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更愿意用隐私换便利?
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加开放,相对来说也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
百度 CEO 李彦宏曾就隐私问题发表过这样的言论,他认为在中国,人们对隐私并没有那么注重,并且很愿意去用个人信息来换取大数据时代的生活便利。而事实上是,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他们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正在被 互联网 的先驱们看得一干二净。
OV 两家今年接连发布的两款升降式摄像头 手机 ,不仅带来了全面屏,更重要的,是成为了一面照妖镜。谁也不曾想过,就当你对着手机傻乐时,你的摄像头偷偷睁开了眼睛瞧了你一眼。你不知道他看见了什么,纪录了什么,你什么都不知道。
首先被抓包的 QQ 浏览器很快出来做了解释,表示 QQ 浏览器有时会用到扫描二维码功能,因此需要唤醒摄像头,由于代码错误导致 NEX 的摄像头在未使用的情况下弹出,不过可以保证的是仅仅只有升降的动作,并未对用户信息进行任何采集行为。
其后 QQ 浏览器官方表示会尽快修复这个错误,并尽可能的提高用户体验。无独有偶的是,百度却因为太超前的提高了用户体验,反而涉嫌侵犯用户隐私。
为了能更快的识别语音,百度旗下的手机输入法会在用户并未进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进行麦克风预热,而这被系统检测出来显示正在录音中,不过百度官方坚称并未进行任何录音行为,只是为了加快麦克风启动速度。
腾讯、百度二者的行为从用户的角度看来,是在侵犯隐私的边缘疯狂试探。而从这两家企业开发部门看来,或许一切都是为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添砖加瓦。
隐私问题国内国外一般黑
三月份扎克伯格刚因为 Facebook 的「用户数据门」事件进了一回国会,隔了没几个月又被爆出旗下公司正在研究一项新专利,该项技术将会通过电视发射一种无法察觉只能被手机接收到信号,这个信号会促使手机开启录音功能,通过声音来收集并分析用户对电视上正在播放内容的反应程度,以此来获取用户对什么更感兴趣,从而做到在 Facebook 上进行精准投放和推送。
而事实上这或许并不仅仅是存在于构想中而已,一篇来自 Medium 论坛的文章就披露了 Instagram 有可能正在窃听用户日常谈话,抓取关键信息并在软件中进行精准投放。
根据作者实验,当他开启 Instagram 的麦克风权限并刻意重复某个字眼时,第二天他再次打开 Ins 就会获得相关内容的推送。
探究用户的内心,并以此来获取有效信息,这并不是个别互联网公司正在做的事。虽然因为忌惮民众对个人隐私的诉求,谷歌于一年多以前停止了对 Gmail 用户进行私人邮件内容的扫描,但仍旧默许第三方邮箱开发者可以通过 Gmail 来阅读用户的邮件。
这些被阅读了的邮件中不乏有许多是十分私人的内容,但为了广告投放能够更精准,这些公司恐怕不会放过任何一封。
广告高额的资金也催生了灰色地带,为了能够更精准的投放广告,各路神仙各显神通,如果可以他们甚至想要从你出生开始分析,你对什么感兴趣。当然他们不能,因而只争朝夕,对你的分析或许就从上班等电梯的时候开始。
电梯广告作为一种新型的广告媒介,十分受厂商欢迎。而为了能保证投放效率,目前的一些广告牌已经进化为了屏幕播放,并配备摄像头,实时监控人流情况及路人的关注程度。通过 AI 识别人脸,可以做到同一网络连接下的其他广告牌在再次识别到某一路人的情况下,进行精准投放,极大的提高了广告牌的利用率,当然也很大程度上的在路人未知情况下,收集了私人数据。
▲带摄像头及红外扫描的广告牌
摄像头 AI 的发展,最一开始的时候是为了能更好的进行城市安全建设,更快找出隐藏在人群中的罪犯,而其后逐渐发展为私人利用。虽然在公共场合放置摄像头似乎并不违法,但除了政府,私人有权对民众进行人脸 AI 分析及监控吗?
GeeK 君有话说
在知乎上有一条提问,题主疑惑的是「个人隐私是否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消失以至不存在?」。诚然有些时候我们贡献出自己的一点点隐私,比如在使用期间给予某些 APP 使用地理位置的权限,能省去手动调节区域的时间更加智能,但这都建立在用户已知并准许了的情况下,而「大数据时代」太多未知的地方让人防不胜防一身冷汗。
身为小人物,虽然相册里没有艳照,隐私也并不值钱,但这并不代表着就没有对自己隐私的自主权。只不过令人难过的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真的会导致我们对个人隐私越来越难以保护。甚至连扎克伯格这样走在技术前端的人,也只有通过遮挡摄像头和麦克风来尽量避免自己被监视。
▲扎克伯格用胶带盖住了私人电脑的摄像头及麦克风
当然扎克伯格的电脑和手机里会有专门的安全程序,以防止个人隐私被侵犯。普通人只能尽量做到穿着整齐玩手机,相册里别乱存东西,出门眼睛也别乱瞟,否则你不知道摄像头后面跟你确认过眼神的,是猎奇的路人还是正在分析你的 AI 。
Via 极客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