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共享汽车败走中国,水土不服还是另有所谋?
共享 汽车 倒闭潮正在继续,这次轮到国际汽车巨头。
5月15日,多家 媒体 报道,奔驰母公司戴姆勒集团旗下共享汽车品牌即行(car2go)已经在重庆全部下线。燃财经向car2go工作人员求证此事,对方表示官方尚未有正式声明。
重庆是中国唯一运营car2go汽车的城市,同时也是亚洲第一个提供该服务的城市。根据公开资料,car2go在重庆上线4个月后,注册会员人数超过10万。
在中国共享汽车公司纷纷倒下之时,曾经在重庆风光一时的car2go也未能幸免。
car2go中国遭遇水土不服
car2go的退出早有预兆。张磊是car2go进入重庆后的第一批用户,平时用car2go比打车多很多。“大约从一个月前开始,重庆的car2go汽车就逐渐被卡车运走了。”同一时间,张磊打开car2go App,发现全城已经无车可用。
car2go最早由戴姆勒集团于2008年在德国推出,2016年4月在重庆投入运营,上线之初投放了400辆奔驰Smart汽车,当时car2go在全球运营车辆已经达到1.5万辆。
重庆或许是中国共享汽车竞争最激烈的城市,除了car2go,还有力帆汽车的盼达用车、长安汽车的长安出行、首汽旗下的GoFun、上汽旗下的EVCARD等近十家共享汽车品牌。car2go凭借清一色的Smart车型和0押金的优惠政策,迅速在重庆打开市场。“最初的时候,同样的距离,用car2go比滴滴打车要便宜得多。”张磊表示。
【来源:】
张磊最后一次使用car2go的订单截图
尽管竞争激烈,但car2go凭借和重庆政府以及 商业 机构的合作,占据了巨大的优势。在其他共享汽车必须在指定地点取车还车时,car2go经过跟重庆市政府的沟通,可以在全市的公共停车位停放。
car2go还与龙湖地产达成了合作。“重庆龙湖地产旗下的商场会在广场给car2go单独划分出一部分区域用来停车,龙湖地产旗下的小区里也有部分停车位。”张磊告诉燃财经,“而且龙湖旗下商场的会员和小区用户可以免掉car2go的注册费。”
但这些动作仍然解决不了car2go的停放问题。曾经在美国奥斯汀第一批体验car2go服务的云涛告诉寻找中国创客, 和美国相比,car2go在中国的停车位依然是最大的问题。
“中国的免费停车位还是太少了。欧美国家的政府停车位市场占有率非常高,都是码表计费,car2go使用这类停车位都是免费的,而国内的市政免费停车位数量相比之下少很多。”《2018-2023年中国停车场行业市场调查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大型城市中,小汽车与停车位的平均比例约为1:0.8,与发达国家1:1.3相比,我国停车位比例较低,全国车位缺口超过5000万个。
另一个问题是car2go的客单价。“欧美国家的打车费用特别高,相比之下car2go的定价有足够的优势。但是国内的打车本来就非常便宜,如果要体现价格优势,car2go的客单价就没法提高上来。”car2go使用的奔驰Smart成本远高于国内的共享汽车品牌,客单价又无法提高,在中国难免遭遇水土不服。
国际车企布局共享出行
共享 经济 概念兴盛于中国,但共享汽车却是戴姆勒公司十年前就开始布局的产业。
戴姆勒最早于2008年推出共享汽车服务,由内部员工进行测试,首先在欧洲推广。最早的car2go汽车使用电池能源,但是因为缺乏充电站,在欧洲的推广遇到阻力,在英国的多个城市运营不到一年便撤出。吸取教训之后,car2go在中国使用的Smart汽车均为燃油动力汽车。
car2go是戴姆勒布局出行的重要一步,戴姆勒旗下除了家喻户晓的奔驰品牌,还在2014年收购了打车应用Mytaxi,后者已经是目前欧洲用户量最大的打车应用。同年戴姆勒收购了德国拼车软件Ride Scout,并在此基础上孵化了自己的分时租赁业务car2go。
对于此次退出重庆的消息,car2go用户服务中心回应称“公司正在进行战略调整”,有业内人士认为,调整或许与戴姆勒和宝马的合作有关。去年3月28日,宝马和戴姆勒公司达成合作,将成立新的汽车共享公司Share Now,整合各自旗下原有的Drive Now和car2go业务。
合约中明确表示“双方将各掌握合资企业50%的股份。但在各自的核心业务领域,双方将依旧保持竞争关系”。
据报道,Share Now公司旗下有宝马、梅赛德斯-奔驰、Smart和MINI品牌的汽车,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国家,数量超过两万,公司业务将由car2go的前总经理Olivier Reppert主导。
对于中国出行市场,戴姆勒公司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5月9日,戴姆勒与吉利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蔚星 科技 有限公司,双方各持股50%,注册资本17亿元,目标是为中国部分城市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牵手吉利被视为戴姆勒布局中国网约车行业的重要一步。
除了戴姆勒,宝马在中国也开始布局出行市场。早在2017年,宝马旗下的分时租赁项目Reach Now便进入中国成都,与EVCARD合作,正式在中国推出共享出行服务。
将来,除了自有品牌的汽车销售,国际汽车厂商在中国的角色或许会增加一个——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
国内共享出行玩家日子并不好过
在中国出行市场上,国内外厂商的布局对比鲜明。国际汽车品牌对中国出行市场不断加码的同时,国内共享汽车厂家的日子却并不好过。
据报道,2015年全国以分时租赁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多达数百家。2017年,EZZY共享汽车资金链断裂,成为国内第一个宣告失败的共享汽车项目,也引发了共享汽车行业泡沫的破灭。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共享汽车行业共完成融资31笔,其中数额过亿的融资有10笔。也是在2018年,EZZY、中冠共享汽车、麻瓜出行、友友用车4家共享汽车平台宣布停止运营。颓势到今年仍在继续,2019年初,部分平台遭遇退押金潮。
5毛钱开奥迪,1元钱开宝马i3,1块5开宝马1系......在被称为共享汽车元年的2017年,类似的疯狂促销手段在多家共享汽车平台上都曾出现。
疯狂扩张的脚步无法掩盖难以盈利的商业模式。相比共享单车, 共享汽车的前期投入巨大,每一辆车所涉及的车辆购置费、停车费、燃料费、维修保养费以及运营维护费,都是数额巨大的成本开支 ,同时受困于交通条件,共享汽车并不能像共享单车一样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扩张。
从诞生到成熟,共享单车用了近5年的时间才被市场和消费者认可,相比之下,成本更高、技术壁垒也更高的共享汽车行业需要的时间只会更久。
【来源: 燃财经 作者: 晓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