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身续命、亏损停产,“日本制造”跌落神坛,谁又会是下一个“东芝”?
整理/任思
编辑/郭娟
“日本制造”走下神坛
成立于1875年、有142年历史、企业员工达到18万、名声赫赫的超级巨无霸公司东芝,如今却神话不再,临近倒闭的边缘。
11月14日,海信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东芝株式会社在东京联合宣布: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股权的95%正式转让海信,本次股权转让金额暂计为129亿日元(约合7.53亿元人民币),预计将于2018年2月底完成交割。交易完成后,海信电器将享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
然而这并非东芝的第一次“卖身续血”。近三年来,东芝主要业务线均已相继对外出售:
唏嘘!曾经的东芝,也是创造了无数历史“第一”:
更早之前,另一家日企背景的尼康中国官方宣布,将停止子公司尼康光学仪器(中国)有限公司的经营活动。也就是说,负责生产数码相机以及数码相机配件的尼康光学仪器(中国)有限公司(简称NIC)将正式停产。
而关于停产原因,尼康则表示是由于智能 手机 的崛起,小型数码相机市场正在急速缩小,NIC的开工率也显著下降,持续运营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才做出这个决定。
要知道,鼎盛时期,尼康一年的影像业务收入曾高达7512亿日元(约450亿元人民币),占总销售额的70%以上。历史的轨迹滑至2017财年第三季度,尼康净亏损8.31亿日元。
品途 商业 评论仔细梳理发现,近年来,三洋、夏普、三菱、铃木等日本知名企业,也纷纷陷入卖身和亏损泥潭。截至目前,似乎只有索尼还在盈利的边缘,不知道除此之外,日本电子业还剩下什么?回溯到1995年,世界500强榜单上,日企有149家,可仅仅过了20年,这个数据骤减到54家。
上世纪90年代索尼、夏普、松下、日立,东芝,三洋号称日本彩电六巨头,目前除了索尼、松下之外,其他公司的“日本制造”、“日本品牌” 家电 业务几乎都由中国企业在运营。
也就是说,曾经响彻世界的“日本制造”正在走下神坛。
中国品牌取而代之
日本家电品牌的没落,成为日本制造衰落的一个真实写照。近年来,日本 经济 持续走下披路。据统计,日本经济在第三季度出现萎缩,这是自2016年以来的首次经济萎缩。
辉煌过后的日本制造企业普遍患上了制度僵化、体系臃肿的大企业病,并且过度崇拜技术、创新节奏放慢,在 互联网 时代无法跟上市场变化的脚步。种种弊端让日企逐渐失去了对市场的掌控,让诸多日本制造企业力不从心进而以造假遮羞。
著名管理专家李江涛教授曾经指出,“日本 金融 的市场化、自由化阻碍了日本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投机、金融短期化一度充斥着日本资本市场,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危机交叉蔓延,最终拖垮了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
而中国作为后起之秀,正在高 科技 研发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对日本“穷追猛打”,挤占日本企业的市场份额。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电视品牌全球份额突破30%,超过韩国首次跃居世界第一,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近年中国电视品牌的海外扩张及全球并购策略。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中国已经终结了日本主导亚洲高科技出口的时代。而长期占据市场领头羊位置的日本老牌巨头未能及时正视中国不断崛起的现状,从而在争夺消费者的竞争中逐步落入下风。
另外,随着日系家电的衰落,越来越多的国产家电企业提速国际化进程。以海尔、美的、海信为首的中国家电企业,从2016年6月便开始了陆续进军国际化的战略步伐。这其中,海尔海外建厂引发广泛关注,海尔方面明确表示,在美国建厂主要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在海外建厂,降低了供应链成本,提升全球物流速度,有效缩短资金周转周期,提高海尔在全球制造的竞争力。
海信立交桥
以TCL为例,2017年三季报数据显示,TCL在北美市场的销量同比提升97.4%。根据NPD最新市场研究报告数据,TCL 8月份在北美的市场份额由本年度 6 月份的10.4%大幅提升至约16.3%,市场排名跃居第三。而在欧洲市场,TCL电视也已经销售遍布 20 多个国家,市场占有率在法国位列第三,在德国、意大利、波兰等地也稳定增长。在北美,TCL连续三年被美国 媒体 评为美国市场增长最快的电视品牌。
国产家电在海外的扩张不光是销量和市场份额的占有,中国家电企业国际化,还经历了从“贴牌代工”到自主品牌转变的过程。过去,国产家电企业多以贴牌为主,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这一弱点也让它们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少挫折。
“在海外发展早期,我们虽然出口多,但是主要是为国外品牌贴牌生产,现在‘走出去’的都是自己的品牌,我认为这是格力最大的变化。”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看来,“贴牌”出海虽然销售量大,却无异于为他人做嫁衣,打造自主品牌才是必然选择。
从目前情况看,日系电视还将进一步退出市场,各国产电视企业完成收购后,在整合研发、供应链和全球渠道资源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高精细制造工艺水平,加强核心技术开发并提升自身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只有如此,中国企业才能如愿抢到日系电视品牌让出的市场份额,牢牢锁定第一的位置,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加“中国制造”的含金量。
写在最后
东芝的教训是惨痛的,没有转型的紧迫感,往往就在竞争中被淘汰。这种“东芝病”,其实在很多国家的企业中都存在。
中国当下进行的“供给侧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企业患上了类似的“东芝病”,生产已不符合市场需求,却仍在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结果必然是产能过剩、亏损增加。改革就必须果断剥离这些亏损业务,并转型开拓新的业务,如果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则很可能被市场所淘汰。
必须要看到,今天东芝在压缩产能,将家电业务甩给中国企业,实际上是断臂求生。这是中国企业的机会,但同时也是挑战。今天可能还在欣喜并购东芝的工厂,明天或许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可以说,如果没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没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再过个5年或10年,中国家电企业能否避免东芝的梦魇还是个未知数。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