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猫眼的第一仗,《大鱼海棠》难说漂亮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光线+猫眼的第一仗,《大鱼海棠》难说漂亮

如果说,中国动画迷们对等待了12年的《大鱼海棠》充满期待和情怀的话,那么,对主导该片的光线 传媒 和猫眼电影来说,检验的可能是两家公司“合体”后的第一次重磅出击的效果。再说大点,这一仗如果赢了,不管有哪些原由,至少落一个“光线传媒收购猫眼电影”是一个正确选择的结论。但这一炮如果哑火了,那光线收购猫眼可能就会被扣上并没有协同效应的帽子。

不幸的是,这个号称12年国漫巨制的《大鱼海棠》上映后,却遭遇了评价两极分化的现象。那些有国漫情怀的人们冲进电影院,带回来的却是一连串的吐槽,除了画面的壁纸感强烈外,“剧情凌乱”、“脑残设计”等声音不绝于耳。虽然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日前表示,《大鱼海棠》代表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最高水平,票房应该不止5亿的成绩,可惜的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仅如此,就是这个5亿元的未达预期的数字,也遭遇了票房“注水”的质疑。

对标《大圣归来》惹怒漫迷,情怀 营销 用户不买单

说实话,中国动画电影一直存在成长的天花板,在日漫、美漫的强大冲击下,国漫的情怀和期待,本足以让《大鱼海棠》这部积累了12年的国漫代表作一飞冲天。但事实上并没有如此演绎。虽然《大鱼海棠》有一大批追求的漫迷粉丝,特别是连续跳票数年后,人们对这一动漫电影的期待水涨船高。但是,7月8日,《大鱼海棠》刚上映时,在 微信 朋友圈、微博上就爆发了一连串的吐槽。

直到今天,关于这部承载了国漫情怀的电影,依然是批判者众多,负面评论往往集中在剧情和空洞的故事上。不过,称赞一方的说辞也并非没有道理,国漫电影能制作成这样的水平,确实在国产动画电影中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果说光线对外公布的5亿元票房数字为真实数据,那么在其在营销上的“出糗”,可能让《大鱼海棠》的 商业 价值打了折扣。

这年头,宣发上能逆转的电影并非没有,但在影片一开始遭遇漫迷“粉转黑”时,适当、正确的引导非常关键。有不少观点认为,《大鱼海棠》从一开始上映就与创造了国产动画电影10票房冠军的《大圣归来》放到了一个话语体系下,这是一个败笔。现在在百度搜索下也会发现,诸如“12载的《大鱼海棠》,能重塑《大圣归来》的奇迹吗?”、“《大鱼海棠》能否超越《大圣归来》?”、“从《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国产动画电影崛起了吗”等类似的文章轮番登场。

这种紧贴动画电影票房冠军的玩法并没有错,但如果自身不够硬的话,这个打法就值得商榷了。来自于《襄阳晚报》的报道分析称,《大鱼海棠》被视为接棒《大圣归来》的国漫精品,有望创造票房新纪录,但最终却没有担起这一重任,原因是,《大圣归来》靠的是口碑逆袭,票房持续攀升,《大鱼海棠》一上映就遭遇差评和吐槽,成了争议最大的国产影片。

言外之意是,一个被寄予厚望的IP没能玩好,反而想踩着《大圣归来》上位,结果引发了大圣粉们的反水,得罪了一大批动漫迷、二次元观众。微博名称为“荒昔”的网友讥讽,“这……想跟去年的大圣比?至于吗?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不仅赚不了更多的票房反而还会拉低这部国漫的好感度。”总之,在营销层面,概括起来的话,“对标《大圣归来》惹怒漫迷,情怀营销用户不买单”,可能是《大鱼海棠》票房表现没达到预期不容忽视的原因。

“光线+ 猫眼”急功近利,根源在于急需成功案例

毫无疑问,一旦爬得太高,摔下来也会鼻青脸肿。上半年,光线传媒通过换股并掏出23.83亿元的真金白银,获得了猫眼电影合计54.7%的股权。外界就曾担忧,猫眼会不会因此而丧失独立性,甚至在未来光线出品的影片上倾斜。当时,猫眼的新当家人郑志昊迅速澄清,今年猫眼主导发行的片子里,都不是光线的片子,甚至一些项目还不排除与光线项目唱对台戏。

但在《大鱼海棠》身上,猫眼电影可算是卖了不少力气。就连郑志昊也在微信朋友圈里不断“吆喝”,只不过结果差强人意。有一种说法认为,《大鱼海棠》是“光线+猫眼”的第一部合体之作,所以才犯了急功近利的失误,在宣发、营销层面做得并不完美,甚至还给自己挖了坑。本身《大鱼海棠》的IP和动漫粉丝有不错的蓄势与沉淀,只需要引爆,就能有一个好成绩。但汹涌而至的吐槽,以及错误地与攀《大圣归来》的高枝,反而引发了一大批潜在用户的“粉转黑”。这一动作不仅透支了《大鱼海棠》的IP,也让《大圣归来》积攒下的国漫信心遭遇了打击。

