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新贵的崛起和旧模式的没落
最大的赢家是 金融 寡头。
恒大二级市场买入万科接近4.9%的股份,赚足了眼球。许家印的登场,标志着万宝之争的意义更加被确定,事件成了里程碑—— 标志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早已告别了草莽时代的行业比拼,战争在另一个层次即金融战略的层面展开了。
当时我在微博上写了这样一段话:
宝能、恒大都是在市场上借钱借到饱的企业,万科则属于银行借钱给它它还要考虑考虑的企业。现在的情况是负债率低经营稳健的企业反而成了负债率高风格突进的企业围猎之物,充分说明, 在当前 经济 金融环境下,善于利用债务和会使用金融工具的企业,才能占据有利地位。 另外还证明了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即负债,尤其是高负债,是一种经济特权。 为什么负债高是经济特权呢?在货币发行增速较快的情况下,负债越多,实际从货币总量中攫取的经济利益越多。
高负债是一种特权,当然没有表达到位。应该说, 低息高负债是一种特权。 能借到便宜的钱,要么是会玩金融工具(会圈钱),要么是能搞定监管(如万能险)。前者对应恒大,后者对应宝能。这些都是竞争力。恒大融资深入三四线金融机构(如农商行),请问贵圈有几个能做到如此覆盖面?前海人寿保险卖到邮储网店,请问有几人能搞定该渠道?普通居民和企业,有几个能借到便宜的钱?可能连门都找不到。
而如何处理低息高负债,如何用这些负债进行战略 投资 ,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并购,则正是这些枭雄成功之所在。
我在早先的一篇文章《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进入“恐龙时代”》就已经说过, 资本市场进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阶段后,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必然是金融寡头。 大家可以看恒大、宝能,你还认为他们是地产企业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大错特错了,他们早已转型金融控股集团。 恒大、宝能,都已获得人寿牌照。光这一个牌照,就足以让他们拥有筹集资金的良好渠道。
中国经济自2008年以后,随着GDP增速的降低,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企业家在金融战略上的思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固执己见,转型稍慢的,早已被时代的洪流所吞灭。近几日看到某当年钢笔大王现如今陷入窘迫境地的新闻,已丝毫不觉得奇怪。然而,善于利用当下的优势地位,将企业的生命力转移到金融资源上,并通过金融资源的优化再配置(再投资),延续了企业的生命,为转型发展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的,才笑到最后。
日光地下无新事,我们看历史,也能发现不少前人的经验。
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华商首富、世界船王包玉刚,做出了一个让家族震惊的决策:放弃航运,登陆地产,投资方向作重大转移。从1978年到1986年的8年时间,包玉刚不停出售旗下船只,从世界排名第一的船王,减到其船只保有量只有高峰时期的40%。
在此期间,包玉刚大局买入九龙仓,将后者股价从20港元一直拉到60港元。后来为了与香港置地争夺九龙仓控制权,更不惜提出105港元的要约收购。然而,在九龙仓争夺战结束后,竞购拉高的股价无法维持,股价下跌给包玉刚带来的账面损失高达数十亿港元。
然而,从长远角度来考虑,包玉刚此役虽然近十年后才有财务盈利, 但是从战略上实现了两点:1)家族整体财富从航运业转移到了房地产;2)控制了一个优质的香港房地产公司九龙仓。 这种眼光无人能及。20世纪80年代之后,石油危机的影响让航运业一落千丈,许多船公司破产,包玉刚毫发无损。同时,香港房地产开始了其黄金十年,包玉刚在房地产中赚得盆满钵满。
在收购中,包玉刚借助汇丰银行的力量,不计较一时之得失,才取得了若干年看的伟大胜利。在当时的散户来看,包玉刚太傻,买得太贵,后面全跌下去了。散户的眼光仅止于此。
对于宝能、恒大而言,竞购万科,道理同样如此。房地产行业中的优质企业,为数不多。如果能借助金融的力量,控制最优秀的企业,即便是房地产行业发生危机,持有万科总能渡过。与其自己在地产业中拼搏,不如抓住机会,用自己的信用换成钱,去收购市场上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企业,这成了如今这些金融新贵们的逃生避险的不二法宝。
宝能、恒大这些企业,不是仅有的金融新贵。我们可以看到,最近有很多案例也能说明。乐视网上市以来的一系列资本运作,让我们早已不能把贾跃亭看作一个实业家,而是一个资本的玩家。他短短几年,就让乐视网市值超过了万科,还不能说明资本/金融的力量之强大吗?
固守本行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旧模式已经破产。 企业家们,不论是工业巨头,还是上市公司股东,都在发现,他们必须控制资本。 有了资本,就有了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如果有什么东西用钱解决不了,那么他们就会用更多的钱。
买到你服为止。
(来源:凤凰财经 向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