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批《爵迹2》,郭敬明的电影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郭敬明昨日在微博发文回应毒舌电影日前推文《别笑,这可是华语巨制》里对即将在7月上映的魔幻片《爵迹2》的评论。
毒舌电影就《爵迹2》所发布的首款预告片里包括角色本身、参演的明星、特效等方面进行了一番解读和评价,用郭敬明的话说是“充满抖机灵、调侃、甚至某些隐藏的人身攻击”的言语。
尽管整篇文章仍是毒舌电影一贯幽默俏皮玩笑式的风格,但在离电影上映还有一个多月时就依据系列第一部和郭敬明其余作品的质量与市场表现,对第二部盖棺定论,未免有些欠妥,因此郭敬明才会用“非常失望”来表达内心对曾经奉为“专业、对电影本身的关注、对各类电影兼容并包和公正客观”电影大号的不满。
全世界都厌恶郭敬明?
《爵迹》2016年国庆档在全国公映,自上映第一天就遭到了网络上一众骂声和调侃,豆瓣评分也急转直下,跌破4分,糟糕的口碑和舆论的唱衰使得有望成当时国庆档票房冠军的《爵迹》最终只收获3.83亿票房。
对《爵迹》的批评和骂声主要集中在用流量明星担纲主演的阵容、动作捕捉和特效以及剧情,再往下细化,其实是毫无演技的明星们让尚在摸索阶段的华语电影动作捕捉技术显得更加虚假和不自然,以及郭敬明本人的负面效应对剧情评价的连带影响。
郭敬明在 互联网 时代到来之前,一手建立了所谓的“青春文学”,是85后开始几乎所有学生的文学启蒙作家,也凭借一己之力带出了诸如落落、笛安等多位当红的青年作家,是那个时代被誉为“神话”的传奇人物。
但自从互联网时代到来后网络越发便捷和普及,咨询获取更容易和直接,当初“被神话”的郭敬明“被赤裸”于众人之下,一方面是其作品被发现有抄袭的嫌疑,并被原著作者告上法庭败诉后,他曾经被标榜、被称赞的作品开始越发受到质疑和另眼相待,其次在抄袭案败诉后其拒绝道歉,为他的人设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个“靠自己笔头拼出一番天地”的郭敬明全然消失了。
第三,伴随着《小时代》被其亲自改编成电影,舆论声讨声和群众的激愤便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作品价值观的偏离、对青少年的误导等一些列因素加上作品本身质量的问题,一起被观众同仇敌忾,也许网友们也是找到了积怨已久的对郭敬明抄袭案件的情绪释放点,便大肆进行抨击、谩骂和诋毁。
进而蔓延到《爵迹》,仍旧有他自己的作品改编而成,由郭敬明自己执导,沿用全流量明星担纲主演的做法,只是此次郭敬明这个非科班毕业的电影人,玩起了许多职业导演都没敢尝试的动作捕捉技术。
先抛开《爵迹》电影故事本身不谈,郭敬明作为一个电影“门外汉”,就甘愿做华语电影动作捕捉的探索者或者说先驱者,这种冒险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就不应当被诋毁,诚然成片的效果并没有令人满意,但起码《爵迹》在视听层面做到了令人眼前一亮并在某些细节处可以为之叫好的地步,这也比一些拿着 投资 人的钱玩票乱拍,找几个流量明星出演换来可观票房的所谓导演有职业操守。
在谈论中国电影行业时,总会有“某部电影之前和之后”的时代划分,那对于华语动作捕捉技术的运用,也其实可以用《爵迹》之前和之后来划分,只是迈出这一步的是郭敬明,所有人都不愿意承认罢了。
郭敬明的 商业 头脑带来巨额的价值与回报
郭敬明目前是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的法人,同时还是和力辰光国际文化 传媒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乐视影业(北京)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乐创文娱」等七家企业的股东。
郭敬明从一个写手到作家,到杂志主编,到公司老板,一步步身份的转变其实也是其商业头脑的有效印证,他能够审时度势当前对自己最有利的环境去发展也许只是一瞬之间的头脑风暴,并且能使之稳定下来,或许他当初对写作、对文学的热爱只是一个垫脚石,最终走向商业的成功才是目的地。
他还在工作室阶段时,就开始用自己的作品、影响力和超前的思维想法布局未来的发展方向,像签约作者、绑定画手写手、出版杂志到衍生杂志等,都是后来被其他同类型企业有借鉴运用的操作方式。
进入电影行业后,与当时的乐视影业与和力辰光绑定在一起,以打造IP的模式推出《小时代》系列,并将其早年的小说作品一一出售版权,改编成影视剧作品,形成类似“郭敬明链”的影视剧IP开发生态模式,在目前看来非常成功,即使《小时代》四部评价很差,但总票房也超过了20亿,这就是郭敬明的精明之处。
他知道如何将概念变现,如何创造最大化的商业价值,如何维系并延伸创造出的价值与概念,这是包括诋毁郭敬明的人都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他的商业头脑确实为他带来了巨额的价值财富和回报。
《爵迹2》即将在暑期档上映,伴随而来的对郭敬明的谩骂和对其作品的诋毁也会再次出现,无论是观众还是 媒体 ,就算不是针对郭敬明本人,对于电影作品,也起码要抱着尊重的态度等上映之后,看过之后再客观评价,而不是还未上映就用刻板固有印象去批评调侃和质疑。
来源:艺恩网 作者:皮皮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