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刘德称:米家没有边界,每年100%成长是小米生态链的速度底线
小米生态链经过三年的发展,产品越来越多,智能家居版图也显现雏形。同一时间,人工智能方兴未艾,苑似风口再起。
刘德形容,智能家居是万米长跑,小米只是在先发的十米里有了一点点优势。
米粉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
王自如:我们今天先从比较大的方面开始聊起。最近米家发布了很多新产品,有激光电视,还有牙刷,我们一路看下来,从手环等等一路扩展开来,之后产品越来越多,不光是我们作为观察者,可能很多粉丝也有点搞不明白了,说米家到底想干嘛呢?所以我们最开始能不能先从您的角度,来帮我们规划一下,就是未来终极的一种形态:米家到底想做什么?
刘德:很多人都问这个问题,米家什么都做,边界在哪儿?他们问的时候,我就开玩笑,我说我们天天做都不关心边界在哪,旁观者都关心边界在哪儿。我觉得是因为,大家习惯于用产品的品类来划分一家公司。
比如说你是一 家电 器公司, 手机 公司,还是一家 汽车 公司,过去我们是习惯用品类分的。而今天米家做的这件事,或者说小米生态链做的这件事,我们是以用户群为中心的,就是中间是小米的手机用户群,我们围绕它。
我们过去的几年里,第一年布局了一圈手机的周边,包括手环、耳机、蓝牙音箱。第二年我们又布局了一圈IOT(物联网),就是当所有的这些设备智能化以后,我们觉得有巨大的机会,所以有白电啊、个人用的护理电器啊、厨房家电、小家电、智能玩具,包括个人交通,我们做了第二圈。第三年的时候,我们又围绕着再往外扩了一圈,我们定义叫做个人和生活的“耗材”,个人家庭生活的“耗材”。
我这儿定义比较宽了,你可以把净化器的芯也看成是耗材,牙刷刷头也可以看成耗材,甚至说 T 恤衫。其实我们把服装也当耗材做,因为服装肯定分两类,20%的叫Fashion,你要买一个带什么图案的T恤衫,但是你一定有很大的一块消费基本是黑白灰的T恤衫,所以我们把这一类的产品都定义成“耗材”。像枕头、床垫、鞋,这种你几乎不用选择,但是你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也布局了一圈这样的耗材。
如果你从这个思路去理解,你就非常好理解了。我们就是围绕着小米手机打下的那些既有的用户群,围绕着它,只要是他们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干的。对我们来讲,唯一的不同就是,我先干啥后干啥,早干什么晚干什么而已。早期离手机近点的,我们就早点干,因为跟我们的用户群更重叠,离手机远点的就晚点干;或者说非常巧看到一个队伍,适合于干某个领域,就早点干;或者我们对某个领域一直想干,老找不着合适的队伍,就晚点干,所以没压力。但总体来讲,就是围绕着小米手机既有的用户群,一圈一圈地往外走,这是我们大概布局的一个思路。所以小米还是一个“用户逻辑”。
智能家居需要打通 商业 和技术通路
王自如:第二个问题,您理想当中或者米家愿景当中的智能生活到底是什么?怎么去定义智能?
