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年巨亏 390 亿后,滴滴终于盈利了
一、6 年巨亏 390 亿,今终于盈利
近日,滴滴总裁柳青在接受 CNBC 采访时表示,滴滴的核心业务——网约车业务已经在疫情前实现盈利。
" 我可以和大家分享,我们的核心业务已经盈利或者说小幅盈利。"
柳青并没有透露具体的数据和盈利指标,她表示,盈利是一种战略选择。
这是滴滴首次对外宣称实现盈利。创始人程维在 2017 年底定下的 2018 年 " 整体微盈利 " 小目标,延迟了 1 年多实现。
在此之前,滴滴给外界的形象一直是深陷亏损泥沼。2018 年,程维在一封内部信中表示,滴滴 2012 年成立以来从未盈利。有数据显示,滴滴 6 年累计亏损高达 390 亿元。
官方解释亏损主要是由于补贴投入巨大,从司机订单中所获得的抽成收入也几乎悉数投入到了补贴上。程维在上述内部信中表示,2018 年上半年,滴滴对司机补贴、奖励、乘客优惠等各项总补贴返还金额已达 117 亿。
其实近两年,滴滴对司机端的补贴是在下降的。滴滴快车司机王元告诉 InfoQ,他在 2018 年年中刚入行时,每天能拿到的补贴在 150 元左右,一个月下来有四五千元补贴入账,正常也有 3000 元。但大概从去年夏天开始,补贴就渐渐减少了,到去年年末时,补贴就基本没有了,现在只有在特殊天气出车、订单量达标等情况下能拿到奖励。
不过他表示抽成没有发生变化,仍是 25% 左右。这不禁令人猜想,滴滴难道是靠减少补贴实现了盈利?
成立 8 年来,滴滴一直在烧钱的路上。前期烧钱 " 打仗 ",后期烧钱扩张市场份额。
滴滴 创业 之初 " 战事 " 不断,先有劲敌快的、大黄蜂,后有外来的强敌 Uber,战事胜负的焦点被放到了谁的价格低,谁的补贴多上面,本质就是烧钱。
2015 年情人节这天,滴滴与快的选择以 " 联姻 " 结束战局。随后的 5 月 17 日,滴滴快的均宣布停止对乘客的现金补贴,截止这一天,滴滴表示,它已经补贴了超 14 亿元,快的也称自己已补贴了近 10 亿。
而之后,与 Uber 的 3 年激战更是烧钱甚猛。2016 年,滴滴的早期 投资 人朱啸虎在接受 " 中国企业家 " 采访时披露了一些交战的细节,他表示,双方在打了一年半时,Uber 在中国市场已烧了 20 多亿美元。至于滴滴烧了多少,朱啸虎没有透露,但恐怕不会少于这个数字。
除了补贴,业务激进扩张、政策监管成本高等也是导致滴滴亏损额居高不下的原因。
伴随着 Uber 退出中国,滴滴在中国网约车市场一家独大,不过它并没有选择安静的做 " 一哥 ",而是开始了疯狂扩张之路,迅速开拓了国际化、共享单车、新能源 汽车 、汽车服务、 金融 、网络安全、云计算等诸多业务,今年,滴滴又新上线了 " 跑腿 " 业务,送人的滴滴也要开始送货了。
在网约车主业上,滴滴还面临美团打车、曹操出行、哈罗网约车、首汽约车、嘀嗒顺风车等新的竞争对手来抢夺市场份额,无论是扩 " 疆域 " 还是守 " 江山 " 无疑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2018 年本被滴滴视为冲刺盈利的关键之年,没想到流年不利,接连发生的顺风车安全事故令其陷入舆论旋涡,顺风车业务也因此下线一年多,再上线后已低调了许多。顺风车是滴滴少数能盈利的业务之一,下线风波让此前一路高歌猛进的滴滴按下了暂停键。监管令下,滴滴的安全运营成本增加了不少,在 "All In 安全 " 的战略下,该项支出还将继续。
在 2019 年 2 月的月度全员会议上,滴滴宣布全员过冬,决定聚焦主业,对非主业进行 " 关停并转 ",并决定裁员 15%,波及约 2000 人。
在这样一系列不利的内外部环境下实现盈利,对于滴滴来说,着实不易。至少说明,它或许有可能从过去这一年多的危机状态中抽离出来,重返巅峰。
二、对手 Uber、Lyft 艰难生存
今年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黑天鹅对于全球共享出行行业而言,无疑是一记重拳。
柳青在 CNBC 的采访中坦言,由于新冠疫情爆发,武汉及国内其他城市管控严格,国内网约车市场实际上被关闭了数周,滴滴业务量跌幅很大。