就连光线当家人王长田也坦言,到2018年,国产动漫电影才会有好的表现。那么,问题是,为什么光线传媒与猫眼急于在《大鱼海棠》上期待有更好的表现呢?显然,这与光线收购猫眼电影时的处境有关系。根据当时钛 媒体 在6月的一篇报道的说法,光线出手猫眼,仅仅是获得了一个影视产业链协同的概念,并没有给猫眼带来现金上的“输血”。

王长田在收购猫眼后的表态也表明,光线坦言不会参与BAT支持的票补大战,就连市场份额的下滑都是被“默认”的。当时这一表态让业界大跌眼镜,相信猫眼当时的心里也哇凉哇凉的。因为猫眼与微信微票儿、淘宝电影票和糯米电影对抗,不进行票补,几乎可以看到结局。所以,当时钛媒体的报道也推测,猫眼接下来会继续“融资”,光线既然没能力输血,只能靠拉拢更大的金主来接盘。随后郑志昊不断强调猫眼被收购后的独立性,似乎也暗合了这一推测。

这也就能解释缘何在《大鱼海棠》身上,光线传媒与猫眼电影有些急功近利了。理由很简单,只有实实在在地做出点成绩,包装一些成功的案例,讲一个更吸引人的故事,猫眼电影才有机会继续融资,光线传媒也能在下一轮的融资中,有一个溢价的空间。

《大鱼海棠》的故事讲成了事故,5 亿票房遭质疑

《大鱼海棠》5亿元的票房已经没有达到预期了,但就是这样的成绩单,依然被外界爆料数据有问题。而且这还不仅仅是道听途说,还真有人去研究了一番。新浪微博上名为“taoxinxu释凡”的影评人的一篇博文称,在很多场次显示座位已售出时,实际上观影的人并不多,存在大量已售卖并未观影的现象。这也被认为是《大鱼海棠》存在票房注水的“证据”。

而且这种现象还相当普遍,新浪微博上也有不少影迷反馈和晒照片、票根,不少人都惊喜地发现,显示上座率很高,但实际上却享受到了“包场待遇”。从照片上来看,貌似“黑粉”和水军并不多,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观影的真实状况。上述博文还称,从7月11日起,《大鱼海棠》的上座率高达18.2%,远远高于同期新上映的《寒战2》。这种通过制造较高的上座率,来占领院线排片位置的做法,在院线行业也并不少见,只不过对新上映的影片就有些不太公平了,对他们来讲,就意味着丧失了更多排片的机会。

《大鱼海棠》是否票房注水,一些业内人士都是心照不宣的。假设猫眼和光线存在“票房注水”的行为,那逻辑上也能说得通,因为猫眼和光线都需要在资本市场上讲出新的成功故事。7月8日,澎湃新闻的一篇标题为“从《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国产动画电影崛起了吗?”的文章也表达了这样的担忧。资本往往追逐的是短期利益,在动画电影资本化浪潮下,制作出“叫好又叫座”的动画电影的挑战相当大。粗暴地讲就是说,资本追求短利,在票房上“注水”,能在资本市场上得到回报,或者便于后续“圈钱”。

其实,猫眼电影数据造假早就有“前科”。去年7月,猫眼跳出来宣布7月电影单月交易额达到了22亿元,而当时整个电影市场票房总额仅为54.9亿元,这一数据也招致了各方的讨伐。微影时代总裁林宁、万达院线总经理曾茂军等大佬纷纷指出,这是个明显的“谎言”,一度成了去年数据造假的年度谈资。如今,猫眼电影已经成为光线的一枚棋子,传统电影制作公司与在线选座票务平台“合体”,让票房数字的“造假”更容易了。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就认为此次《大渔海棠》的数据就一定是造假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合体”确实会让数据的中立性和公信力下降很多。

对于《大鱼海棠》来说,无论是出品方的光线传媒,还是在线票务上的猫眼电影,两家所谓的“王者风范”的组合,却在票房上打了一场不漂亮的仗。这就很容易让人得出一个结论——光线+猫眼并没有在实力上增强,反而在业务独立性上受到了影响。如此来看的话,猫眼电影还是要加紧独立,否则的话,很难有更好的出路。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互联网 行业更是如此。分分合合的背后,没有其它,只有“利益”!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砍柴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光线传媒 猫眼电影光线传媒入股猫眼光线传媒收购猫眼光线传媒 猫眼大鱼海棠票房光线收购猫眼光线入股猫眼光线 猫眼光线传媒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