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仁济医院:选择分布式存储,不仅立足当下,更放眼长远未来
医院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以下简称:仁济医院),始建于1844年,是上海自开埠以来首家西医医院。目前,该医院由东、西、南、北四个院区及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组成,并连续16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连续三届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仁济医院东、西、南、北四个院区总核定床位达2750张,设有54个临床及医技科室。2023年,该医院完成门急诊服务共计643.64万人次,出院患者人数达到21.58万人次,实施住院手术10.52万人次。其中,四级手术完成3.15万例,微创手术3.10万例,日间手术4.11万例。医院的平均住院日为5.23天,药品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为24.43%。
增长快、价值高,医疗数据需要更智慧的存储
仁济医院在2004年就开始投放科室级PACS,当年主要使用的是国外磁带库;2007年从放射科PACS扩展升级至全院PACS,此时存储也升级成了集中式SAN存储。近年来,仁济医院的影像数据存储呈现出多院区集中化管理与跨院区一体化应用的特点。随着医院新建业务系统的不断增加,如无纸化病历系统、数字病理系统、云胶片服务、影像云平台以及基因测序平台等,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医院数据量越来越大,累计集中的影像数据总量已达到PB级,而且每年数据增量超百TB,未来增长态势显著。因此,医院对存储的需求及要求也日渐提升。在此背景下,仁济医院自2015年起便开始了对分布式存储应用的探索。
随着全国信创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建设需求逐步提升,云计算、大数据、AI等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医疗数据的价值也更加凸显。医院影像类数据支撑着诊断、科研、AI、患者移动端调阅等应用,如何管理好数据对于诊疗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仁济医院开始与深信服一起探索分布式存储的应用智慧和价值,希望通过国产统一分布式存储更好地服务医生和患者,提高诊疗服务质量。
分布式存储:不止是现在,更适配未来
仁济医院携手深信服以标准服务器和软件定义技术方案,在主院采用EDS分布式存储构建了混闪大容量存储资源池,主要承载PACS近期访问频繁的影像数据,满足当前快速增长的PACS影像数据存储。
放眼未来,仁济医院正在推进信息化评级等高质量发展规划,也对信息系统数据互联互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多,科研项目逐年递增,临床业务科室也会不定期、持续提出不同的数据资源需求,而信息科需要不断采购、部署、管理不同存储,疲于应对当前和未来的各种需求。
深信服分布式存储EDS通过软件定义存储架构、硬件统一部署、磁盘空间资源池化等特点,在首次部署就具备大小文件高效的分布式文件存储、对象存储、并行文件系统等优点,适用于数字化病理、基因测序、冷冻电镜等场景,可为应用与系统按需交付存储空间;也可根据硬盘介质,按需提供不同性能、特性的存储资源池,灵活应对未来医院可能出现的多种存储需求与挑战。
同样的性能,更好的阅片体验
仁济医院在存储升级过程中,做了大量关于性能和功能层面的测试,深信服分布式存储在性能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比如在测试CT影像517K文件时,EDS阅片速度高出传统存储120%;在测试MR这种57K小文件时,EDS阅片速度高出传统存储130%。仁济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郑涛表示:“在实际使用中已感受到大规模分布式存储方案在应对高数据量和高并发方面的优势,特别是针对医学影像数据的特点进行优化后的性能表现较为突出”。
强大容错能力,保障业务更稳定
医院非结构化文件类数据占比多、存量大,同时单盘容量大、集群节点数量众多。除了依赖传统的多块硬盘故障保障机制外,医院还需配置具备自动监控、隔离、处理及故障修复能力的设备,这些过程无需人为参与。在这样的系统中,即便损坏一个节点,也不会影响数据的正常读写。当面对大容量硬盘和大规模数据容量时,系统能够从容应对更多硬盘掉线和节点故障的情况,展现出卓越的容错能力,从而确保数据和上层业务的安全稳定。
软硬解耦 、 架构永存 、数据永存
分布式存储EDS采用软硬解耦,一个软件系统平台支持任意品牌硬件,支持多芯平滑扩展和数据自动均衡,无需迁移数据,不用担心未来硬件停产,实现架构永存,保障医学数据永久存储需求。
随着国内影像设备和影像系统软件的创新发展应用,特别是在多芯资源可选的建设趋势下,医院存储的打造多芯资源也将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分布式存储适合大量且长期的数据存储应用场景,也能够更灵活地应对未来的变化和挑战,因此,它已经成为大型医院面向未来长期存储规划的优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