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心态不再,996 余波难平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创业者心态不再,996 余波难平 在如何看待 " 奋斗 " 这个问题上, 互联网 产业的奠基人一代,和现在年轻的产业后备军之间产生了明显的 " 代沟 ",标志着时光飞逝之间,曾被视为新兴产业的互联网业已老气横秋。

与此同时,996 等花样加班行为,以及曾令人艳羡的高工资、高福利的逐渐消退,都如海水退潮一般,将效应传导到围绕着互联网公司建立起来的产业链下游,并扩散到其它有严重加班行为的行业,不断掀起阵阵涟漪。

996 照射出互联网奠基人与后备军之间的 " 代沟 "

人们本以为,随着视觉中国、奔驰车主维权等新的热点涌现,996.icu 会像稍早前的有赞年会等往事一样,很快被人们忘记。

然而,本可以坐视不理的 马云 却主动发声,强调这家可能是中国最成功的民营企业对 996 工作制的态度。而这个态度,并不是普通劳动者期望的。

这次发声以后,至少外界舆论记起了还有 996 这么一档子事,回应对阿里似乎也不甚理想。所以到上周日,马云不得不再发出一封公开信,把话说得更圆一点。

不过这封信也没有太大的新意。如果说 996 是 " 自我提升 ",那么利用公司网络自学其它技术,甚至做兼职, 做与工作无关的自我提升,估计所有老板都不同意

这个 " 提升 " 的本质是业务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专业化训练,让人更善于做大机器上的小螺丝钉,离开岗位后的 " 提升 " 就无用武之地。

同时,信中说不能把眼光局限于小家庭的幸福,而是有钱要做慈善,这被一位航通社读者评论为 " 我爸管的都没有他这么多 "。

不管是强调慈善、奉献,还是用到佛教用语 " 福报 " 二字,都只是体现了领导者的个人好恶,而不能说服所有员工心悦诚服。

有读者认为,跟其它回应此事的老板相比,两则声明——尤其是周日的后面一则——至少从文风上还是比较清新脱俗的。所以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它体现出的语言技巧,就像时不时能在机场书店看到 " 马云谈话的艺术 " 一样。

但后来,我也看到 更多并无利益相关的人,也体现出对现行 996 现象的某种认同 。比如,腾讯《大家》刊登了张丰的文章《重新定义工作:马云、刘强东对 " 反对 996" 的反对》 [ 1 ] ,其中的核心观点是:

" 事实上,没日没夜地工作,而不是像发达国家劳动者那样斤斤计较每天的工时,不但是阿里成功的法宝,也是中国在过去 40 年 经济 腾飞一个公开的秘密。甚至可以说,996 而不是 " 朝九晚五 " 或者 " 每天工作 8 小时 ",才是中国的时代精神。"

以及:

" 程序员给人的印象是沉默寡言,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不抱怨,埋头写程序,说不定哪天就成了张小龙——很大概率成不了,但是相比于普通人,他们也能挣得更多。"

曾经写过过年回家代际冲突、武大赏樱与 " 和服 "、" 硬核佩奇 " 等热点话题的张丰,是《大家》栏目中颇受欢迎的作者。特别是,他还写过《每一场油腻的饭局背后,都站着不敢失业的中年人》 [ 2 ] ,对挣扎在职场上的可怜人颇有同理心,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他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张丰说的这个时代,这个 " 真正的专业技能 + 超出常人的努力 = 成功 " 的时代精神,对于他自己的年龄而言没有错。但是对于更年轻的一代和几代人来说,这个激情澎湃的时代他们未曾经历,也遥不可及。

再怎么 " 专业 + 努力 ",也只能让赛道更为拥挤,让没有工作经验的后来人低薪占位,让曾经大放光彩的老员工 " 中年危机 "。

算起来,张丰老师 2005 年参加工作,比我早大概 6-7 年。他的同龄人,许许多多 70 后、85 前们现在也正活跃在互联网的主战场上,我们现在所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 创业 浪潮,很大程度是由他们一代人奠基。

把他们——哪怕是早个 4-5 年的创业者——扔进现在的创业大街,会怎样呢? 春节期间,三款 社交 产品同一天诞生叫板 微信 ,时至今日倒闭了一家,其余的也没见有什么响动。互联网界老炮儿重新来过,怕也不是万能的。

在一个名为 " 产品的共识 " 的社群中,我找到如下一段描述 [ 3 ] :

