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 20%,中外银行业金融科技投入的真实差距
1
1% 与 20%,这是中外银行业 金融 科技 投入的真实差距。
近日,麦肯锡发布的《全球数字化银行的战略实践与启示》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领先银行投入税前利润的 17%-20% 用户数字化银行、金融科技银行的转型和创新。
对照国内市场,在市场格局、用户习惯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银行业对于金融科技、数字化业务加大投入的趋势明确,但力度上依然稍显不足。
据馨金融不完全统计,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都提出了明确的金融科技投入研发的资金比例,范围大约都是营收总额的 1% 或者净利润的一到两个百分点。
其中,中国银行此前宣布,将确保每年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少于上年度集团营业收入的 1%;光大银行在 2017 年及之前每年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约为净利润的 1%,2018 年这一比例调将达到 2%。如果按照之前的业绩推测,两者在 2018 年投入该领域的资金将分别达到 48 亿元和 6 亿元。
即便是外界认为在金融科技领域投入较大的招行,也依然坚守着 1% 的投入比例。招商银行年报显示,2017 年,招行核定上年税前利润的 1% ( 7.9 亿元 ) ,专门成立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2018 年又提高到上年营业收入的 1% ( 22.1 亿元 ) 。
但是同期,美国银行业巨头摩根大通在 2018 年的技术投入资金额度为 108 亿美元,也就是超过 750 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在其总营收中占比为 10%,约为净利润的 40%,这还只是 2018 年一年的额度。
如果把时间轴拉长,从 2015 年到 2017 年,摩根大通每年在 IT 和技术上的投入都超过 90 亿美金,在营收和利润的占比也都稳定在 10% 和 40% 左右。
也就是说,摩根大通在技术方面的巨额投入是一个持续释放的过程,是战略性和长期化的布局,而不是短暂的冲刺。
2
尽管在 投资 力度上仍然有差异,但是全球银行业都在加大数字和科技投入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也不难理解,冲击和挑战近在咫尺,而转型带来的效果也摆在眼前。
麦肯锡在报告中指出,从 2008 年金融危机到今年,这十年时间里,全球银行业陆续面临五大冲击。分别是:
1、 经济 增速放缓:全球范围内,宏观经济增长承压、监管趋严导致行业利润下降。
2、新竞争者的闯入:大量初创的金融科技公司进入行业,他们能够实现更低的运营成本,但提供极佳的客户体验,不断蚕食市场份额。
3、客户行为变革:从线下到线上,向移动端转移,对便捷、智能、安全有着更高要求。
4、新技术快速发展: 区块链 、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
5、新 商业 模式:银行业进入 4.0 时代,一体化移动生态系统的兴起。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曲向军指出,过去几年里,一大批金融科技公司崛起,他们被称为 " 硅谷的富国银行 "。传统银行的各项业务都在被金融科技企业分解和蚕食,从零售业务到对公业务,从长尾客户到高净值客户,都在受到来自金融科技企业的冲击。
麦肯锡在报告中强调,如果数字化冲击如我们预期般强烈,且银行不采取任何应对措施,到 2025 年,全球银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将跌至 5.2%。但如果银行业加速数字化进程,保持 " 新常态下的稳定增长,到 2015 年银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将回升至 9.3%。
事实上,一些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之后的业绩表现,也证明了它的可行性。数字化和金融科技转型可以有效地帮助银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业绩并且增加投资人的信心。
前述摩根大通银行就是通过数字化驱动业绩增长的典型代表。数据显示,在采取了内部技术投入、外部加强金融科技合作等数字化战略之后,摩根大通银行的收入规模从 2008 年的 471 亿美金增长至 2017 年的 937 亿美金,增幅超过 99%;同期,净利润由 56 亿美金增长至 244 亿美金,增幅超过 336%,股价涨幅超过 170%。
相比之下,汇丰银行则是通过数字化重构成本结构的典型样本。
从 2015 年开始,汇丰银行开启了全方位数字化转型进程,在三年时间里投入 24 亿美元开展创新项目。
报告显示,汇丰银行从超过 600 个流程中筛选出了 20-30 个端到端的流程,推动这些客户互动环节和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十个流程占据了原本 40%-50% 的成本以及 80%-90% 的客户活动,它们的数字化转型无异于重塑了银行的成本结构。
从结果来看,汇丰银行在 2017 年的收入规模的为 496 亿美金,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其实并没有太多增长,但是从成本来看,其员工数量从 2014 年的 26.6 万人下降至 2017 年的 22.8 万人,人力成本大幅下降。与此同时,银行在二级市场的市盈率从 2011 年的 8.2 增长至 2018 年的 16.6。
3
数字化浪潮再一次席卷全球银行业,而这一次,商业银行不只是在技术和流程上进行了数字化的改造,而是自上而下、由内而外地开启了一场数字化的变革。例如最近我们谈的很多的开放银行、生态圈战略等等。
在麦肯锡的这份报告也提到了一个案例,来自新加坡的星展银行。
尽管星展银行是新加坡最大的银行,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与国内的一些区域性银行、 互联网 银行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星展银行想要布局整个亚洲市场,同样面临着缺乏线下网店支撑、如何获取新客户、获客成本高等等问题。而他们通过数字化战略找到的出路,也值得国内借鉴。
具体来看,星展银行采取了三个策略:1)围绕核心市场全面拓展产品生态圈 2)利用直销银行扩展新市场 3)拥抱金融科技
一方面,星展银行围绕产业生态圈和客户日常生活圈进行了一系列产品布局。比如在香港市场与 21 世纪地产中介合作,布局房地产生态圈,通过生态圈解决获客问题。
当然不只是地产生态圈,通过 API 接口的方式,以及配套的敏捷开发技术,星展银行推出了超过 150 个在线 API,可以迅速与外部资源建立合作关系。
如在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的印度市场,新展银行打造了纯线上的 手机 银行 APP,通过与线下咖啡馆合作以返现推广活动,获取了大量用户。
这个模式与国内的许多互联网银行以及区域性银行的探索十分类似,即在开放生态下,银行正逐渐转变为场景中、服务中的一部分。
回到国内市场,商业银行们已经从前几年 互联网金融 的 " 冲击 " 中醒来,今年不管是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还是对外合作的开放力度都远胜以往,一个全新的新金融格局已然成型。
来源:未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