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聪看扁的行业,疯狂涨价,赚钱还是没戏
涨价、亏损、动荡、内卷,这就是共享充电宝行业的两年。
不顾消费者直呼 " 共享充电宝才是(价格)刺客 " 的不满,共享充电宝几度提价,从一元充满的 " 白菜价 " 变成了 " 你最好有买下它的心理准备 "。
提价无可厚非,可这也没能让一众品牌正向发展。在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的财报中,亏损又成了主流,如今其股价已经跌去超九成,总市值仅剩下 3 亿美元。
还有小电,其招股书显示,2020 年盈转亏,净利润亏损超 1 亿元。
" 共享充电宝会是伪命题么?" 一众创投圈人士再度剖析这个行业。
从市场层面看,共享充电宝需求依然存在。不过,对企业来说,它仍被矛盾包裹着,除了成本高企外,盈利模式也过于单一,这个行业始终没有找到健康的发展方式。
涨价后,共享充电宝也没赚到钱
在 " 雪糕刺客 " 走红之前," 刺客 " 称号是属于共享充电宝的。
从去年开始,共享充电宝收费 4 元 / 小时已成为常态,个别地点涨至 6 元 / 小时,有些景区或者酒吧的共享充电宝价格,甚至已经涨到了 10 元 / 小时、10 元 / 半小时。
有时候,消费者因为有事耽误未能及时归还,回过神来一看,已经因为超时被迫买下产品。一位经常要出差见客户的共享充电宝资深用户对铅笔道表示,就是因为上述原因,她已经买下了 5、6 个。
很多人都经历过这个场景:当 手机 电量显示变红,会不由得紧张起来,而商铺门口摆放着的共享充电宝则犹如 " 溺水者 " 的救生圈。可是,因为一次又一次提价,在很多人眼中,它早就成为收割消费者钱包的 " 刺客 "。
曾几何时,共享充电宝还是免费的,就像共享单车一样。2015 年,共享充电宝刚推入市场,为了培养用户习惯,各个品牌都采取免费策略。就算开始收费,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共享充电宝也不过是 1 元半小时罢了。
但是,随着用户习惯被培养起来,行业厂商也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拉开差距,小厂商加速淘汰,而头部企业则向合并或上市。
2021 年 4 月 1 日,怪兽充电在纳斯达克上市,同日,街电、搜电宣布合并,并于 5 月 6 日正式定名为竹芒 科技 。自此,共享充电宝也正式告别了 " 白菜价 " 的时代。
为什么上调价格?有 互联网 行业分析师接受 媒体 采访时表示," 作为一种共享 经济 ,共享充电宝从诞生之初就在亏本经营,企业依靠各种风险 投资 进行价格战抢夺市场,但这样的 商业 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企业,其目标都是盈利,企业适当涨价就是在谋求盈利 "。
涨价确实给相关企业带来了收入增长。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曾经连续 5 个季度盈利,打破共享充电宝不赚钱的魔咒。
但是,涨价没有让企业从此高枕无忧,怪兽充电紧接着于 2021 年又开始迎来了巨额亏损。此前怪兽充电发布的 2022 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怪兽充电营收达到了 7.37 亿元,同比下降 13%,环比下降 12%。净亏损呈增大趋势,该季度亏损金额为 9641 万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 1510 万元。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怪兽充电第一次亏损了,在此之前,怪兽充电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了亏损。
亏损也反映到股市之中,如今怪兽充电股价已从最高 10 美元 / 股跌至 1.14 美元 / 股,公司股价已经跌去超九成,总市值仅剩下 3 亿美元。
对于共享充电宝行业来说,涨价似乎只带了虚假的繁荣," 动荡 " 依然是主旋律。
不久前,共享充电宝头部公司小电科技面临剧烈的人事动荡,据蓝鲸 TMT 报道,这次小电预计裁员 2000 人,波及运营、KA、产品等多个部门,约占公司总人数的近 40%。随即小电科技对该消息否认,称主要是在业务调整,但这种回应实在是缺乏可信度。
另外,小电科技 CEO 唐永波曾在 2021 年 2 月的内部信中表示," 疫情对公司业务已造成致命打击。" 据其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2020 年间,小电科技仅有一年实现盈利。
摆放共享充电宝的门店是唯一赢家
在行业分析师看来,目前造成共享充电宝企业亏损的最重要原因其实不是 " 疫情 ",而是行业内卷。
行业的本质是:充电宝的覆盖率越高,使用点位越多,优势也会越大。正如共享单车的城市铺设大战,共享充电宝也掀起过一场有关于 " 点位 " 的战争。
怪兽充电此前曾透露,截至 2021 年 9 月底商户点位为 82 万个,而在同一时间,由街电和来电合并而来的竹芒科技也对外披露,其商户点位的数量已经超过 100 万,小电科技在更早的招股书中则公布了其 2020 年底时,商家点位为 71 万个。
