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李大海对话阿里云贾扬清:透视AI应用难题与未来趋势
自AlphaGo接连战胜李世石与柯洁后,越来越多从业者将AI看做 科技 行业的未来。大大小小的AI公司兴起,国内外巨头公司纷纷加速向AI转型。但经历祛魅后的AI,在过去几年间却并未获得观察者们预想的火箭式爆发。
“AI行业接下来可能有哪些发展?”“一线从业者如何看待其中的机会?”近日,知乎合伙人、CTO李大海与阿里巴巴副总裁、阿里云智能高级研究员贾扬清亮相知乎直播,与网友分享了他们对AI时代下行业趋势、技术应用、个人成长等多个层面的洞察和思考。
谈海内外异同,国内关注技术落地,海外试错造就新机会
AI浪潮席卷全球,但国内外发展则各有所长。贾扬清在入职阿里巴巴前,曾在Facebook担任研究主任,领导研究团队为所有Facebook的应用程序构建大型通用AI平台。李大海则于2006~2010年在Google任职高级工程师。两位嘉宾均在国内外科技公司任职多年,这一经历也造就了两人宽阔的横向视野。
正因如此,在面对主持人开场提出的“在AI研发和应用方面,国内科技企业和硅谷公司有哪些差别?”这一问题时,贾扬清、李大海观点一致:国内科技公司和硅谷同行们的相近之处在于从业者都很用功,对前沿技术突破都有追求。差异点在于,国内公司较关注把方法和业务结合起来,更为看重技术落地;而硅谷公司为员工纯粹的技术好奇心提供了更大试错空间,“不经意洒下的种子”往往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产业机会。
谈发展趋势,从AI感知到AI决策的螺旋前进
AI相关话题持续火热,仅在知乎上,“人工智能”话题就有超过150万人关注。
但对于“AI行业目前发展到哪一阶段,是否看好”,吃瓜群众们一直众说纷纭,甚至就连一线从业者也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目前行业概念先行,充满泡沫。也有人认为AI已有长足进步,未来3-5年发展可期。
对于这一话题,李大海表示,如果要判断AI的发展阶段,那么首先需要了解发展的全景是什么,而现在还很难预测人工智能最终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对人工智能是否能达到“强人工智能”(即完全通过图灵测试,有意识、能进行情感层面的表达)他本人也持悲观态度。但他更看好AI作为生产工具的应用空间,“大家所认为的泡沫其实是AI企业在探索 商业 模式过程中困境,但AI作为生产工具越来越强大,这是毋庸置疑的”。
贾扬清认为,AI发展最开始试图绕过“感知”层面直接解决“决策”层面的问题,但事实上这条路走不通。随后,AI行业开始专攻“感知”领域,发展到现在已经较为成熟,比如,AI的图像识别能力已经远超人类;眼下,如何解决“决策”层面的问题,再次成为攻克的方向。“比如说,自动驾驶领域已经进化到可感知到周围的人与车,但难点则在于,怎么在不同条件下做出决策,规避感知到的障碍,这些问题更有挑战性”。
谈个人成长,上手能力很重要,AI人才正在“业务化”
AI作为最有前景的高科技行业,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并且吸引了众多程序员“转型”。在直播中,AI行业的职业成长问题也成为网友关注焦点。
对于网友“工程AI与算法AI哪个更有从业前景?”的提问,李大海表示,随着技术迭代,未来AI的从业能力门槛会越来越低,相比“选A或者选B”这样的算法积累,工程师的基础能力和学习能力更加重要。工程师需要具备 “T字形思维”,一横代表处于平均水平线之上的动手能力,一竖则代表快速学习能力,能根据业务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技能提升,才是工程师的立身和进阶之本。
贾扬清则借此提出一个大胆的观点。他认为行业不存在算法工程师的角色。换言之,未来行业只有两个角色,一个是算法研究人员,一个是应用工程师。而只会做简单适配的“调参侠”是没有市场的。
针对“AI工程师如何进阶,如何能够脱颖而出”的问题,贾扬清表示,当下的算法已经像工具一样普惠化,AI在算法层面的创新正在变缓。因此实现AI的突破,需要算法、系统、应用并行。如何找到实际应用场景,往往最能体现个人价值。
李大海则认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AI是一个系统工程,“往往工程师90%的工作都跟算法无关”。当下,业界较为成功的人或者团队都在“业务化”,相比单纯钻研算法,更重要的是了解用户需求,并解决实际问题。
两位大咖在知乎的这场直播对话吸引了众多科技圈及AI圈从业者的关注,也引发知乎用户在站内的二次讨论。事实上,在知乎直播平台,活跃着大量各领域专业人士与多元话题,从毕志飞与王瑞恩的直播辩论,到张亮与许先哲的文化对谈,他们在文字分享之外,通过直播形式讲述见解,分享真知,直播也成为了知乎专业内容生产与消费的重要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