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网联之后,银联再次出手,支付宝们的苦日子要来了!
据 媒体 报道,1月3日银联和财付通双方已经实现银联二维码网络与 微信 支付网络的全面贯通。即日起,云闪付APP与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等银行APP扫描微信“面对面二维码”的支付功能全面打通。此外,网联也正在推进跨机构扫码支付。此举意味着在线支付竞争格局和老百姓支付方式都将迎来巨变!
什么是扫码互通?
从用户角度来说,付款时你可以随便选择各家银行APP、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机构的付款码,向商户出示,即可完成付款;从商户角度来说,商户只需向一家支付机构申请收款码,便可以接受各家银行APP、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机构的扫码付款。
但市场权威人士表示,银联与财付通的这次合作,只是两个收单业务之间的合作。真正的互联互通一定是银联以清算机构的身份加入进来。
所谓收单业务,简单说就是支付机构向商户提供资金清算服务,消费者在支付机构签约商户那里消费,支付机构赚取佣金的模式。而一旦银联来作为清算机构,那么清算服务市场竞争格局将重新洗牌。
网联、银联为何向“微信、支付宝们”出手?
扫码支付是咱们普通人应用最多的场景,但市场上有很多“套码”现象,本人也曾遇到过,明明在一家连锁酒店消费,但最终扫码支付后,收款商户名称却显示“XXX商贸有限公司”,也就是说消费商户和收款商户不匹配,被“套码”了。这么一来,每一笔交易都无法确定其真实性,风险很大。
为了保证这种线上交易得到有效监管,2017年,央行宣布从2018年6月30日起,类似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都必须通过“网联支付平台”处理。
这个“网联支付平台”,是由包括央行清算总中心、财付通、支付宝、银联商务等在内的45家机构于2017年7月28日签署了《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拟共同发起设立的。并从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与银行原有的直连模式将全部切断,网络支付交易全部通过网联模式转接清算。
也就是说,央行旗下的网联在三方支付和银行之间做了一个中介,将线上交易全部接管过来,支付宝和财付通寡头垄断线上支付的好日子到头了。
而银联是经国务院同意,由央行批准设立的银行卡联合组织,是各大银行银联卡的清算机构。但其作为移动支付领域的“国家队”,银联的移动支付市占率甚至不到1%。
因此,虽然这次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是在央行主导的条码支付编码规则统一规划中,但更像是银联与微信 商业 合作,扩大市场份额的结果。
支付行业格局迎来巨变
1、线上支付竞争格局从寡头竞争转变为统一管理,多头竞争,也使得传统银联将与网联这个强大对手展开线上线下支付领域竞争。去年国庆期间,网联交易规模4.33万亿,而银联网络则是2.03万亿。
网联更加融合消费者的线上支付场景,比如购物、餐饮、电影、娱乐等等,而银联在境内外线下跨境支付方面更有优势。未来,支付行业竞争格局将是多强竞争,网联、银联、微信和支付宝们共同争夺大蛋糕。
2、支付行业更加规范化。此前,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巨头逐渐形成了绕开银联,直连银行的清算模式。这使得央行清算系统无法掌握准确的资金流向,洗钱、套现风险很大。而随着网联和银联的加入,央行能够更准确的把握资金流向,并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拥有更多控制权。
但这对微信和支付宝来说有点尴尬,这意味着它们把积累多年的流量共享给了网联和银联。未来微信和支付宝等支付机构与银行间的联系基本就断绝了,只要你用微信和支付宝等线上线下付款,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要先经过银联或网联,再到银行。
3、支付行业准入门槛降低,流量竞争进入白热化。一旦各个支付码互联互通了,那么本该属于银联或微信自家的流量将成了共享流量,会将这块大蛋糕分享出去,京东支付、美团支付以及通联、拉卡拉和随行付等收单机构的竞争成本(如前期铺设基础设施,引流费用)将大大降低,尤其是对于中小收单机构来说,是个大利好。
4、消费者消费体验更加便捷。一直以来各家机构都有不同的支付码,为了统一,市场便诞生了聚合码,即一个收款二维码,同时支持微信、支付宝等多个平台,当你扫码后看到的是专门的聚合码商户支付页面,而不是微信或支付宝支付页面。
但是聚合码支付机构水平参差不齐,有风险问题存在,部分聚合支付甚至从事着违法犯罪行为。所以未来一旦扫码打通的话,消费者用云闪付APP或各大银行APP扫描商户的微信收款码,或向微信商户出示云闪付APP等付款码,都可以完成交易。不过截至发稿时,云闪付APP扫描微信收款二维码尚不支持微信收款码。
条码互联互通是终极目标
根据2019年9月央行发布的《 金融 科技 (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其中谈到“最晚到2021年末,将实现二维码支付的互联互通,实现一码通用。”也就是说,银联继与微信合作后,支付宝及其他三方支付平台大概率是下一个目标。
事实上,去年以来银联花了不少力气打通各个渠道,大力发展云闪付业务,目前工农中建交招等主流银行已经支持此功能,但要完全覆盖多个支付场景和渠道,仍存在着技术上的壁垒。总之,到底是一家独大,还是百花齐放,这背后都是一场商业利益的暗战。
来源:小白读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