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有人“同时在22家小贷平台借款”,互通征信数据已成为共识
假如你囊中羞涩,却急需向某个贷款平台还款时,你会怎么办?
“拆东墙补西墙”恐怕会是不少人的选择。在通常情况下,其他平台也并不知晓你借款的用途所在——直接放贷。如此做法的背后却也隐藏着“墙塌”的风险。
从目前来看,此类“一人多贷”现象已成为了互金行业痛点。据不完全统计,小额现金类贷款的共债比例已经超过60%,部分平台甚至已达到80%。
征信公司致诚信用总经理赵卉曾谈到,其系统曾监测到多个多头借贷项目, 其中有借款人在6家平台进行借款, 最多的竟有一借款人同时在22家平台进行借款。
学生的“多头借贷”也是引发校园贷争议的原因之一。
在不同借款渠道,借新还旧看似能解燃眉之急,但用户陷入债务漩涡的风险极大——对于借贷平台而言,坏账风险也因此陡增。
“一人多贷”的背后其实是征信市场的尴尬现状,各征信机构之间数据“孤岛化”倾向明显。
目前国内个人征信行业共有“两大阵营”,即央行征信系统和 互联网金融 信用信息体系。前者以 商业 银行报送的信贷信息为核心,后者主要基于个人交易和 社交 行为轨迹。
“孤岛”筑成的原因并不高深,对于任何一个借贷平台而言,信用数据都取之不易,各方都希望能够共享他人信息,独享自身掌握的信息以获得更多利益——这也就走到了“囚徒困境”之中。
但从目前来看,困境似乎也正在倒逼出一批先行者。近日,宜信旗下致诚信用发布一个名为致诚阿福的共享平台,除了共享宜信自身积累的贷款数据外,也与 互联网 金融 、消费金融、小额信贷等金融机构合作进行数据共享。
如此一来,这一共享平台就包含了日常生活数据、借贷信息、消费信息等各角度信息,借款者的身份也就得以更立体化的呈现。
这一平台也就成了一条平台间的数据通道, 各个平台都可以借此 查验参考 信用记录。这背后的意义不言自明——防止一人多贷、多头负债。
在接受钛 媒体 记者采访时,宜信创始人兼CEO唐宁表示,普惠金融的未来需要每一个从业机构的参与,行业的发展不是零和博弈,数据与金融 科技 的共享不仅可以提升机构的风控水平,也能够最大化地实现行业共赢。
其实, 数据共享的理念并非是宜信的创举。今年9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组织建设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就已正式开通。该平台首批接入了包括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宜人贷、拍拍贷等共17家机构。
这17家单位覆盖了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消费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 系统建成后,各单位可以从更多元的角度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交叉比对,提高信息校验的准确性。
除此之外,数家互联网金融机构也正在输出自身的大数据风控技术。同样在今年,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已经对消费金融、 P2P 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开放,为合作企业提供信用评分、反欺诈信息验证及行业关注名单等服务。与此类似,京东金融、百度金融也都在这一方向有所涉猎。
这些举动似乎都证明了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已成为互金行业的发展趋势。
两年多的草莽时期过后,互金行业的热点正在向上下游延伸——风控、征信、催收等环节成为行业眼下的关键词。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正是行业在面临种种问题后的“补课”过程。
【来源:钛媒体 作者: 蔡鹏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