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VR”的刘慈欣,给IT人提了一个问题,怎么办?
“刘慈欣?我知道我知道,写《三体》的那位对吧?”
如今,提起刘慈欣这个名字,我们能够看到的反应不外乎是两种:彻底茫然的不知所谓,以及恍然大悟的“三体同好”——至于爱屋及乌乃至从杂志连载时期就开始关注的核心读者,出现在日常闲谈语境中的概率约等于在北京街头看到尼安德特人(活体),故暂不做讨论。总之,作为国内科幻文学领域知名度最高的扛把子,凭借醍醐味十足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风格、近乎滥用的灵感创意挥霍外加绝不掺水营养含量堪比Soylent的内容水准,一套《三体》成功撑起了当代中国科幻的半壁江山,进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代——科幻文学从书呆子戴着酒瓶底眼镜缩在书库角落自娱自乐的亚文化爱好一下子直接拖到了聚光灯下,越来越多的当代上班族开始把《三体》视作职场生存的社会圣经,更有甚者甚至扬言表示“《三体》昭示的正是行业未来”——如果你对近几年的IT行业有点认识的话,诸如此类的言论应该不会陌生。总而言之,身为将一轮小众文化进化为文化潮流的核心人物,刘慈欣对国内 科技 领域尤其是瞬息万变的IT行业具备的辐射影响力,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级别的强大了了。
然而即便如此,说到刘慈欣本人对于IT行业的态度,恐怕“微妙”才是最合适的形容词——例如说,在2016年春节发表的短篇《不能共存的节日》当中,就有这么一段文字:
“未来的虚拟世界确实是天堂,在那里面每个人确实是上帝,其美妙是任何想象都难以企及的。我只想像一下那时的现实世界。开始,现实中的人会越来越少,虚拟天堂那么好,谁还愿意呆在苦逼的现实中,都争相上载自己。地球渐渐变成人烟稀少的地方,最后,现实中一个人都没有了,世界回到人类出现前的样子,森林和植被覆盖着一切,大群的野生动物在自由地漫游和飞翔……只是在某个大陆的某个角落,有一个深深的地下室,其中运行着一台大电脑,电脑中生活着几百亿虚拟人类。”
但凡是稍微读过几本正经科幻小说的朋友,想必都能看出上面这段话的观点来自哪个流派——但是,放在现如今国内这种浮躁不堪的大环境下,由刘慈欣这种KOL借作品亲口讲出来,反响强烈自然是情理之中——诸如“刘慈欣质疑IT”乃至“刘慈欣反对 VR ”一类的论调,差不多就是如此这般成型的。
一面是领袖,一面是质疑,就在这种微妙的立场之中,2018年10月25日,一个带着“刘慈欣出品”标签的问题出现在知乎平台上:
IT 和网络技术发展正日益消弭距离的障碍,这种趋势是否会减慢甚至停止城市化的进程,或渐渐消融现有城市?
IT 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如虚拟现实技术、先进的物流传递、以及有可能远程下载实物的3D技术等,使得距离的障碍日渐消弭,使得人类的聚集变得越来越没有必要,城市化的进程是否会因此减慢或甚至停止,现有的城市会不会逐渐消融?
尽管就行为本身来说确实是 营销 意义远大于讨论价值,但在刘慈欣个人威望的影响下,这个话题依旧在很短的时间内积累了不错的关注度——而在另一方面,从IT从业者或者更进一步来说,VR 媒体 人的角度出发,这个话题本身还是值得一聊的——OK,以下就是我个人的回答:
VR人眼中的“城市消融”:预兆,芝诺悖论与网络时代的可行之路
这个问题很好。
从社会学以及 经济 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精彩的观点;接下来,让我们从相关技术的方向来探讨一点其它内容吧:
的确,大刘这个问题的描述,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虚拟现实技术;而在这个方向上再延伸一下,很轻松就能找到一个现成的例子: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头号玩家》。
在这部电影里,主角韦德·沃兹生活在由一堆破车板房和集装箱搭建而成的贫民窟“叠楼”当中,每天的人生意义就在于跑出门溜进秘密基地(一台废弃的厢型车)戴上头显沉迷“绿洲”——一款名义上属于VR MMO实际上早已变成社会新载体的虚拟现实网络 游戏 。和灰头土脸的现实相比,流光溢彩的“绿洲”吸引力无疑要高太多,沉迷其中罔顾现实正在沉没的玩家大有人在——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消融”确实也算是这个世界观下客观发生的事实,不是吗?
不仅如此,事实上在《头号玩家》的小说原作,也就是恩斯特·克莱恩出品的《玩家一号》当中,“城市消融”的呈现更是变本加厉到了近乎逆转不能的程度:在原版小说当中,除了埃奇之外,韦德·沃兹的几位基友全部来自其它国家,其中最远的一位更是生活在日本,直到最后的决战之前,他们始终通过 互联网 和“绿洲”互通有无发展关系——可见在VR技术进一步完善的未来,消融的不仅仅是城市,国境线也在一并走向淡化,对不对?
