域的并购一直不断。几乎每年都有大手笔的并购出现。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任何一款相对通用的技术领先的芯片研发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下游的中大型客户相对来说又较为稳定和少量。因此,在 2017 年全球审查严格前,全球半导体领域开启 " 并购潮 ",巨头之间的并购也非常频繁。即使是审核严格后,半导体各领域并购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以今天文章的主角之一 NVIDIA 为例,近年来也是收购动作不断。比如,2019 年,英伟达拟 70 亿美元收购芯片制造商 Mellanox,希望拓展数据中心芯片业务,也是 2019 年全球半导体领域的大手笔交易。

随着诸如人工智能、5G、云计算、IOT 等技术的发展,计算芯片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不管是单一的 CPU 还是 GPU 架构都很难满足当下技术日益复杂的运算要求和效率要求。打造更为灵活的计算与存储方案,也成为了巨头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伴随着这样的 " 技术审美 " 变迁,未来半导体行业也一定还会有更多的爱恨恩怨、利益纠葛。

技术终向前,资本永不眠。

来源:石亚琼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