刘德:我们先讲“智能家居”这不是个新词,它可能有二十年了。为什么推不动呢?我们觉得说,它主要在商业通道上没有打通。比如,你家里所有的窗帘可以自己开,这些自动化的东西一旦你装修完了以后,你肯定不能够完全重新装一遍,这些设备肯定有不同的厂家生产吧?它也很难互联互通吧?所以我们觉得,商业通道上不通畅和技术上没有打通,这是为什么过去智能家居提了二十年,但是推广不了。那么小米呢,我觉得我们做了这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我们找到了一个商业通道,我们把智能家居这件事情完全打散,把一个一个的产品智能化,然后让你一个一个买回家。忽然有一天,你发现你用手机已经能够控制它们所有这些产品了,我觉得这是找到一个商业通道。
第二件事情,因为我们小米自己来研发,做了智能的互联互通的模组,这样我们就在技术端也打通了。虽然这些产品不是同一家公司做的,但是只要用了小米这个模组,它们之间就可以互联互通。所以我们今天实质上是打通了它的“商业通道”和“技术通道”,这件事它就有可能实现了——还只是“有可能”啊,我觉得这个门槛至少过了。
那么未来肯定有一个境界,就是说家里边所有这些智能设备,可能都是互联互通的,都是有可能用手机控制的,也可能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状态。但无论如何,今天我们已经跨过了这个障碍,进了这个门,而且它的发展的速度会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我觉得这是今天我们处在的一个状态。
小米生态链本质是孵化器
王自如: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米家)是不是和 互联网 常年强调的“专注”产生冲突呢?这点是怎么去平衡和解决的?虽然我觉得,可能从雷军的角度或者从小米创始人的角度,经常会说小米其实还蛮专注,只做核心的几款产品,但是我们又看到了这么多的东西。
刘德:因为他不理解小米做这些事情背后的生态链逻辑。其实小米自己只做了手机、电视、路由器,其他的所有产品都是用 投资 的方式,我们打造了一个生态链的公司群。现在小米的生态链体系中有89家公司(截止2017年9月),它们恰恰是每一家专注在自己的领域里开发,在非常狭窄的领域来专注地开发产品。很多人不理解我们这个模式,他以为所有这些都是在小米的一家公司里完成的。其实不是,它是在周边的89家生态链公司里边完成的,所以每家公司都是专注的。
王自如:讲到这些公司的话,就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去评判、筛选、以及看待它们的标准是什么?
刘德:这个也在变化了。早期我们看公司,基本上投了大量的都是 创业 团队,以小团队为主。
第一,我们要判断它所在的领域是不是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因为这个市场足够大才有得做。
第二,在这个市场里的产品是不是有缺陷。有不足你才有下刀子的地方,美轮美奂你没有机会。
第三,是不是符合小米的用户群。因为你符合小米用户群才能够更容易在我们的渠道里面来销售。
第四,这个团队是不是一个很强的团队,有很强的技术团队。
第五,有没有跟小米一样的价值观。就是我们注重性价比,不赚快钱,我们要持久地做一家对社会有价值的公司。
王自如:我觉得这五条筛选之后其实还蛮难找的,这里边您觉得是偶然居多,还是说必然居多?因为我觉得还是蛮难的,尤其价值观这一条,很多公司想赚快钱。
刘德:我觉得中国这一段还是有一个非常好的创业环境,创业公司多。当创业公司多了以后,你很快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兄弟。你看我们第一年投了27家公司,但第一年我们差不多看了将近300家团队,所以在这里边我们还是精挑细选的,当然那是三年前了。
其实你仔细想一想,随着这几年整个创业的成熟,整个产业趋于成熟,那么各个公司包括创业者,他的意识也趋于成熟。很有趣的一个现象,也是非常好的一个现象,就是你不觉得这些公司越来越趋近于我们想要找的那类公司吗?整个市场环境在优化这些公司,让我们想找的公司越来越好找了。我们今天越来越能看到周边有这样的公司,其实某种意义上也说明这个方向是对的。
王自如:刚才您讲到了,我们符合那么多标准才去和一家公司选择合作,那我们一旦把它纳入到小米的生态链里面来,小米会做什么,它们会做什么?
刘德:早期我们在内部成立了个团队,这个团队的任务就是来帮忙这些生态链公司。我们自己总结,就是向生态链公司来传达价值观、方法论和产品标准,基本就是这三件事情。
小米的生态链部门更像一个孵化器,把小米的已有的优势拿出来帮忙这些生态链公司,其实帮他们找方向、做产品定义、背书供应链、做市场 营销 。我觉得这个全过程就是一个对创业公司的孵化过程,所以你应该把小米生态链理解成是一个孵化器,它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孵化器。
产品要有刚需、满意度和明天属性
王自如:在产品开发的时候,尤其是选择米家产品的时候,如果让您去挑这些公司的产品,您觉得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什么?
