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区块链技术,踏上可信“双碳”之路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今年7月,双碳领域热闹非凡。

7月10日至16日是第33个全国节能宣传周,12日拉开了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的“全国低碳日”活动序幕,16日正式迎来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两周年的纪念日。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开的最新数据,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约2.4亿吨,累计成交额约为110.3亿元。

尽管碳交易规模创出历史新高,但当前碳配额由国家统一免费发放,存在碳资产定价、交易不够市场化的质疑,从而对碳市场进一步扩容造成困扰。事实上,碳配额交易市场只是碳资产运营当中的一小部分,未来需将碳排放资产、碳汇项目乃至数字资产流通进一步结合起来,才可以打开碳排放和数字 经济 深度复合发展的广阔市场。

而自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战略以来,有越来越多的机构部门、企业和专家,踏上了一条可信“双碳”之路,探索如何将 区块链 数据可溯源、不可篡改的天赋异禀应用到解决碳排放数据可信度上来,并进一步使碳交易市场化运作释放出更大潜力。

区块链技术 迈出碳核查第一步

7月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意见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这预示着时隔六年之久,我国有望重启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审批。

征求意见稿“第三章”特别提到减排量核查的有关实施要求,例如,“项目业主应当加强对项目实施情况的日常监测,确保项目减排量数据可测量、可追溯、可核查。鼓励项目业主采用信息化、智能化措施加强数据管理。”

碳排放数据核查核算正是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双碳治理的最早探索形式。随着双碳战略落地实施三年,有越来越多行业被纳入碳核查范围,然而如何确保企业碳排数据的连续性和真实性却一直困扰着碳核查核算工作的开展,甚至一些第三方核查机构被曝出和控排企业存在违规交易、弄虚作假行为。

在二氧化碳排放监测计量核查方面,国家明确肯定了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重要性。2022年6月, 科技 部等九部门印发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明确提到,“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的数字监测、报告、核查流程,支撑监测数据质量不断提升。”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双碳数智化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关键过程上链存证,防止碳排数据被篡改,因此可以解决第三方核查核算的数据来源真实性和报告权威性的问题,满足政府考核要求,搭建可靠可信的碳监管环境。

在微众区块链联合金链盟、FISCO BCOS开源社区推出的“链筑可持续”2023ESG系列研讨会上,中国移动研究院技术总监、区块链首席专家董宁表示,基于区块链系统监管下形成的碳排放MRV“采集-核算-报告-核查”环节,是解决后续其他双碳治理业务的“牛鼻子”。

近年来,中国信通院的专家团队也在积极部署基于区块链的可信双碳数字平台架构。信通院区块链工程师、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开源组组长程阳预测:“区块链在双碳场景中的核心爆发力和巨大潜力将是智能合约。”

程阳表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信双碳基础设施,主要服务于三大类碳场景,一是核查核算确定碳数据真实来源,并通过智能合约对计量规则、碳排放因子方面进行规则处理;二是赋能交易和 金融 服务,可以基于区块链底层设计碳排放权和相关碳资产的金融属性产品;三是国家监管,利用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可溯源的属性加强对碳交易市场的监管,规范碳市场秩序。

搭载可信基础设施 踏上“碳资产运营”路

除了解决碳数据可信度问题,可信“双碳”之路更广长远的目标在于碳资产运营,衍生出绿色供应链项目,对产品碳足迹进行管理以及碳资产运营等上下游业务。

然而,当前双碳工作更多是被企业当成管理工具,从市场化角度来看,如何做好碳资产运营是全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除了发展渐趋成熟的碳配额交易市场之外,未来需将碳排放资产、碳汇项目乃至数字资产流通进一步结合起来,才可以打开碳排放和数字经济深度复合发展的广阔市场。

总体而言,区块链技术除了在碳排数据可信采集和碳排数据可信存储之外,还在碳排数据可信共享等方面赋能企业做好碳资产运营工作。程阳分析称,在企业内部碳排管理、机构之间碳排交易、碳排跨境贸易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区块链可以实现双碳治理降本增效。

