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需求侧去伪存真,致远互联定制化开发如何作用
让软件开发像搭积木一样轻松的技术——低代码,其“口碑”正严重分化。低代码支持者认为,“一切皆可低代码”、“让中国企业实现软件自由”;低代码反对者认为,“低代码是行业毒瘤”、“低代码是伪需求”。
探究舆论来源,会发现低代码供给侧占据大部分声量,低代码需求侧发声少之又少。然而,任何一项技术的演进动力都来自需求侧,低代码也不例外。
亿欧智库基于冷静的产业思考,于近日发布了《2021中国低代码市场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中国低代码市场供给侧集中度尚低,在需求侧企业数字化转型趋势下,低代码服务商即将迎来充分竞争,低代码市场规模有望于2025年达到267.7亿元,2020-2025年均复合增速可达49%。
不难看出,低代码需求侧发声价值正不断放大,低代码开发平台如何更好体现需求侧“心声”?哪类服务商将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亿欧有幸采访致远互联副总裁刘亦然,试图探究致远互联在低代码领域的经营之道。
低代码选型成难题
“低代码开发平台其实很早就有了,我们一直在以产品化的方式不断逼近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在介绍致远互联低代码开发平台业务演进历程时,刘亦然如此回顾。
2012年,致远互联推出能满足客户业务个性化随需定制的“业务生成器”,便是致远互联低代码开发平台的雏形。
2014年低代码定义正式由Forrester提出,2018年OutSystems宣布获得KKR和高盛的3.6亿美元 投资 ,瞬间成为独角兽,引来各方关注,此事件被认为是低代码行业爆发起点。此后,国内BAT巨头、传统软件企业、创新企业纷纷入局,低代码热度持续走高。
资本火热表象的背后,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才是低代码开发平台走向聚光灯的真正推手。
据Gartner测算,2021年数字化转型企业对应用开发的需求将5倍于IT技术商的产能。此外,该机构还预测,2024年应用软件开发活动中,65%将以低代码方式完成,75%的大型企业将利用至少4种低代码开发工具。
究其原因在于,低代码开发平台“易用、好用、适用”,能用极少代码实现快速开发,一举拉低了企业应用开发门槛,成为解决企业应用开发供需矛盾的首选。
然而,正当企业大刀阔斧地向数字化转型迈进,“拦路虎”立马来了,低代码短期迅速蹿红,各路玩家“泥沙俱下”式涌入赛道,实际上导致了低代码开发平台市场鱼龙混杂。
粗略来看,国内低代码赛道大致有三类选手:一是公有云服务商,例如阿里云、腾讯云等借助低代码开发平台,吸引更多独立软件开发商上云,以拓展自身云生态;二是传统软件企业,用友、金蝶等进入低代码领域,延伸自身开发实力;三是低代码领域创新企业,致远互联、奥哲网络、轻流等势头极为强劲。此外,还有众多号称“低代码”的企业混迹其中。
欠缺数字化转型经验的企业,往往难以甄选出优质适用的平台,真正“良心”的服务商也苦于如何让自家产品“好卖”又“好用”。
针对这一产业困境,亿欧智库搭建了低代码服务商选型模型,分别围绕企业自身能力和企业产品能力两大维度,提取核心选型指标,并对当前低代码领域的典型企业进行了客观评价。
从评价结果来看,致远互联与金蝶两家综合实力领先于其他中国本土企业,其中,致远互联的企业生态建设服务能力和产品技术能力尤为突出。
那么,致远互联为何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定制化铸就竞争壁垒
生态建设能力主要包括企业渠道拓展能力和生态合作伙伴关系维系能力。当前,致远互联企业、政府客户总计达4万多家,涵盖制造、建筑、能源、 金融 等众多行业, 营销 网络覆盖全国100多个城市,其强悍的渠道拓展能力毋庸置疑。
此外,致远互联已连续举办11届协同应用大赛,邀请各行业客户、生态合作伙伴广泛参与,差异化客户案例累计近5000份。2021年1月,“致远互联·华为云杯”首届协同云企业应用开发者大赛成功举办,云端低代码定制平台——协同云定制平台(C.CAP)作为赛事主角,广受各方好评。
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产品拓展性、灵活性、易用性,致远互联自研的CAP业务定制平台,能为客户提供在线业务定制和运算资源调用,可应用于企业财务、供应链、生产制造、HR等众多场景。