滴滴司机王元深切感受到了疫情带来的接单量大幅滑坡。他从 4 月份回北京出车以来,平均每天的接单量和月收入比疫情前减少了 2/3,以前一天能跑 20 多单,日收入五六百元,现在一天最好的时候能跑 200 元就不错了,最少的一次,他跑一天只拉了一单,最多的时候仅能拉 10 单。
柳青表示,最近几周,随着疫情放缓以及中国开始放宽旅行限制,公司业务正在恢复中。滴滴在国内的乘车量已经达到疫情前的 60%~70% 左右,是 2 月份低点的 5 倍。
她认为,滴滴是网约车行业坚定的长期投资者,疫情不会改变滴滴的长期潜力。滴滴目前没有裁员或融资计划,
" 我们的资产负债表非常强大 "。
1. 与滴滴相比,老对手 Uber、Lyft 现在的状况可以说是非常 " 惨 " 了
5 月 9 日,Uber 发布了 2020 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显示,在 Q1 季度,Uber 营收 35.4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4%;净亏损为 29.36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10.12 亿美元)相比,亏损幅度同比扩大 190%。
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上,Uber 首席执行官 Dara Khosrowshahi 坦陈,该公司的乘车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在 4 月份下降了 80%。
为维持公司经营,管理层不得不采取更为严格的成本控制措施。本周三,Uber 宣布裁员 3700 名全职员工,约占员工总数的 17%。更早之前(4 月 29 日),Uber 就在讨论一项裁员约 20% 的计划,波及约 5400 多人,裁员计划将可能在未来几周内分阶段宣布。
5 月 10 号,是 Uber 上市 1 周年的日子。回顾这一年,这家 " 网约车鼻祖 " 经历的不是荣光,而更多的是困顿。自上市以来,Uber 裁员的步伐就没有停过。上市不到 5 个月,Uber 已密集启动了三轮大规模裁员并累计裁掉近 1200 人。这次更是创下史上裁员人数之最。
这次疫情让本就积重难返的 Uber 盈利时间表更不明朗。Uber 预计,疫情打击或让实现盈利的时间点延迟数个季度。Uber 首席财务官 Nelson Chai 在公司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原来制定的在 2020 年第四季度实现调整后 EBITDA (利息、税收、折旧和摊销前的收益)盈利的目标,要到 2021 年的某个季度才能实现。
2. " 难兄难弟 "Lyft 也正在经历至暗时刻
4 月 30 日,在 Uber 前脚刚计划要裁员 20%,Lyft 后脚就宣布将裁员 17%,要减少到 982 名员工,再休假 288 名。另外它还采取了降薪计划,执行领导层工资降低 30%,副总裁降低 20%,其他所有员工降薪 10%。
新冠疫情让 Uber、Lyft 这两家海外共享出行巨头双双陷入了困境,有观点认为,滴滴在这个时机下出来宣布自己盈利,有些耐人寻味。
在最近几年里,滴滴激进地投资了全球范围内除 Uber 之外的几乎所有网约车对手,包括 Lyft、印度的 Ola、欧洲的 Taxify、东南亚的 Grab、中东的 Careem 等。
"Uber 就是个章鱼,它的头在旧金山,在硅谷,它的触角已经触达全球。如果你只是跟他触手去搏斗,你永远打不过的 ",
此前,程维曾表示,在中国主场的竞赛结束了,希望去中立赛场或者是客场试一试。
国际化是滴滴近两年重要的发展战略。经过 2019 年一年的突破,截止到今年年初,滴滴已在海外累计服务超过 10 亿出行订单。在滴滴制定的未来三年的 "0188" 计划中,国际化占比极高,"1" 代表在 3 年内要实现全球每天服务 1 亿单,而其中一个 "8" 代表全球服务用户 MAU 要超 8 亿。
除中国外,滴滴在澳大利亚、日本等 8 个海外市场拥有业务,尽管目前海外的疫情比较严重,但柳青表示,滴滴的国际化业务将会继续扩张。
在现在对手分身乏力、自顾不暇的时候,滴滴能否趁机抢占市场,考验的是这家公司的运筹能力。在国际化赛场上,滴滴和 Uber 或许终将有一场正面交锋的 " 大战 "。
三、网约车生意盈利困局有解了?
