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经济崛起:一场悲喜交加的新生意?
" 我工作第二年就出现睡眠问题了,到现在每天睡眠时间不足 5 小时,中途还会醒五六次。" 互联网 公司 HR 小刘无奈地表示," 我甚至试过熬通宵,就是为了能在第二天好好睡一觉。"
这并不是特殊个例,数据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 7 小时,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 38.2%。《2018 中国睡眠指数》称,全国 1.74 亿 90 后中,至少有 6 成存在睡眠问题,失眠渐呈年轻化趋势,20 至 29 岁之间的 90 后,俨然已经成为了失眠的主要群体
似乎,失眠问题正日益泛滥,令人不堪其扰。逐渐地,需求撑起一个规模超 10000 亿的市场,很明显,国内的睡眠 经济 发展多元化。近年来,不仅大量的助眠产品、各类促进睡眠或监测睡眠情况的 App 备受欢迎,就连依靠虚拟环境来治愈失眠的睡眠舱或午睡吧也屡见不鲜。
据悉,全球睡眠经济的 商业 规模已达到万亿以上,预计到 2020 年仅中国就有 4000 亿的市场。据苏宁发布的双十一消费报告显示,今年双十一期间,助眠类产品销量同比激增 789.5%,而据央视财经报道,双十一购买进口助眠产品的人数中,00 后同比增长 434%。
你拼命想睡的样子,虽然有些憔悴,但你不犯困的样子真的很 " 贵 "。
市场的多与寡
值得一提的是,睡眠经济蓬勃而起,形形色色的参与者便纷沓而来。纵观整个睡眠市场,各路资本都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割据圈地后,商机体系自然一路横拓。
这是一块被瓜分的蛋糕,《2018-2023 年中国睡眠医疗市场分析与 投资 前景研究报告》中指出,2017 年我国改善睡眠产业市场规模约 2797 亿元,细分其中,睡眠器械用品以 2500 亿元居于榜首;其次睡眠药物 134 亿元;睡眠保健品 128 亿元;相比之下睡眠服务仅占 35 亿元。
以淘宝平台为例,在搜索框里输入关键词 " 助眠 ",显示商品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其中,褪黑素与熏香喷雾最为常见,眼罩枕头的寻求高居不下,甚至一些智能助眠仪、助眠手环与助眠音响的销量也稳定保持。
在一家助眠类店铺中,商品种类囊括多样,某款月销量不错的单人助眠枕价格高达 4000 元,店里的褪黑素与助眠仪销量最高。" 我们家的助眠产品是非常多的。" 该店客服表示," 褪黑素一般售罄没过多久就会收到补货提醒。"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国内睡眠市场的两个主要分支是器械用品与药物保健,导致睡眠经济明显地寄生在智能家居与医疗上。这也成了行业矛盾的主要来源,毕竟国内的睡眠医学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逐渐发展,关于助眠产品的开发更非一朝一夕,仍有很多谜团需要专业医疗与技术人员去探索和解答。
因此,层出不穷的助眠神器与保健药物的出现,在虏获消费者的同时,也在安全标准方面打上一个醒目的 " 问号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王芳对此表示:市面上的保健药物绝大多数都缺乏相关行业的标准规范,商家玩概念,消费者买安慰。
而据艾瑞咨询报道:睡眠器械产品引起一阵热潮后的销售状况未有明显提升,说到底是因为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效果还未达到宣传时候那般 " 智能 "。商家想要保住这块市场,必须正视开发更新。
然而,睡眠行业发展至今,真正的技术玩家屈指可数。行业技术要求与目前多数助眠类玩家状态格格不入。换句话说,市场产品的众生相直接关系着行业发展的可行性与资本价值意义。
事实也得到验证,就目前看来,资本爆发主要集中在前两年,且止步 B 轮以前,相比 2017 至 2018 年前后的融资大盛,今年的睡眠市场融资明显下降,据不完全统计,约 200 家睡眠品牌中仅 " 优眠严选 " 在 9 月份融资成功。
不可否认,多条分支借势生长能够使行业生态效应发挥到极致,尤其是在各分支版图纷纷进行业务跨界扩张的过程中,但另一方面,市场众生的异军突起对整个睡眠行业来讲也未必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
失眠大军反噬经济?