“在企业决策方面,通过区块链实现碳排数据可信采集和链上可信存储,可以将碳数据呈现给企业的管理团队,在碳计量、碳核算等业务上形成双碳管理决策。在机构交易之间,区块链可以将碳排放市场的不同交易主体打通,例如碳排企业、金融机构、监管机构、核查机构等,形成高效交易,实现碳排放数据共享、发挥碳排放数据在碳核查、碳金融、碳减排等方面的价值。”

董宁分析称,在碳交易市场中,大家最关心的事情其实是碳资产里面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区块链除了具有存证功能,本身还是多方共识机制,既能达成数据一致,又能形成数据共享,可以让大家都了解到碳资产形成的来龙去脉、具体内容,从而更高效地带动买家和卖家撮合交易。同时,基于区块链形成大量链上数据,这些碳排放数据要素在逐渐形成新的资产类型——数据要素,数据要素资产的前景不容忽视,关于数据要素资产的金融定价和合规交易机制正在逐步完善过程中。

从碳汇 到减排 区块链交出优异成绩单

近几年,区块链技术在碳汇、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应用不断交出优异成绩单。

从内蒙古包头市推进国家林草碳汇试点示范,到云南省在盈江县发布首张林业碳票,再到四川省巴中市建成第一个市级生态产品价值自动核算体系......这些亮眼成绩见证了厦门哈希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区块链技术为碳汇所做的一次又一次突破。

在协助包头市碳中和体系建设过程中,哈希科技基于微众银行牵头研发的国产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底层FISCO BCOS,开发运行“包头林草市域碳中和体系建设中包头林草碳汇认定流转平台、低碳鹿城碳普惠平台”,从林地确权、到碳汇开发、认证、流转、对接金融服务等全业务流程上链,为全市林草碳汇各项工作提供全过程数字化服务。

哈希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林滨表示,林业碳汇认证需要多部门协作,只有碳数据权属清晰、无纠纷,实现源头数据可信,才能为后续的碳汇业务提供有效支撑。利用区块链建立林业碳汇一本帐,可以解决地方开发协作难和碳汇审查认证难的问题,通过前端数据可信保证碳汇流转交易中的价值传递。

通过搭建区块链可信基础设施,哈希科技成功助力包头市签发了首支15万吨减排量的“包头林草(数字)碳票”,且已有20家企业签订了碳票认购协议,还探索了碳汇金融保险业务,包头市与银行保险机构合作发放两笔共计2100万元的碳汇权质押贷款,成功办理全国首单“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业务。

在节能减排方面,建筑楼宇场景市场空间广阔成为商机共识。当前,既有建筑运行阶段排放总量占全国建筑碳排放比重达到21.9%,因此如何聚焦建筑能源消费端以此提升既有建筑节能率成为很多业主的需求。

在为业主提供节能方案过程中,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意识到,由于建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数据的收集、储存、加工、处理及应用尝试均在软件平台层完成,再下发至现场控制器执行自控节能动作,很多业主都非常关注平台层数据的准确性问题,也担心数据存在被篡改风险。鉴于此,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采用区块链底层FISCO BCOS,将数据来源的底层传感器设备身份进行上链存证,通过底层硬件采集相应的传感器数据进入软件平台,解决数据可信问题。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人工环控中心负责人、观筑数科副总经理王曦表示:“企业需要向碳核单位做节能减排的申报和认定,区块链可以支持可信碳数据的认定,识别是否存在碳数据造假。我们为业主提供的建筑节能方案将相关碳排放数据上链,解决了业主、平台与碳核单位之间的信任机制问题。”

同时,鉴于针对建筑类的CCER方法学较少的现状,区块链技术还能让第三方机构以更快速、更低成本的方式做核查,极大缩短CCER项目开发周期,从而让建筑企业在双碳路上轻装上阵。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