这几年,风口冷却下来后,因为烧钱严重,盈利遥遥无期,人们开始质疑,共享出行的 商业 模式到底靠不靠谱?因为实际上,网约车并没有创造新需求,纯靠补贴的模式又难以为继。
Uber 虽已登陆了资本市场,但开局便流血上市,至今仍未摆脱亏损困局,大大消磨了投资人的信心。Uber 投资人孙正义甚至也开始思过," 我在投资的判断上出了问题,正在深刻地反省自己。"
去年,国内共享出行行业经历了一波严峻的大规模洗牌。Car2go、途歌、友友租车、EZZY 等共享出行企业相继关闭,有车出行等企业频被传裁员,经营陷入危机。即便已占据国内 8 成市场份额的滴滴,亏损情况也依旧严峻。
王元向 InfoQ 表示,尽管滴滴的补贴渐渐没有了,但他也不想转去其他网约车平台,他比较看重滴滴的垄断地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 别的平台不太靠谱,小平台万一哪一天就不在了 "。最直接的,滴滴能让他一天一提现,而他听说有的平台的提现会押半个月。
终于实现盈利的滴滴,或许比以前更让 " 王元们 " 安心了。而之于整个行业也会是一个向好的信号,提振市场对于网约车发展前景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国内已有多家网约车玩家宣布盈利。5 月 6 日,首汽约车 CEO 魏东发布全员内部信称,继 2019 年 7 月宣布上海、深圳率先实现正毛利后,今年 4 月,首汽约车已实现全国整体正毛利,多个城市进入盈利。
哈啰联合创始人兼 CEO 杨磊近日在公司内部分享会上表示,在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今年哈啰大约还能实现 100% 的业务增长,并在 2020 年实现整个集团的首次盈亏平衡。
好消息接连而至,网约车的盈利能力又值得期待了起来。
大浪淘沙,洗牌期筛掉了那些综合实力不过关的企业。不过这对于滴滴而言,并不意味着竞争对手的减少,因为一批实力更加雄厚的新对手入局了。上汽、北汽、东风、长城、吉利等老牌车企都瞄准了共享出行这块 " 蛋糕 ",正在加速布局。高德、美团、携程等 互联网 巨头也已进场希望分一杯羹。海外市场,宝马、大众等厂商正在面向共享出行积极做布局和转型。
一面要应付新的战事,一面又要追赶盈利赛,双重压力之下,滴滴肩上的盈利担子着实不轻,这次微盈利后,滴滴能否维持住并在未来实现更大的盈利,唯有等待时间来证明。
网约车已经进入到下半场—— 精细化运营的阶段。去年下半年,滴滴、GoFun 出行等厂商纷纷宣布进入精细化运营期。Lyft、Uber 也宣布停止补贴战,将关注点转移到提升用户服务上来。
未来的战局胜负已不再仅仅限于资本的比拼,而更多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关键在于谁能抓住用户的心。
来源:InfoQ 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