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做面向应用的世界级研究 北大计算机研究所—— 科技顶天 市场立地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出北京大学东南门,过马路往南,步行不到100米,就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

这短短一段中关村大街的普通马路,见证过中国人“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传奇足迹,也记录了北大计算机研究所从电子时代到数字时代,又向智能时代跨越的不懈脚步。

“只有与世界一流的技术竞争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被誉为当代毕昇的王选院士的这句话,一直被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的同志们所牢记。“从王选院士创建研究所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做面向应用的世界级研究。”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郭宗明说,“经过35年的成长发展,我们好比是‘人到壮年大有作为’。”

始终有股“敢为人先  从不满足”的劲儿

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北大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搭起”北大计算机研究所这一栋小楼的,是一个个国家级的“智慧单元”,也体现着科研底气。

2017年,北大计算机研究所通过了严格的国际评估。校外专家评审组的评价是:研究所的学科建设和研究水平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在王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始终有股‘敢为人先、从不满足’的劲儿。”北大计算所的研究人员表示。

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团队努力攻关,上世纪80年代,汉字激光照排技术让人们告别“铅与火”的时代,90年代,新的技术研发又接连让新闻出版行业告别了报纸传真机、电子分色机,告别了纸与笔、告别了照排胶片……到21世纪的 互联网 时代,又让音视频实现数字化存储和播控,给书籍插上“电子翅膀”,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 传媒 领域。

王选院士曾有一句名言:献身科学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北大计算机研究所里的一批科研人员,也对搞科研有着发自内心的喜欢。

有高 科技 公司邀请彭宇新教授去企业,并许以丰厚的待遇和研究经费,彭宇新婉拒了:“在学校做科研、搞原创有更大的自由,可以兼顾当前的目标和长远的目标。”

为了让计算机“看懂”世界,彭宇新带领团队历经10多年技术攻关,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和发明创新,近年来在国际权威评测TRECVID的视频搜索比赛中获得过6次第一名,而且参赛队伍涵盖了多家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研究成果也在2016年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当年,王选老师确定了进军广电的战略规划,2000年我们开始了图像视频识别技术的研究,由于门槛比较高,必须用大量时间一步一步往上做,这在企业里可能是无法实现的。”彭宇新说。

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两项成果被评为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计算机应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计算机所继承了‘应用性科技应面向应用性研究’的思想,开辟新的研究方向。王选的几次选择都是因为国家的需要,现在研究所的方向也都是跟着国家和科学发展的需求制定的。”建所至今,王选院士的夫人、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教授陈堃銶见证了计算机所的发展历程。

应该有使高技术产品在市场上雄踞榜首的决心

“科技顶天,市场立地”。这是北大计算机研究所人最熟悉的一句话。

从1983年成立以来,王选院士提出的“顶天立地”目标,一直是研究所最重要的特色。

王选院士曾这样解释:高科技产业应实现“顶天立地”模式。“顶天”就是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立地”就是把技术商品化,并大量推广、应用。“顶天”是为了更好地“立地”,从市场获取用户新的需求,进一步推动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计算机技术是应用科学,应用的成果一定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才能对社会有实际作用。为了“顶天”,王选直接选择研发当时最前沿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但这个过程中,他一直是“逆潮流而上”“九死一生”。

“立地”也不容易。有个小细节:研制原理性样机时,机房铺的地板下是空的,只要有人走过,照排机就会抖动,造成输出的字笔画弯曲。所以照排的时候,人都要躲得远远的。正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捧出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技术、远程传版技术、彩色出版系统、报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等先进成果,几十年间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

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副所长汤帜带领团队合作研发出方正飞腾排版与方正阿帕比数字版权保护系统,有人评价汤帜团队的努力带活了一个产业,把Adobe等对手挡在国外。去年年底,研究所研究员万小军团队牵头所取得的写稿机器人研究成果,获得了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团队不仅获得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顶级国际会议的杰出论文奖,而且还把这种“写稿机器人”应用到了人们日常使用的 手机 新闻客户端上。

“在应用科学领域内,不能把获奖、SCI、EI文章作为目标,而应该有持续奋斗、不断创新,最终使高技术产品在市场上雄踞榜首的决心。这是王老师对我们的要求。”郭宗明说,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始终秉持着王选院士“顶天立地”、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把他开创的事业继承和发扬光大。

“让年轻的一代超越王选”

很多人问起,王选院士留给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最重要的财富是什么?人们一致的回答,是“风气”。

在陈堃銶教授眼中,研究所的特点是实在,工作踏实严谨,不夸夸其谈,研究进展到何种地步都会如实相告。有一次陈堃銶问起彭宇新,他的视频识别技术能不能解决某个问题。彭宇新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的技术还做不到。

王选生前想得最多的就是年轻人的培养。他曾说:今后衡量我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俊。他与夫人陈堃銶为培养我国的计算机人才、为北大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当年,王老师、陈老师扶持我们成长;今天,我们要学习王老师扶持年轻人的精神,培养研究所的年轻一代。”郭宗明从1987年开始就跟随王选夫妇学习和工作。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很注重青年研究人员的培养。目前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的年轻教师和研究人员占到70%左右。每年所里既引进海外的青年人才,也培养本土的优秀青年。“我们内部从来不区分什么留没留过学,没觉得两者有大的差距。不看头衔和名气,只看能力和实效。”北大计算机研究所书记、副所长叶志远说。在研究所里,只要工作出色,一个研究生拿到的补助可能比老师还多,青年教师的待遇可能比资深研究员还高。

“研究所是一个风清气正的单位。”陈堃銶说。所长的办公室总是大开着,所里人员可以随时进出。

为了纪念35周年所庆,有人悄悄写了首诗,描述研究所里的温馨气氛:“评优获奖时,有人会悄悄把自己名字往后放;面对挑战时,有人会坚定地拍拍我的肩膀;收获成功时,喜悦挂满每个人的脸庞。”

展望未来,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制定了2035年走到世界一流前列的目标。“让年轻的一代超越王选,这是我的最大梦想。”陈堃銶说。

随意打赏

北大青鸟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