别急,这还不是全部——在《玩家一号》小说当中,韦德·沃兹利用寻找彩蛋挖到第一桶金之后,当机立断选择搬出“叠楼”搬进了一间公寓,然后把新居所彻底改装成了自我囚禁的监狱开始足不出户的茧居生活:生活用品从吃喝到厕纸一律通过网购采买,逛街 社交 乃至学习工作甚至包括强身健体在内统统依靠“绿洲”解决——至于刮胡子理发这种吹毛求疵的小事,这个死宅索性直接来了个永久脱毛一劳永逸。总之,如果想要寻找一个闭门不出却并未与社会脱节的“城市功能性消融”实例,直接提韦德·沃兹就对了。
那么,这种看似荒诞不经的生活距离现实究竟还有多远呢?恐怕要比诸位的想象来得更近——《绿洲》的核心本质其实就是虚拟现实SNS,而这个方向始终是VR内容研发的重头戏之一:抛开话题性远大于实际价值的《VRchat》不论,我们依旧可以找到《Rec Room》这种入门门槛极低且具备独到乐趣的VR社交平台——尽管直到目前为止维持活跃度的主要因素依旧是各种在线游戏(从地下城冒险到“吃鸡”再到平地起高楼的沙盘建造一应俱全),但自从2016年6月上线以来至今数量可观的产品迭代次数(光是有明确记录的更新就有158次)以及Steam平台3121篇用户评测94%的好评率,已经足以证明很多问题。
除了软件之外,VR硬件在过去两年时间中经历的进化同样十分可观:随着微软MR设备的推动,现阶段的主流PC端VR头显在分辨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进步——虽然“辨认不出晶格”依旧是遥遥无期,但至少我们已经可以很轻松地阅读文字了;不仅如此,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迭代更新,现如今想要DIY一入门级VR用PC已经不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天价目标了,并且在nVIDIA的新一代显卡上,我们确实看到了可以用一根线搞定一切的VirtualLink端口,未来会更好。
提到未来,VR行业的明天究竟会如何传说中的“复兴”何时会到来,现在就下结论显然为时过早,不过我们确实看到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且距离 商业 化不算遥远的新技术:曾经在《头号玩家》当中登场过的“万象跑步机”——无限甲板(Infinadeck)已经逐渐步入了可用阶段;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VR眼动追踪模组也有了明显进展;“剪掉连线”的无线连接模组早已不是什么陌生的概念,而在另一项早已崭露头角却始终未见成品的设备——数据手套——方面,Valve的Knuckles也算是给出了我们一个形态有异而功能接近的选择,力反馈且不论(这个目标确实在短时间内想要实现依旧不现实),至少“触控幻象”这个阶段性目标,已经出现在了我们举目可及的位置上。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至少在技术储备层面上,虚拟现实这个扇区的软硬件发展已经逐渐逼近了再度进化的边缘,藉此引发的“城市消融”俨然已经是指日可待的必然结果——但现实果真会如此顺利吗?
恐怕不尽然。
还是以《玩家一号》为例,韦德·沃兹之所以会离开“叠楼”独身一人入住公寓,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IOI(没错,就是那个训练了一堆六位数编号人抢夺《绿洲》彩蛋的托拉斯)对他现实中的人身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尝试通过利诱进行拉拢失败之后,IOI通过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方式锁定了韦德的现实住址并展开了威逼;威逼再次失败之后,这家垄断企业毫不犹豫地痛下杀手引爆了“叠楼”导致韦德无家可归,由此才逼迫他走上了孑然一身背井离乡的逃亡路;之所以他要不远万里远走高飞而不是就近潜伏,最重要的理由就在于必须寻找一条直连《绿洲》服务器的可靠线路,而不是通过可信度可疑(很可能被IOI收购)的ISP引来追踪定位暴露位置的新威胁——所以说,尽管在形式上身体力行地实践了一把“城市消融”,但韦德·沃兹行为本身的核心动机,依旧与“城市”这个概念离不开干系。
由此可见,即便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发展,在可见的未来准确预言“城市消融”依旧是不靠谱的——归根结底,影响城市结构发展与变革的推动力远不止“技术”一项, 单纯地笃信“技术一步到位即可让日月换新天”,最终的结果无非就像本文开头引用的《不能共存的节日》节选文字一样,看似顺理成章,实则稍加思索就不难发现属于典型的预设立场竖靶自答 ——倘若我们的文明真的脆弱到了如斯地步,那么从古柯叶到罂粟诸如此类的天然致幻剂早就不知道给我们带来多少次清零了,哪还用得上虚拟现实这种新一代的“电子海洛因”登场?
一言以蔽之,如果把“当下”视作评判标准,通过静态的眼光去预测未来,那么十之八九会像芝诺悖论里的阿基里斯一样,变成永远追不上乌龟的丑角—— 正所谓量变引发质变,“极限”这个概念的客观存在,才让“技术进步发展”成为了“引发社会变革”的充要条件(之一) ;同时,以“城市消融”为代表的社会变革显然不会是孤立静止的独立事件,当不断发展积累的技术达到了进化的节点,并且由此产生的连锁效应引起了其它关键推动力(例如资本)的关注和投入,同时也对诸如社会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观等“隐性发展因素”产生了足够的良性影响,以“城市消融”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引发社会变革”才会真正成为可行之路,以上。
来源:87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