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勤 曾有机会改写全球智能手机历史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 高考1978
如果说改革开放改写祖国命运,那么高考影响人的一生。
当年,“恢复高考”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融化了多少学子冰封已久的心,他们在田间地头、牛棚猪舍旁刻苦学习,只为等待这一时刻的来临。1978年,仅仅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二年,对于1978年的考生而言,高考为他们留下了独特的回忆。
在1978年参加高考的茫茫人海中,张亚勤和俞敏洪的故事不得不说,他们成长轨迹截然不同,却都堪称青少年的学习榜样,值得每一个有抱负、有梦想的人参考。
“张亚勤是少年神童,科学界的英才,商界的领袖,也是我的好朋友,更是青少年成长最好的榜样。”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是张亚勤的好友,1999年正是他说服张亚勤从美国回到中国,并联手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
“我的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召唤我回来,尽管国内的条件相对落后,但这也是我回来的价值——用自己的努力为改变局面做些什么。”张亚勤自己说。
“1978年是改变我命运的一年”
1978年,高考恢复,百废待兴。
中国第一届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第一次传进中国人的耳朵里。在这样的背景下,13岁少年宁铂参加了1977年的第一届高考,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亲自指示中国 科技 大学破格录取宁铂。
张亚勤高中班主任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第二天一大早就拿着《光明日报》来到张亚勤家里。也正是从那一天起,张亚勤心中坚定了参加高考的信念。
1978年7月的一天,张亚勤领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通知书,更了不起的是,他当年的年龄比宁铂更小,只有12岁!
张亚勤3岁就能认字,在幼儿园就被老师“劝退”,因为老师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交给他的了;拿一份报纸,七八岁的张亚勤只要看几分钟,就能像电影回放一样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9岁的张亚勤用一星期时间通读了一本高中数学教材,这让教研室的所有老师都惊呆了。
岁月荏苒,转眼40年过去。再回首当年的高考,张亚勤颇为感慨,他说,当年他的考试成绩在全国范围看来并不突出。不过张亚勤的数学得了高分,最后一道附加题只有他一个人解出来。
“197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恢复高考是彻底改变每个普通人以及整个国家未来命运的根本性战略。中国的发展需要人才,高考正是遴选人才、进而创造整个社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机制。”回忆起那次考试,张亚勤说:“1978年是改变我命运的一年。”
“他是世界的财富”
张亚勤最敬佩的人就是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不改鸿鹄之志。1978年,邓小平在教育部会议上明确指示,要扩大增派出国留学人员的数量,“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
1986年9月,张亚勤坐上了飞往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飞机,前往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张亚勤的导师比克赫尔茨教授是杰出的科学家、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仅仅开始上课第二周,教授就不动声色地对张亚勤进行了考察。当张亚勤几乎不眠不休花了两周时间对一篇专业论文“读完并给出意见”后,尽管见识过无数天才,比克赫尔茨教授还是充满了惊讶,“你现在就可以写博士论文,你已经达到博士水平了。”
“我第一眼见到他就感觉他一定会超过我!”比克赫尔茨教授在张亚勤身上倾注了无数心血,“和张相处一个星期,你就会感觉到他非常特殊,他是世界的财富。”
曾有机会颠覆智能 手机 行业
“人脑和人心一样,都朝着被赞赏的方向走。”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说过。在旁人看来,张亚勤此后一路的职业生涯走来颇为顺利,1999年,张亚勤只身一人回国,与李开复、现任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等科学家一起联合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来研究院由于出色的表现晋升为微软亚洲研究院。
鉴于张亚勤出色的工作业绩,微软公司决定将对公司全球战略至关重要的全球移动通信及嵌入式产品业务交给张亚勤分管。2004年,全球移动 互联网 浪潮还未完全兴起,微软这个在PC时代非常成功的公司,期待另一次伟大革命。
2004年的一天,张亚勤给微软公司在美国的4万名员工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号召大家都来使用“微软牌手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亚勤曾经站在全球智能手机产业的潮头,当年没有iOS,更没有Android,张亚勤和“微软牌手机”曾有机会彻底改变世界。
后来,由于李开复的意外“叛变”谷歌,张亚勤被迫放下自己的“手机梦”回国“救火”,此后常年担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2014年9月,张亚勤正式加入老乡李彦宏的百度,任总裁至今。
有一次张亚勤看到一位女性反战主义者,搭了帐篷,24小时伫立于白宫前。据说,她是从1981年开始这样做的,2002年,张亚勤再次回到华盛顿,看到她还在那儿,就那样静默对峙着,2009年,张亚勤又在华盛顿见到了她。张亚勤不知道她为何如此执着,但数十年如一日的精神却值得敬佩。
对于科技行业的发展,张亚勤也愿意做这样一个执着的守望者。
【来源;IT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