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互+计划荣获中央网信办“2017网络公益年度创新奖”
1月5日,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中国 互联网 发展基金会主办的“因爱同行”2017网络公益年度总结评选活动在京举行。沪江推出的“互联网+教育”公益项目“互+计划”入选“2017年度网络公益创新奖”,是互联网教育企业中唯一的入选者。
本次评选由中央网信办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光明网承办、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协办,于去年11月正式启动。经过企业申报、初审、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评选出4大类、共40个年度公益项目。沪江“互+计划”、蚂蚁金服“蚂蚁森林”、京东公益“物爱相送”物资募捐平台等10家网信企业的公益项目被评为“2017网络公益年度创新奖”。
左四为沪江代表
互+计划是沪江在2015年10月发起的“互联网+教育”公益项目,代表了全新的互联网支教模式。它打破时空限制,用互联网思维开展线下和网络双线并行的支教行动,不再局限于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不会因为地域或资源问题被中断,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为中国乡村教育的底部攻坚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大规模、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仅两年时间,互+计划就连接起全国30个省份的3000多所中小学,影响10万多名教师和100多万学生。互+计划以集合影响力打造社会影响力,解决大规模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实现了从公益创新到社会创新的改变,互+计划发起人、沪江创始人兼CEO伏彩瑞也因此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支教第一人”。
以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学区为例。学区共有学校14所,包括7个偏远的教学点,平均每个教学点只有15名学生,其中规模最小的鹿马岔小学只有3名学生。以往,音乐、美术等专业老师要通过走教辗转山区各教学点才能给学生上一堂课,但课时也难以开足。
2016年10月23日,李家堡学区和沪江的“互联网+教育”公益项目“互+计划”合作,探索互联网支教模式在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运用。经过4个月的筹备,2017年2月27日,李家堡学区“阳光课堂”网络直播课与村小孩子第一次见面。启动至今,“阳光课堂”已经开设近400节网络直播课程。
“阳光课堂”借助国家配齐的硬件、网络设备和免费的沪江CCtalk平台,通过网络直播下的“双师课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它由线上直播老师和线下助学老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直播教师由专业老师担任,并定期在本学区内现场巡回指导;助学教师则配合直播教师组织教学,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
“阳光课堂”开课以来,李家堡学区各教学点的课表上除了语文、数学,定期还会有美术、音乐、手工制作、安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这些课程由学区联动中心校、教学点和沪江的互联网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直播在全学区同步上课、同步推进。
去年8月24日,李家堡学区联合宁远学区、杏园学区、团结学区发起共享“阳光课堂”联盟,将“阳光课堂”的成功经验面向所有学区推广,覆盖28所村小、151个班级和1860名学生。现在,四个学区实行统一的课程表、统一的作息时间,安排统一的老师在CCtalk平台上进行直播教学。
网络直播课堂让异地走教变成在线支教,李家堡学区“阳光课堂”的创新实践入选2017“甘肃教育十大新闻”,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并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国教育电视台等 媒体 连续报道,为中国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互+计划发起人、沪江创始人兼CEO伏彩瑞认为,“阳光课堂”是中国乡村教育自发改革、创新的产物,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对于像甘肃这样教学点分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阳光课堂”是中国教育公平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沪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以互联网支教为手段,为乡村小规模学校带去优质的课程资源,同时推广社群化学习模式帮助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和师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中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出了一条“小而优”、“小而美”的道路。
过去这一年,互+计划与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日照市莒县,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洲区等地展开深度合作,整体推进地区互联网教育均衡发展,为教育扶贫提供了“集中、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案。
此前,互+计划入选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信企业参与网络扶贫“双百”项目名单和中国互联网协会 “2017中国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案例”。未来,互+计划希望聚合优质公益组织、基金会、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学校资源等,通过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大规模协同,推动教育公平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