毕业后准备编制考试的珠珠,因为学习压力与鼻炎问题,往往熬夜到凌晨一两点。为了解决睡眠问题,在今年双十一购买助眠产品共花费 3000 多元。
这不难理解,失眠人群很愿意花钱买好梦。根据调查显示,40% 以上的失眠人士接受花 200 元以上购买助眠产品,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 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员工睡眠报告》中,互联网员工在睡眠上的投资金额更是高达 2436 元。
" 能花钱解决的失眠问题根本不是问题,最怕花钱也解决不了!" 珠珠对此表示。仔细观察身边的失眠人士,他们大都会抱怨睡眠不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而在《2016 中国中产阶层睡眠指数白皮书》中也显示,睡眠不佳将直接影响身心健康,18.7% 记忆力减退,16.94% 有精神问题倾向,4.71% 影响交通安全,其中四分之一有发生重大人伤事故的风险。
此前,丁香医生发布的《2019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中显示,睡眠障碍容易造成白天疲惫,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情绪不稳定等状况。一方面,失眠大军撑起千亿市场,但在另一方面,睡眠质量引发的负面影响也在反噬着经济绩效。
早在 2015 年发布的《中国睡眠指数报告》中就明确显示,在中国上班族当中,37.8% 的白领会因为失眠问题而影响工作效率,而因为失眠带来的平均每人每月经济损失达到惊人的 3212 元。
《时代》周刊的统计数据显示,由于上班族睡眠不足导致缺勤或影响工作状态,一年会损失掉 120 万个工作日。
与此同时,失眠的 " 蝴蝶效应 " 也不利于整体经济规模的提升。欧洲研究机构兰德公司调查发现,睡眠不足会因为降低生产效率,对国家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由于经济规模庞大,美国经济损失最高,每年高达 4110 亿美元,占 GDP 的 2.28%,假设睡眠时间不足 6 小时的人开始睡 6 至 7 个小时,预测可能会为美国经济增加 2264 亿美元,为日本经济增加 757 亿美元。
在国内,失眠人群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中,新中产阶级成为失眠主力军,失眠人群画像也在某种角度上预示着这种反噬趋势的可能。对用人单位而言,工作效率的空白则如同横亘在企业发展中的一道巨石。
种种迹象直接将失眠的负面后果暴露无遗,而据《2018 互联网网民睡眠白皮书》显示,七成网民的睡眠质量受工作压力影响。从工作压力导致失眠,再到失眠导致效率失衡,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从睡眠经济过渡到夜间经济
当被问到睡不着时都会干些什么时,得到的答案千篇一律:看直播打 游戏 、刷抖音逛淘宝、追剧甚至是定外卖。或许,正是由于白天缺乏自由支配时间,深夜也就成了一天中的 " 桃源时间 ",很多人选择牺牲睡眠时间来填补生活空白,简称 " 报复性熬夜 "。
据悉,90 后入睡前普遍在移动互联网上耗费大量时间。睡觉前,57.7% 的 90 后都在玩 手机 ,36.8% 的人睡前玩手机超过 50 分钟。当代熬夜的年轻人逐渐从睡不着过渡到不想睡,撑起睡眠经济的大军便紧跟着升级支撑夜间经济。
近年来,中国的 " 夜经济 " 越来越高涨。据统计,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夜间消费的比重早已占到了全天消费的 50% 以上,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 饿了么 " 此前统计了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1 月中夜宵订单 ( 每天 21 时—次日 2 时 ) 的情况,以上海、杭州和深圳三座城市为例,每天超过 1/10 的外卖订单均是在晚间产生的。
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21 点到 22 点是淘宝成交的最高峰,超过 36% 的网购都发生在夜间。在 23 点到凌晨 3 点依然有数万人活跃在淘宝上,被官方调侃 " 熬最晚的夜,买最贵的眼霜 "。移动支付在夜晚 10 点到达全天活跃最高峰。单纯就移动互联网来讲,用户在夜间的高度活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反观线下,深夜里的繁华热闹毫不逊色,有 7.1% 的小商户选择在凌晨 4 点前继续营业。环顾周围街头,无论是网吧大排档还是酒吧电影院,都在夜幕中高举 " 不打烊 " 的大旗,积极得分上一杯羹。
在 2017 年,共有 54 个城市全年在 22 点以后上映夜场电影的数量超过 3 万场,也就是说平均到每个夜晚,这些城市都有 80 场以上的夜场电影在放映。
如今,深夜 " 修仙 " 的熬夜党越来越多,修仙时间越拉越长,与此同时,熬夜活动也在趋于多样有趣。究竟是熬夜大军成就了夜晚经济,还是夜晚经济纵然了熬夜大军呢?这似乎是一个双向逻辑题。
正如珠珠所说," 睡不着时就会看手机,刷微博,本来想玩累了就自然困了,谁知道越玩越精神了。"
而很多失眠的人可能还不知道,自己睡不着的样子原来如此 " 值钱 ",甚至正在形成一股新的资本热潮。
来源:歪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