" 大部分大学生们的创业产品设计里,一个通病是对成本缺乏起码的概念,动辄明星 KOL 代言,裂变激励地推,感觉大家的设计前提都是融了几千万随便烧。对基础的产品功能反馈、口碑营建缺乏深入思考。"

没错,放在 金融 危机前后,放在移动互联网诞生期,小米刚出来的时候,放在 4-5 年前大家钱多的没处烧的时候,这些全都是成立的。当年的王者跟现在做法没什么不同,只是时代变化太快。他们的励志故事还没来得及摆在机场书店,作为教科书却已经过时。

此前跟人聊天,我说字节跳动至少有一个核心产品(头条)是好的,存在给其他东西引流的基础。如果做推荐系统,做量产 App 的流水线,烧一下没问题,但后面无数个 0 之前总要有个 1。而今日头条能起来,可以归结于当年智能 手机 预装的流程还不完善,手机厂商自带应用商店还没有规模化,移动互联网还在跑马圈地的大环境。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今日头条到字节跳动的历程,复制了此前从 QQ 到 Qzone、邮箱、微信的路线。今天不可能再有头条,但可以有趣头条;如果这波都吃不上,就得去印度、中东了。如果真有人只学了烧钱做活动的 " 屠龙之技 "…… 也许百度是一个好去处。

无论如何,现在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已经褪去了那层 " 流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 " 的外皮,它的入行难度和竞争烈度,与一线城市的其它支柱产业别无二致。

在如何看待 " 奋斗 " 这个问题上,互联网产业的奠基人一代,和现在年轻的产业后备军之间产生了明显的 " 代沟 " ,标志着时光飞逝之间,曾被视为新兴产业的互联网业已老气横秋。

996 的大讨论在其它领域才刚刚开始

包括我自己在内,外界都对为啥马云要主动谈 996 很不解,明明这个热点差不多都快消下去了。而且现在一提,甚至都救了视觉中国的命(并不能)。

有人猜测,由阿里官方渠道主动发布这次内部谈话,是因为估计迟早会有员工捅给外面,所以就主动出击,以防一开始传的不是官方版。问题是, 说了别人不爱听的话,即使并没有被人 " 误解 ",还是没人爱听啊

对外部来说,谈话透露出一个清晰的讯号,就是公司在合法前提下不会让步。对内就不用说了,原文下面一条留言说明了一切 [ 4 ] :

" 我愿意加入阿里巴巴去享受这份别的地方体验不到的 996,愿意去借助这个平台让自己尽快成长,并为组织奉献出一份力量!然而没机会进阿里巴巴 ……"

用一句通俗的话讲,你不稀罕的工作,后面自有一大堆人抢着要。用一句经典的话讲,"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程序员极度形容他们的工作有多么特殊,多么具有独创性,多么不可替代。不过,这个从 50 年代为埃尼阿克(ENIAC)穿针引线的 6 位姑娘 [ 5 ] 发展而来的职业,其本质始终没有改变——即 " 将算法(流程图)翻译成代码 " 。虽然现在还做不到 " 让代码自动翻译代码 ",但这无疑是行业的一大前进方向。

尤其对于正不得不 996 的,偏执行层面的程序员等工种而言, 他们实际上是高度可替代的 。正是这种高可替代性,才是从有赞开始的讨论始终没有上升到《劳动法》层面的原因,和各大企业挺直腰杆的底气。

根据近期 BOSS 直聘联合微博职场共同发起的调查,受访者多为在一线城市工作的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然而算上加班时间后,近三成的受访者时薪在 20 元 / 小时以下,低于 8 小时工作制下月薪为 3500 元的人群。 [ 6 ]

我曾在 4 月 1 日愚人节发了个笑话,戏称国内 科技 公司将统一行动,绝不强迫员工加班,但会马上招聘新人,并将原来用于一个程序员身上的工资、福利总额,按比例分摊到新招聘的程序员身上。有趣的是,很多人看到后跑来跟我说该笑话写得 " 过于真实 "。

也许因为厂商之间总有博弈,所以只有严格执法的外力,才能驱动企业普遍放弃加班。同时,多招人也不是平分工资那么简单,每个多出来的坑位都意味着增加五险一金等成本,会进一步扣除实发工资。

但我强烈的认为,一旦企业因故不能要求员工加班,那 多招人,乃至大量引用外包、兼职等不固定合约 几乎是必然结果。现在的程序员不可能设想 1886 年芝加哥工人争取的 "Eight-hour day with no cut in pay" ——不降薪的八小时工作制。