刘德:其实说透了还是用户的满意度,如果再加一个的话,就是第一刚需,第二是用户满意。因为只有刚需,这个生意才能做大,十个人八个人都需要,你一定是个大生意嘛。第二个是用户满意,我第一次使用感觉好得很,挣口碑,然后我就继续一而再再而三地消费你的产品。
所以你要到小米之家去,所有的产品最终我们都要达到一个境界,就是第一是个有真实价值的产品,它有用,这是刚需。第二个,你买到以后会觉得超预期,给你这样的满意度,你不但会再买而且会传达给你的朋友。我见过很多人来买我们的东西,他都会说,这太好了,马上又买了十个送给不同的人,他就成为了你的传播者、布道者。所以刚需和用户满意是非常重要的维度,因为这证明着,第一,这个业务足够大;第二,这个业务无穷尽地往前跑,因为不断有人来宣传你的产品,帮你推广你的产品。
王自如:有意思的一点是,刚才谈到的“刚需”可能是背后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其实“刚需”这件事情也是不断变化的,可能五年以前不是刚需,现在可能真就是刚需。比如咱们最近发布的电动牙刷,五年以前可能觉得是奢侈,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今天可能电动牙刷就是一必需品。
刘德:我们老讲,电动牙刷这种产品它是有典型的“明天属性”的产品。什么叫“明天属性”的产品呢?你从今天过到明天,你是回不来的。电动牙刷就是这样的,你从普通牙刷过渡到电动牙刷,你只要一用你就回不去了。我们就管这类产品叫做有“明天属性”的产品,其实这些是我们要花重点精力关注的产品,因为它拥有“明天”。
王自如:现在还有哪一些您认为还有“明天属性”,但是还没有被触及到的产品?
刘德:这有难度了,但凡有的我们都干了,至少我想得到的我们都干了(笑)。其实你看早年的手机,就是有“明天属性”的,今天你看智能手机,你回得去吗?你回不去了。包括智能马桶,你回得去吗?你回不去了。所以有大量的产品都开始有“明天属性”。
每年100%成长是小米生态链的速度底线
王自如:谈到现在米家的一个全盘性质的问题。米家做了很多很优秀的产品,但是我们光看到这些“贼吃肉”的地方,但是我特别想知道“贼挨打”的地方,就是中间的坑和坎。还有对于现在这个局面来说,您最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
刘德:第一,天下没有好干的事情。但凡有一点点小成绩浮出水面,背后都有无尽的辛苦。我觉得我们受益于什么呢?毕竟整个生态链这件事情,都是在小米的基础上来做的。我们用什么逻辑来做的这个业务呢?我们早期老形容说,小米就像一个大火炉,它有余热释放出来,这余热我们不能浪费掉,于是我们放了几块白薯把它烤熟了,我们觉得这就是小米生态链业务的逻辑。就是这一块业务它享受了小米的红利,品牌红利、用户群红利、渠道红利,包括现在小米的海外增长很快,所以未来有海外红利。我觉得本质上小米生态链是在小米基础上的“红利”,这是第一个。
第二,因为做小米的过程中,大家有各种经验教训,投资人关系、供应商关系,除了这些关系以外,它还做起了一票人,就是有一票很会做产品的兄弟们成长起来了。我觉得这些都是生态链能够高速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是在小米这个基础上来打造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如果说满意的话,我们还是有很多产品有非常好的口碑,不但有非常好的口碑,在业界有很好的“示范效应”。比如当我们把插线板做好以后,你发现家家的插线板都好了,它有“示范效应”,我觉得这些又直接推动了产业进步。再有呢,这些产品性价比非常高,所以它本质上提高了一代人的生活水平,我觉得这都是好的地方、满意的地方。
如果非说不满意的地方,我觉得是速度,就是我们的速度还应该比这个跑得更快,其实远远不够快。因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至少是基于互联网逻辑做起来的公司,它的基础速度增长应该是每年都有百分之百,我原来想像的是每年应该有个两三倍的增长,瞬间增长起来的。但是目前来看,它的速度目前基本上是在百分之百吧,这是我们想要的速度的底线。不能比这再慢了,再慢,我觉得就不像一个公司的样子。
王自如:那您觉得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没能有两三倍的增长?
