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三年 轻松筹聚焦国民健康保障领域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据相关数据显示, 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8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接近2.4亿。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至4.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全球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如此众多的人口数量和严重老龄化趋势,无疑是对社会健康保障的挑战。

移动 互联网 技术的兴起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2014年9月正式成立的轻松筹,就是这样一位“尝鲜者”。历经三年的发展,轻松筹在2017年迎来了重要升级,从一个 社交 众筹平台转型为全民健康保障平台,并同步引入了区块链技术。

过去的轻松筹: 始于社交众筹

无论是同学重病、还是地方遭遇自然灾害,亦或是给山区儿童捐赠,在传统的社会救助中,往往都是大众被通知后“训练有素”的加入捐助,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快速聚集资金,但无法确保按需捐赠,或者受捐物太多,无处安置,亦或所捐非所需。如果只有热情,捐助更像是一种“运动”。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人们拥有了独特的爱心奉献形式。轻松筹在发起时,就紧扣移动互联网的强社交关系,陆续上线了农产品众筹“尝鲜预售”、梦想众筹“梦想清单”以及大病众筹“微爱通道”等业务板块,种类繁多,成为非常火爆的众筹阵地。

尤其是在大病众筹中,轻松筹打破了过去“英雄式的救助运动”,让需求者可以针对某个具体项目或特定事件发起众筹需求,参与者可以做出回应。这样,通过信息、资源精确地匹配、公开,让英雄行为成为普遍行为,是一种更加平等的,更具亲和力的救助。据了解,在不到三年时间中,轻松筹的注册用户已超过1.6亿人次,筹款项目超200万个,支持次数超3.7亿,成为了行业的领军者。

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正在改造传统领域的思维。虽然有资料显示,国内60万家公益组织,懂得运用互联网的不超过10%,但互联网的信息共享行让它与公益有着天然的关系,借助网络传播,通过技术提高效能,并非是时代倒逼,而是顺势而为。无论在政策或行动上,传统公益已经开始行动——2016年年初,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轻松筹成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轻松筹微基金;2016年9月1日新慈善法实施,轻松筹成民政部指定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轻松筹也已与几十家公益组织签订了合作协议,截至2017年6月30日,合作基金会共发起342个项目,共计募捐金额3017万元,累计捐赠达108.7万人次。

现在的轻松筹:聚焦全民健康 让公益成为最后一道防线

建立伊始的快速成长,并没有让轻松筹停止思考。在2017年8月,轻松筹对外宣布从一个社交众筹平台转型为全民健康保障平台。说起转型原因,轻松筹联合创始人兼CEO杨胤分享道,“在成长过程中,轻松筹发现大众对医疗救助的需求非常急迫,用户量也日益增多,这成为了我们转型聚焦全民健康领域的一个先导因素。”转型后的轻松筹聚焦在健康领域,建立起层层防护的健康保障“体系”,这套体系的特点在于,将公益打造成了最后一道防线。

具体来说,在不得不求助于公众之前,用户可以在“轻松e保”购买保险产品。轻松e保将不同维度的健康和意外风险纳入保障范围,提供不同等级的医疗保障需求,有了保险,人们一旦得病也不会有很大的金钱负担。

但保险也不是一个人人都能负担的起的方式。于是轻松筹又建立了“互助模式”,设立了第二层保障“轻松互助”。互助跟保险不一样,保险是由一个服务商提供相对的服务,互助是所有的参与者承诺共同来建立起保障。用户可在健康时预存10元加入互助,成为互助会员,如有会员生病,则其他会员在互助金中均摊医疗费,帮助生病的用户渡过难关。这种模式对于所有参与者提供帮扶作用,属于事先的防护。

只有在事先的防护体系都不能解决的时候,人们才需走到公益的体系里去,首先是“微爱大病救助”。将社交的强关系运用到大病筹款中,轻松筹为求助者提供高效、透明、便捷的筹款渠道。要寻求帮助的大病患者,可通过轻松筹APP发起大病求助项目。此外,轻松筹还与众多公益机构合作,在“轻松公益”版块中接入大病慈善募捐项目,借助平台流量解决大病贫困家庭的急迫需求,做好与政府、公益组织疾病应急救助的衔接。截至2017年7月,全国共有147万个患病家庭通过轻松筹解决了医疗费等问题。

仔细去看这四个产品会发现,这四层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没病的时候防患于未然,有保险和互助基金,有病时启动互助,再深一层可以发起众筹集合大众之力,可以说是一个多层次的健康保障体系。

转型区块链技术服务商 打造安全、透明的慈善环境

在中国,想做慈善的人很多,但不少慈善组织的公开度、透明度或者说还有匹配度和精确度却始终难以做好。

公益行业的透明在过去存在很多信息透明的逻辑矛盾。

信息披露是有成本的,还需要保护捐赠人的隐私,甚至一些公益组织认为,涉及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信息也不宜对外披露。

因此,公益组织在向不同对象披露信息时,需要把握不同的边界,掌握不同的度。对于一些小的公益单元而言,由于需要披露的信息有限,因此,披露的内容更细,而对于一些大的公益组织而言,如果需要披露到每一分钱的使用,披露的成本会非常大,实际上这是在浪费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慈善资源。

矛盾的是,信息不透明又会导致慈善事业中的不信任,甚至腐败现象,让公益受阻或变质。

区块链作为一种具有不可篡改特性的数字账簿,它的公开、透明等特性与公益有着天然的耦合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种技术所能发挥的价值,尽管有一些企业声称要引入区块链技术,但依然困难重重。

轻松筹“阳光链”是国内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公益联盟链,也是区块链技术在国内公益领域的首个真实应用。相较其他,阳光链也成为了首个联盟多家基金会和医院的公益联盟链,力求解决公益痛点。

今年7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中华少年慈善救助基金会、北京微爱公益基金会,以及互联网众筹平台“轻松筹”,共同启动了“阳光公益联盟链”。

走过三年 轻松筹聚焦国民健康保障领域

自此,轻松筹也将开放区块链接口给各合作伙伴,让越来越多的公益单元连接到整个区块链当中。展望未来,在一条完整的公益区块链上,可能会具备包括医院、学校、法院、公安、保险、银行、支付等等公益基本组织之外的角色,上传他们手中拥有的包括身份证明、看病记录、审判决定、账户信息等等,有助于推动公益事业日趋公开透明的各类数字凭证,帮助捐助人尽可能掌握捐助环节中的资料信息,做到真正信息对称。

“技术+”早已不是新概念,创新已经是轻松筹的常态。

除了研发“区块链”,轻松筹在大数据、AI领域也有所行动。例如,以往平均每天可以完成100多个项目的审核,自2017年“智爱”系统上线后,技术和人力的双轨审核形成了很好的互补,每天项目审核数量可增加至2000至3000个左右,审核成本由之前200元下降到了60元左右。目前,中国数据体系的建立还不够完善,笔者相信在今后,公益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写在最后:

2014年~2017年,轻松筹走过了自己的三年之路,业务端由“广”到“精”,聚焦国民健康领域搭建起多层防护;行业中褪去了“互联网+公益”的标签,转型为区块链技术的服务商,通过技术研发并与公益单元合作,盘活了传统公益,让捐助者、受助者,基金会、医院等众多公益单元,都具备了平等参与公益的机会。纵观轻松筹的发展,从未止步于“此时此刻”,期待它的下一个三年。

随意打赏

轻松筹手续费聚焦领域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