为入驻部分一二线城市的优质点位,共享充电宝企业不惜支付高昂的入场费和分成费,企业经营成本也因此居高不下。这也是共享充电宝跟共享单车的最大不同,共享单车使用的是公共市政道路,共享充电宝需要使用有产权的商铺。安信证券研报显示,2020 年怪兽充电销售费用共计 21.2 亿元,占总营收的 75.5%。其中支付给商家的分成就高达 12 亿元,同比增长 45.5%。
在 2022 第一季度财报中,怪兽充电销售和 营销 费用也达到了 6.59 亿元,占据收入的 85% 以上。
据据《IT 时报》此前报道,一般充电宝品牌和小商户之间的分成比例在 4:6。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美团等大型资本进入后,充电宝品牌之间价格战在最顶峰的时候,曾出现过品牌和商家 1:9 分成,甚至出现品牌向商家百分百让利的情况。
而在一些热门商圈的热门商户,充电宝品牌想要进入,还要支付高昂的进场费,这几乎已成为一种行业惯例。
入场费上涨,线下商户话语权增高以及点位分成不合理……使得共享充电宝的行业内卷正在不断加剧。
在这种业态中,商户成了唯一的赢家,对于品牌方和商户而言,充电宝带来的收益十分微薄,甚至有可能是负收益。
而行业其实也看到了自营模式对自身营收与利润造成的压力,开始谋求转型。
比如小电,在舆论压力下,其表示将持续升级 " 直营转代理 " 的业务战略。相对于入场费、分成费、激励金繁琐的直营模式,走轻资产路线的代理模式无疑更为灵活,这也是大部分品牌的选择,部分头部企业已开始调整策略,加码代理模式进行布局。
" 现在不搞加盟代理就活不下去。" 有从业者表示," 充电宝几乎全部沦陷为代理模式。"
在代理模式中,企业将设备销售给摆放的门店,设备铺设和运营由门店全权负责,除了从租赁收入中拿取少部分服务费外,其余部分均交予门店。如此一来,点位竞争和盈利压力由门店分担,免预付入场费也大大缓解了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只不过,目前来看,代理模式还没能救得了共享充电宝。而且,此前直营模式的内卷风气也顺延到了代理模式当中。根据早前《天下网商》的报道,为了在门店加盟商争夺上更有优势,有厂商甚至开出 100% 收益分成的加盟条件——也就是这家店每个充电宝的分时租赁收入全部归门店,有加盟门店一星期的佣金收益就高达三万。内卷到极致的结果,直转代又步入了同一条河流—为线下门店打工。
共享充电宝企业加码 " 副业 "
共享充电宝当下商业模式会沦为伪命题么?
一位分析师表示,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模式很重,需要不断投入成本制造设备、铺设设备,随着摊子越来越大,其维护成本和运营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不过,并不代表这个行业被否定,从市场层面看,共享充电宝市场需求依然存在。多家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也指出,共享充电宝的市场前景仍然广阔,尤其是三四线城市这样的下沉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目前而言,对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说,它仍被矛盾包裹着,没有找到健康的发展方式,一个残酷的现实是,除了成本高企外,行业的盈利模式也过于单一。
现如今,行业收入主要来自于共享充电宝租赁服务,企业不仅容易面临盈利见顶的危机,也不具备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一旦失去稳定的客流量,单一盈利模式的缺陷就暴露无遗。
共享充电宝该如何走向下一步?" 小竹兽 " 三家头部企业在计划表中,已经纷纷写上 " 第二增长曲线 " 的项目,公司定位也从 " 共享充电宝企业 " 转变为 " 科技消费企业 "。
小电将目光锁定在了数字营销服务上,其在招股书中表示,小电要与短视频公司进行战略合作,为点位的合作伙伴及其他商家提供短视频及直播营销解决方案,包括组织内容创作者制作短视频及直播广告;提供短视频上传及直播发布工具;向点位合作伙伴提供实时销售咨询服务。
竹芒科技则决定在 智能硬件 领域发力。在搜电与街电合并 100 天后的 " 会师大会 " 上,竹芒科技宣布,公司已研发推出了口罩机、AED 体外除颤仪一体机等契合新场景需求的智能硬件产品。
而怪兽充电,为了第二曲线更是直接跨界开发白酒品牌 " 开欢 ",然而对于新品牌来说,酒类 创业 更加艰难。开店一年,其淘宝旗舰店仅有 6 款产品,其中销量最高的一款只有 35 人付款。
不过,各大品牌的 " 第二曲线 " 到现在也没能发挥作用。总结目前三大头部企业的战略布局,依然没能跳出原来的发展与增长逻辑。早在 2017 年,王思聪曾经 " 看扁 " 共享充电宝行业,认为其商业模式难以成立。后来,随着一批企业相继登陆资本市场或短暂盈利,业界认为 " 打脸 " 王思聪。兜兜转转,共享充电宝企业最终还是没有走出给渠道打工的迷宫。
" 在我看来,共享充电宝其实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而是硬件租赁。" 有创投圈人士评价道," 所有打着‘共享’名义行租赁之实的生意,都应该被重新审视。"
来源:铅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