此外,有了CAP的加持,致远互联的协同管理技术平台A系列(面向企业市场)和G系列(面向政务市场),可作为标准产品内嵌低代码开发平台,满足终端客户业务定制的需求。
相较单纯做协同管理S aaS 平台 , 低代码 开发平台能帮助客户按需定制企业应用,这种“ 标准化产品+个性化定制 ” 业务模式 下,致远互联 的协同 运营平台 解决方案 得以 快速 、低成本 落地, 同时还能 兼顾客户个性化诉求 。
相较单纯提供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厂商而言,致远互联协同运营平台的通用性又具备了应用广度上的优势。
致远互联的错位竞争优势由此凸显,然而,这样一举两得的 商业 策略,并非致远互联一家独有。企业类用户应用需求天然具有非标、个性化的特点,因此,TO B服务商大都会有意识地兼顾客户个性化需求,提供部分定制化服务。
在市场角逐中最终胜出的企业,不仅要能兼顾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更要能最大程度覆盖跨行业、跨组织、跨场景的个性化定制需求。
“一手抓业务流程,一手抓组织架构,致远互联在低代码开发平台设计之初,就已经将影响企业管理的两大最复杂要素考虑在内。”刘亦然补充道,“在业务流程上,致远互联推行二元化业务流,即刚性业务流和柔性业务流,由此解决了不同行业业务流程差异大的问题;在组织架构上,致远互联基于组织行为学,将各类企业的组织架构尽可能覆盖全面。”
举例来看,致远互联的解决方案既能落地于企业IPO审批、行政审批这种刚性流程,又能适应大型企业子公司间的柔性管理流程需求;不论是垂直架构扁平化、水平架构复杂化的 互联网 企业,还是垂直架构多层化的传统企业、政府机关,致远互联都将与组织机构相关的审批权限做了模块化、标准化处理。
“不变的只有变化。服务对象的组织、业务、场景充满了不确定性,致远互联能做的便是尽可能快速响应充满变数的需求。”见证并陪伴了致远互联低代码开发平台业务成长全过程的刘亦然如此总结。
产品制思维稳把需求
变化的是客户需求,而不变的是致远互联以“产品制”思维把握客户需求的经营战略。
谈及致远互联如何把握客户需求,刘亦然说得最多的便是“尽可能满足客户需求”,企业客户需求的驱动力,往往无外乎“降本”和“增效”。
若以“项目化”思维把握客户需求,那么客户的降本增效需求,在项目开启时确定,在项目结束时便消散。项目生命周期有限,导致了服务商对客户需求满足的生命周期亦有限。于服务商自身而言,项目制的成功经验难以大规模复制,交付成本、交互效率均难以优化。
若以“产品化”思维把握客户需求,产品的不同标准化功能模块,对应客户不同场景下的降本增效需求,客户需求发生变化,服务商只需调整相应的功能模块参数,便能以迭代后的“新产品”满足客户的“新需求”。
产品生命周期通过迭代的方式不断延续,服务商由此能持续不断满足客户需求,每次新品迭代时,服务商基本只用更新20%的功能模块,并复用80%的成功功能模块,由此也实现了自身降本增效。
正是基于“产品制”的经营战略,致远互联将协同管理平台做成了标准化产品,进而又推动低代码开发平台走上了云端。
尽管低代码开发平台也被设计成了不同的标准化功能模块,但实际交付时,客户总会有“千人千面”的个性化需求加进来。这种情况下的新品迭代,服务商可能需要更新80%的功能模块,只能复用20%的成功功能模块。
针对这一问题,致远互联推动原有的低代码开发平台CAP(业务定制平台)向云端部署,进阶至C.CAP(协同云定制平台),相当于将受限于生命周期的产品,变成了一项流动资产。
在云端,致远互联以外的终端客户、下游代理商、产业链合作伙伴均能参与搭建低代码功能模块,实现协同定制。由此,不仅能助力客户找到更加切合个性需求的解决方案,还能推动低代码开发平台功能模块持续丰富,提高交付效率。
“致远互联每年的协同应用大赛上,客户都十分积极地交流在CAP上成功的定制化开发经验。”刘亦然表示,“这也是致远互联一直以来的愿景,在考虑自身商业收益之外,尽可能推动行业良性互动,推动低代码更大规模、更有效率地助力数字化转型。”
复盘致远互联低代码开发平台的成长史发现,不管是平台初始设计时以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为两大抓手,还是如今推动平台上云向合作伙伴开放生态,逻辑主线在于,管理者始终坚持以产品制思维把握客户需求。
当前,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低代码能极大提高企业应用开发效率,未来会成为企业管理运营的必备工具。听客户所想,解客户所需,致远互联必能在客户千方百计选型之际,递送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