更不必说,现在部分企业 裁老招新的所谓 " 工资去杠杆 " 现象 ,已经是实际在上演着的了。同步进行的,还有当初比肩硅谷的各种员工 " 福利 " 的退潮:打车费用不报销了,健身房不续课了,还在岗的排班表也比以前严格了 …… 甚至小零食估计也降级了。

紧缩程序员群体的购买力,让他们跌落凡尘,也会连带着削弱由此而生的一系列产业链条,将效应进一步传导到下游。有工资的没时间消费,没工资的没钱消费,消费端就毫无疑问会萎缩。

而且,互联网业界的 996 控诉还引发了其他行业反省自身,也有同样多甚至更恶劣的加班。其中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的抱怨尤其多。@丁香园 的微博很有代表性: [ 7 ]

" 刚刚给一个医生朋友解释了什么是 996。他问这么好的福利啥时医院也执行啊? "

而医生行业对待超时工作的态度也颇为别扭。

香港公立医院长期爆满,医生不堪重负,年初流感高峰期更是疲于奔命,也让一些非急症患者等待轮候就诊时间长达数年。政府提议让已经训练成手的海外医生输入香港医院,哪怕是以实习名义工作也行,以保证现有本地医护人员的工作岗位。

谁知,所有 4 个方案也被香港医生的代表机构——医务委员会 全数否决 ,引发各界震惊,纷纷批评 " 医医相护 " 与市民为敌。 [ 8 ]

同时,最先起事的程序员群体,还 暴露出了对其它行业的不了解 ,并不能让全体劳动者站在同一战线。例如有人说,如果公司取消 996 同时降薪到 1 万元," 那你只能招来会计 "。 [ 9 ]

一些审计专业的读者深感不满 [ 10 ] :

" 作为审计刚加完班,本来想帮程序员说两句。看到那个 Diss 会计的,和评论里说会计不需要终身学习的,我就知道我还是早点睡吧。我帮这群程序员瞎起劲干啥,吃饱了撑的。"

" 作为工程审计,原本也想挺码农一把。但上面一条说降薪只能找到会计的答案,顿时知道自己自作多情了,人家根本瞧不起别的行业。"

这就是被 996 的所有劳动者的共同点:也累也怨,但又不敢得罪老板,又不敢冒丢掉工作的风险,内部也算不上团结。

在 996.icu 运动刚刚兴起之初,知乎用户 " 魔力奥 " 就点出了程序员的困境: 既不敢罢工,又不能起诉,甚至都不愿辞职 。" 还有什么巧妙的方案?很多啊。只要参与成本控制在键盘按一下的程度都可以的。" [ 11 ]

现在,没有人知道由一个不含代码的 GitHub 项目引发的这场讨论将去向何方。但它激起的,是代际之间、行业之间的相互了解、碰撞和影响,是继 " 潘晓来信 "、" 下海 "、" 读书无用论 "、2008 年的志愿者等大事之后,在新时代对 人生价值 的又一次深刻探索。

哪有那么多人都能顺利的找到能奋斗终身,又有钱赚的兴趣爱好,把工作和生活完美结合?绝大部分人还不都是死撑——如果你身边的人恰好都挺享受工作,那说明你处于一个上升区间,恭喜你。

什么是这个社会人人向往的 " 成功 "?所谓第一名只有跟后几名、最后一名相比较才有意义,总得有人来当这个后几名。你要求这个社会当中人人都当第一,人人都当老板,那如果真的所有人都是老板了,他们管理谁呢?机器人?抱歉现在还没有。

所以啊,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他们到退休都不会 " 咸鱼翻身 " 的事实,从而把自己定位在雇主的对立面,去争取传统的," 劳资二元对立 " 的劳工权利。我觉得他们心里是清楚的,这样做是放弃了自己所谓 " 职业晋升的阶梯 ",但这 …… 本来也并没有什么所谓吧?

真正有利于我们整个民族,有利于每一个人的时代精神,不是让所有人都去抢先都去当老板,或者当自己的老板。

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是 " 不成功 " 的,也不会由创业找到存在意义,走上人生巅峰。这些人将是社会成员的绝大部分,是构成社会秩序的中坚力量。

我们的愿望,应该是让这些 " 不怎么成功 " 的普通人也能过得幸福。

来源:华尔街见闻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砍柴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创业者的态度创业成功心态创业者心态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