刘德:
第一,这件事情太新了,没有任何人有经验。我们通过投资的方式做生态链,打造一个兄弟公司的战斗群,这个模式太新了,它有无尽的问题你要解决。
第二,它的复杂度很高,这么多公司,又不是你的子公司,又不是你的部门,是你的兄弟公司,而且涉及这么广的不同的领域,我觉得它的复杂度也够高。
于是乎,在这么新的、未知的一个状态下,然后又有这样的一个复杂度,它还是需要有几年磨合时间的。一旦当这个系统磨合成熟了,大家找到了里边的规律,我觉得它将来还是会有一个高速增长时期的,我认为那个高速增长时期还远远没有来到。
王自如:您刚才讲到了,说生态链公司既不是你的子公司,是兄弟团队,那小米和它们去保持这种高度的战略协同,包括接受你价值观输出,这个前提是什么?
刘德:我觉得是说:
第一,是找人的时候,你就要找跟你有一样价值观的人和团队,然后通过股权结构大家利益一致。我们把这个形容成,就像谈恋爱找老婆一样,你要找跟你有一样价值观的,三观合适,这不需要管理。
第二,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小米系统性的拉力。只有小米的业务有系统性的拉力以后,所有这些公司才会感觉到你给他的助力,你才非常容易带着这个群体,带着这个队伍往前跑,我觉得这两点都很重要。
第一,找价值观契合的公司。
第二,小米自身的拉力非常重要。
小米本身手机和电视等等,这些核心产品的势能和各方面资源的带动,如果说它放缓或者说成长不如预期,可能会波及到影响到生态链。因为生态链总体上是个流量红利,我们从后台上看的统计数据非常鲜明,就是只要手机强劲地跑,这边就会跑,手机慢一点,它也会慢一点。我觉得至少早期都是这样的,可能几年的时间以后,整个生态链体系达到几百亿的规模,自己也是一个稳定的生意,可能跟手机那边就不这么的一致了,当然那是更美好的事情,但今天我们从后台看还是非常同步的。
智能家居是万米长跑,小米只有十米的先发优势
王自如:咱们再回到智能家居这件事,从刚才我们说到的性价比这么高,有人喜欢,口碑相传,然后几个设备联合在一块,智能家居终于实现。您觉得如果我们分一个阶段的话,这个进度条 0 到 100,您觉得我们走到哪里了?
刘德:我觉得,整个智能家居或者说基于人工智能的所有硬件设备的智能化,这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们老讲,今天小米在智能家居一定有先发优势,但是这是一万米的长跑,小米仅仅是在先发的十米里面,有一点点先发优势而已。你知道,这是条漫长的路。
王自如:如果是一万米和十米这个比例的话,好像这事儿还挺遥远的。
刘德:我觉得这事儿刚起步,这一切都刚起步。就像你看,我们已经有 6000 万台(截止2016年底)设备联网了,这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一个家用的 智能硬件 平台了。但你看在三年前,我们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还没有这个话题呢,还是一个传说呢。但短短的这几年,它就像一个生物,它从蛋壳里出来了,它迅速长大,但是它的潜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可能今天你觉得我们已经很快了,但是这仅仅是个开始。
这非常有趣,就是说我们在这个新时代里,入门的时候没有失掉这个机会,没有落后,但这不代表我们一直能够顺利地跑到终点,所以这条路就很艰难。这又回到刚才那句话,天下没有容易的事情,你放松一刻可能就会被超越,所以别干硬件,硬件是很辛苦的,压力巨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