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丑闻正好给中国家电企业上了三课
日本制造丑闻正好给中国 家电 企业上了三课。对于所有中国家电企业来说,千万不要“沾沾自喜”:以看热闹的心态关注频发的日本制造丑闻,而是应该“未雨绸缪”梳理过去30多年发展过程中悬而未决的软肋,伺机突破。
说句惹众怒的话,即便是剔除造假的那些数据,中国家电的最高制造工艺也赶不上日本制造造假前的那些水平。
这就是很多家电人不愿意正视的事实,更折射出中国家电发展取得丰硕成果背后的软肋还不少。比如说在产品制造工艺、制造体系和保障体系上;比如说对待产品品质的态度和理念上,还需要持续的突破和能力的提升。
壹
莫造假,造假必被抓。这天底下,从来没有不透风的墙。对于日本制造来说,不管造假因素和理由有多充分,造假行为就是不对。这不只会在短短几个月毁灭掉日本制造过去50年所积累的口碑和信誉,而且会在未来彻底阻挡日本制造在全球市场发展和拓展的进程。
对于发展时间短于日本制造的中国家电来说,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过去30年在家电产业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虽然艰辛和不易,更不应该懈怠和轻视。因为造假本身可以在短期内带给企业相应的利益回报,所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却是深远和持续的。
虽然很多中国家电企业,在市场上只有短短20年、30年的发展历程,却因为在产品质量等核心竞争力上走过很多弯路,比如“轻品质重 营销 ”、“轻技术重炒作”等上犯过错识,遭遇来自市场商家和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从而让日本制造、德国制造的口碑在中国家庭和用户中“根深蒂固”。
任何造假丑闻,不管是产品数据,市场营销,还是售后服务,都会引发一系列的上下游连锁反应,从而形成“信任危机”。当前,日本制造就是因为神户钢铁、东芝等一系列的造假丑闻而受到拖累。
那么,对于正处在从规模制造向品质制造、智能制造转型的中国家电来说,更应该进一步汲取日本制造的经验教训,坚定自己的方向和道路,绝对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贰
莫轻敌,时间是最大的敌人。一大批日本制造的标杆企业,之所以不惜冒着“惹众怒、犯丑闻”等负面影响和冲击,选择造假。显然是受到外部市场竞争白热化和内部规模和利润增长等多重压力,特别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割”背景下,操盘手们为追求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的道德坚守,看似合情合理。
不过,这些都不是中国家电企业关注的重点,而是应该警惕当我们同样面临来自日本制造的压力和挑战时,是否会重蹈覆辙而“走上日本制造同样的造假道路”。面对短期的经营业绩和转型升级等多重压力,中国家电又拿什么来保障匠心制造、品质制造的底线不被突破,又靠什么来推动中国家电制造的持续高品质、精工制造?
仅靠所谓的 商业 道德、企业家精神,显然都不足以支撑和保障。毕竟,中国家电的发展时间和沉淀远远弱于日本制造,所面临的增长、发展和扩张压力与日本制造相当。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依靠相应的企业健康可持续运营体系,还要依靠来自外部的相关法律法规,将单一企业的造假丑闻与行业的整体创新突破进行“区隔”。
大量中国家电企业,当前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于产品的品质化、精益化制造需求更为迫切。更需要依靠持续、稳定、可靠的品质来赢得用户的信任和口碑。这既是优势,也是挑战。
中国家电对品质的坚守比日本制造更迫切,前者是处在大力发展质量形成口碑过程中,而后者却是利用口碑提升品牌溢价阶段。前者在发展、后者在利用,自然所带来的影响就大为不同。因此,如何守住底线考验着中国家电企业,而时间则是最大的敌人。
叁
莫骄傲,骄兵必败。当前日本制造真正令外界感到可怕的,不是造假这个行为和结果,而是隐藏在造假背后的那个僵化而臃肿的体系和制度。这也是不少中国家电企业在经历30多年发展扩张之,必须要警惕的大企业病、大组织病,找到一条可以快速满足用户需求、市场竞争的差异化新路。
最近10多年来,面对 互联网 浪潮的持续冲击,身处传统制造产业的大量日本企业,早就陷入“量跌利滑前路迷茫”通道中,却迟迟没有找到自救之路,不得不采取造假的权宜之计应对。真正令人可怕的,正是隐藏在造假背后的日本企业经营管理团队,以及一个走向末路的僵化组织和体系。
很多中国家电企业,当前动辄10万左右的员工规模,却面临着经营管理上的诸多挑战,比如说价值观不统一、执行力越来越差、应对市场竞争的灵活性不断变弱,以及整个组织都在“温水煮青蛙中”陷入低能。如何走出大企业病,在企业做大规模的同时做强实力,这正是当前千亿家电巨头们必须要解决的难题,也是大量中小企业快速做大规模和市值之后,需要破解的问题。
当前市场营收增长的速度,一直以来远远快于企业内部的组织创新能力、员工培养进程,甚至是相应的人力、财力应对水平。这也就是当前,很多中国家电企业大而不强的根源。规模做大了,市场份额增加了,但是行业地位、市场竞争力以及品牌口碑和认知度,还在一个缓慢的爬坡期。
对照日本制造的丑闻和教训可以看到,这些正是中国家电企业接下来应该要弥补的短板!
来源: 新浪综合 作者:何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