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行发力智能投顾 抢食5万亿市场
继中国工商银行之后,4月19日,中国银行也推出了智能投顾产品。随着国内 金融 科技 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迭代更新,个人财富管理市场竞争如火如荼,资产新规打破刚兑提供契机,智能投顾在银行、基金、证券和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中的应用逐步迈入实务阶段。
据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数据显示,从全球范围来看,始于美国的智能投顾这一细分市场预计到2025年将猛增至6.5万亿美元。
中行起用近万人团队研发智投
4月19日,中国银行正式推出智能 投资 顾问产品——“中银慧投”,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面向广大用户提供专业和便捷的个性化资产配置服务。
事实上,在中行之前,2017年11月,国有银行之一的工行就推出了自家的智能投顾品牌“AI投”;2016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智能投顾产品“摩羯智投”,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先后在智能投顾领域进行试水。
根据易观国际咨询的数据显示,包括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在内的智能投顾服务总值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22万亿元。
“资管新规的出现或为智能投顾提供生存的土壤。” 北京艾真融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林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很多投资人都是购买刚性兑付的理财产品,对投资顾问的需求不高,但随着刚性兑付被打破,未来两三年,可能会掀起智能投顾热潮。
对于智能投顾在短期面临用户基础薄弱的问题,金融界智能金融业务总经理何剑波表示,智能投顾面对的用户本身投资知识相对匮乏,教育成本较高,短期内被用户认知认可的可能性较低,需要行业内共同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提高用户体验及认知度。
另外,银行积极布局零售业务被认为是一方面原因。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赵雪告诉记者,原来私人银行业务主要针对高净值人群,近年来随着人们财富的积累以及传统银行开始注重零售业务,银行更注重对“长尾客户”的服务。
“由于专业人员数量有限,再加上投资理财服务的复杂门槛,不管是 商业 银行还是其他财富管理机构,都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精力为资金规模较少的客户提供一对一的资产配置服务,这些长尾客户投资理财的选择很少,多数只能选择储蓄存款和货币基金等流动性高、收益相对较低的投资品类。更多类别的投资,就只能靠自己的摸索和研究,得不到专业机构和人员的帮助。”中国银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总经刘敏介绍道,智能投顾能有效地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将服务更广大用户的边际成本降到最低,从而有效地降低投资者获取专业投资建议的门槛,让更多用户享受到量身定制的资产配置服务。
正如刘敏上述提到的,智能投顾的优势在于其交易成本低、服务效率高,但金融机构想要开展这一业务,却还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中行很早就开始关注和研究智能投顾产品。2017年初,在集团内部就成立了工作组,主要由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和我们自己的软件中心牵头合作推进研发工作。总行党委和管理层高度重视这个项目,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投入上也是不遗余力。”刘敏透露道,“中银慧投”采取了自主研发为主的研发模式,凭借中行近万名科研人员,通过业务端与科技端的共同协作,结合该行在客户特征、需求和数据方面的积累,提出适合自身的智能投顾发展思路,并能高效地组织动员,全力以赴推动系统开发。
AI比人工收益高?
谈及涉足智能投顾领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张家林认为,目前我国智能投顾还处于发展阶段,各家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构建“资产池”。“拥有的资产越多,配置的种类就越多,从而能够更好地获得收益并把控风险。传统银行和券商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如券商可以通过构造个股的组合实现灵活收益,但股票市场高风险;银行怎能填补低风险空白,结合债券、个股、基金链等方面构建更多投资策略。”张家林如是说。
【来源: 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