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新技术与古建筑”的神奇碰撞——大疆演绎文化遗产保护新形式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如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的搭建,正成为社会面临的崭新课题。

近日,由大疆行业应用、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字节跳动公益、中国国家地理频道共同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自然资源部 经济 管理科学研究所、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测绘学会无人机创新工委会、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中共平遥县委宣传部、中科图新、中国经济网 VR 频道联合举办的“2021年文化遗产数字化无人机贴近摄影测量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正式落下帷幕。该比赛很好地展示了当古建筑邂逅新技术,二者有机结合的行业范例。同时,让社会看到数字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从参赛作品来看,覆盖28省市、多达170余项作品被提交,参赛者涉及的行业更是形形色色,多达20余种。从最终评审结果来看,梵净山、武义三根半塔、蟠龙山长城等9项作品最终获奖。

其中一等奖作品梵净山的获奖在于“多样化的贴近摄影方案”,而二、三等奖的作品则以细致的摄影技术和后期模型处理、完整还原建筑细节等优势胜出。在本次赛事多个作品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大疆应用无人机在古迹测绘全流程解决方案中的身影,见证了贴近摄影测量技术作为此次核心技术的应用,感受到了“新技术与古建筑”的神奇碰撞。

一览文保行业的“新技术”

对于公众而言,贴近摄影测量技术这一提出至今不到三年的专业名词是颇为陌生的,但对业内人士,贴近摄影测量技术的创造却让其看到了数字文化遗产的空间、潜力与魅力。

贴近摄影测量(nap-of-the-object photogrammetry)是张祖勋院士团队针对精细化测量需求提出的全新摄影测量技术,是继垂直摄影、倾斜摄影以来的第三种摄影方式,也是精细化对地观测需求与旋翼无人机发展结合的必然产物。

它以物体的“面”为摄影对象,通过贴近摄影获取超高分辨率影像,进行精细化地理信息提取,成功地应用于滑坡、高位危岩的地质调查与监测预警,以及文物遗产保护、城市精细重建、古建筑重建、水利工程监测等方面。

而这一技术得以落地,本质上也与无人机平台和三维重建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有直接关系。张院士一直都强调研究与实际需要的结合,他认为“没有新的技术,就没有新的领域,唯有拓宽领域才能增加产业。”大疆测绘无人机正是将技术做到了智能化、简单化、易用化,才让行业看到了突破的可能性,让行业走向了迭代、创新与落地应用。

大疆测绘行业负责人魏坤岭在对外界阐释大疆技术发展理念时分享到,大疆做测绘产品或者是无人机测绘相关产品时一直秉承平民化理念,不让用户花很大学习成本或很难的操作方式去完成飞机飞行、数据处理等多阶段。

大疆倡导,唯有将技术平民化了,方能看到各行各业的人去用、去拓展。 此外,大疆为了承袭平民化这一理念,在保证产品精度和效率的前提下我们尽可能规模化地降低成本,去推动行业进步,让技术使用不局限在B端,也能更好下沉到C端。

可以看到,大疆成功地打破了惯常的行业偏见,做到了用低成本也能实现高精度测绘。目前,大疆无人机测绘覆盖领域包括传统的专业测绘领域与非传统的泛测绘领域。建筑、修路、修桥、高铁等传统测绘领域是此类产品的高密度应用区,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调查也是主要应用领域,文化遗产数字化、电力巡检、消防应急等泛测绘领域也是大疆持续发力的领域,让数字化技术更好地创新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与价值发现。

大疆测绘领域负责人魏坤岭也提出,作为专门做无人机航测的公司,大疆有责任去把技术和产品推广给当地每一个文化遗产相关的保护单位,让他们能“有所用”,用相应的数据成果去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事实上,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遗产多样且散落在城乡各地,沉淀为独特的记忆和标识。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为下一步做好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文化遗产数字化在国内正是一片发展蓝海。

荣获二等奖的武义三根半塔项目代表就提到,像法国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名迹,很早之前就有数字化的数据用于参照,拥有超过70T的数据,是该名迹再创造的核心基石。但国内目前在这一块的发展仍处早期,相关文物部门对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认识有限,亟待业内专业人士就此类技术大力推广。

本次获奖作品蟠龙山长城的项目代表清华大学博士生张智也表示,无人机测绘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有着良好的适配性,这一技术很好地提高了记录的准确度,优化了测绘工作的效率,提升了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形成了基础测绘、保护设计、保护管理、传承利用的多维联动。

而本次一等奖梵净山的项目代表则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概念——“古建筑信息的可阅读性”。在其看来,古建筑也需要全方位的表达,采集要素中的纹理、结构等,都是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遗产以数字化的形式能更好传播、展示和留存,后续成熟后还可以在地质灾害预警、旅游信息化服务等多场景落地。

毋庸置疑,本次比赛对于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这一概念的推广其实就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打通了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的供需两端。一方面,很多民众需要了解、交流、传播的入口和渠道;另一方面,比赛正是用数字化的方法和技术,为民众讲述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可能性。供需通道畅通后,民众参与度和对相关领域关注度也能大大提升,真正实现了“用技术去传播文化”。

正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委员董卫所言,真正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一定是社会性、全民性的活动。在数字时代,只有最大限度地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才能真正让大众参与到保护与传承当中,才能延续历史文脉。

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仍需多方通力合作

不过,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仍任重道远。

一方面,技术的提升是未来的方向。以此次比赛中使用到的精灵4 RTK多旋翼高精度航测无人机、经纬M300 RTK飞行平台为例,它们都各有特点,且应用场景多元。如M300RTK可以进行一些矮低的飞行以及倾斜摄影,精灵4RTK则可以进行场景补充。但在智能化和数字化方向上仍有很多地方可以探索。

另一方面,数据处理流程有望进一步标准化。目前,不断精进的观测设备、代际进步的计算平台等都在探索应用,但如何处理、分析获得的数据,如何进一步标准化,仍需行业共同群策群力。

此外,无论是校企科研力量,还是像大疆类似的 科技 巨头,抑或是文化遗产保护公司、测绘公司,事实上都需要通力合作发现行业动态,前瞻发展机遇。如今举行的这样一场比赛正是全行业共同努力的一个缩影。

我们充分肯定现阶段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果,也期待未来行业更多良性变化。

正如DJI大疆创新企业战略高级总监张晓楠所言,了解并保护过去的文化遗产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未来大疆将通过不断迭代的无人机航测技术,将真实世界的宝贵遗产转化为数字资产,让更多行业联动,让更多民众了解,让科技进步更好见证文明延续。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