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给 iPhone 13 换屏幕将不再禁用 FaceID,苹果要放手第三方维修?
来源 / 爱范儿
自己给 iPhone 13 换屏幕将不再禁用 FaceID, 苹果 要放手第三方维修?
这将会摧毁(destory)一些本地的 手机 维修店。
这是 iFixit CEO Kyle Wiens 在确认 iPhone 13 屏幕被「上锁」后,在推特上发出的感慨(或者是感叹)。
iPhone 13 系列屏幕上的「锁」其实就是在屏幕盖板上设置了一个小芯片,通过软件来使屏幕、FaceID 模块进行配对。
图片来自:Phone Repair Guru
倘若走非官方授权维修,更换屏幕后,FaceID 功能将会被禁用。iFixit 维修团队已经在实验室中,用多台 iPhone 13 验证了初始一位 YouTuber Phone Repair Guru 的发现。
并在 iPhone 13 Pro 拆解报告之后,郑重地发布了视频与图文来阐述 iPhone 13 上的小变化会给小维修店带来「巨大」的影响。
换屏后 FaceID 失效。图片来自:iFixit
就好似,苹果的这一改动就像给了一个支点,轻松的把小维修店「掀翻」。
上锁后,修 iPhone 13 屏幕,办法有三
既然封堵了「漏洞」,当然会有许多办法。
一是,加入苹果的 IRP Program(独立维修服务商),通过使用官方的服务工具包把新屏幕的序列号与芯片重新配对,从而完成维修。
二是,芯片级维修。「无非把这个小芯片重新焊到屏幕上,难不倒华强北」在 macrumors 的一则评论,看来华强北的手艺名声在外。
三是,放弃 FaceID 功能,直接换。
引起热议的「小芯片」. 图片来自:iFixit
对于一,IRP 已经在美国本土上线了一年多,但推进速度并不快,或者说效果不够显著。虽然不收加盟费,但需要考试、审核,有着一系列的「严苛」的合同与要求。
最关键的是零件需要从苹果购买,这对于小型独立维修店主来说,可是实打实的少了一部分收入。
Louis Rossmann. 图片来自:YouTube
对于二,独立维修商 Louis Rossmann 在其 YouTube 频道里举了个例子,来证明苹果此举所带来的负面。
倘若用户预期的维修费是 80 美元,按照以往,零件费 40 美元,人工费 40 美元。当加入芯片级维修后,维修时长、人工技术水涨船高,可能要分担 60 美元,整体就需要 100 美元,远超用户预期,最终的结果是流失客户。
而维持 80 美元的预期价,就有两个解法,一是放弃 FaceID,走传统方式,那最终还是会损失客户;二是压缩零件成本,用次品屏幕完成芯片级维修,最终维持现状,只是这样会丧失独立维修商的口碑,最终还是会丢失客户。
按照 Rossmann 的观点,似乎都没有一个好的方案来维持独立维修商的现状,最终的结果都是把客户推向苹果的官方维修或者授权维修。
当然,他也开了个小玩笑,苹果的这个做法相当高级(genius),可惜的是这个改变正在摧毁(destory)他的事业。
其实不止是 Rossmann,许多独立维修人员都认为苹果此举可能会改变整个 iPhone 的维修市场格局。
美国 Fruit Fixed 连锁维修店创始人 Justin Drake Carroll 表示屏幕更换约占维修总收入的 35%,而此前曾一度高达 60%。他们一直在压低屏幕维修所占收入的比例,以让企业良性发展。
「未来,第三方维修屏幕可能最需要的就是显微镜。」
妥协方案:给一个软件更新,解绑
苹果 iPhone 13 屏幕维修事件在美国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都认为此举是在「争夺」维修权。今年 7 月,美国总统拜登指示 FTC 草拟维修权新规范,「允许一般人自行或者在独立维修店内维修,而非找原厂。」这也算是近年维修权运动所取得的一个小进展。
面对多方的质疑、指责或者建议等等,苹果在 11 月 9 日向 The Verge 反馈,「我们将会在后续的软件更新中,移除屏幕与 FaceID 绑定状态,以方便维修。」
只是,The Verge 还指出苹果并未说明这个软件更新何时到来。
无论如何,这则声明也表示苹果已经向独立维修商做出了妥协,未来维修屏幕时,「显微镜」可能也不再必需。
而在国内,iPhone 13 屏幕维修上的改变并未激起多大的「水花」,主要是由于 iPhone 13 系列刚刚发布,并未有大规模维修。而另外则是今年购机送 Apple Care+ 的策略,让许多人没了后顾之忧。
MacBook Pro 内存升级。图片来自:YouTube
包括 MacBook Pro、iPad Pro 等等设备,苹果硬件设备一体性越来越高,几乎把所有的元器件都焊接起来,芯片级维修已不再罕见,市场上也出现了类似给 iPhone 更换内存,给 MacBook Pro 增加内存等等服务,即使再加上 iPhone 13 系列的屏幕,也依然能被不少国内维修商吸收。
反而,对于个人来说,只要苹果不为 iPhone 13 系列推送相应的固件升级,曾经在网上购买元器件,自行更换维修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
争来争去的维修权,大企业看重的是信息
给硬件编号,并写入系统,进行锁定,限制一些第三方元器件的举措,苹果其实已经实行了很多年,早年的 TouchID、电池、屏幕、摄像头等等都有之。
只是此前多是限制功能,比如 TouchID 更换后无法工作,电池更换后弹窗提示,非原装屏幕不支持原彩显示,摄像头功能不全等等。此次将两者绑定,限制维修(或增加维修难度)尚属首次。
在 iPhone 13 系列上,扬声器也从屏幕转移到机身中,另外,屏幕集成了触摸层与显示层,从而减少了排线数量。理论上来说,「集成化」的改变其实让屏幕更易维修。
iPhone 13 系列 FaceID 内组件排列更为紧密。图片来自:微机分
但基于设备安全,以及避免黑产配件产业链,系统之中设置的「软件锁」反而让屏幕维修更难了。
对于安全这则理由,一些独立维修商不认为能站得住脚,毕竟多花个 15 分钟时间就能把原来的屏幕 IC 芯片移植到别的屏幕上,同时再启用 FaceID。倘若真的是避免恶意破解,要么把配件的序列号写入 A 系列芯片物理级模块中。
不仅是美国的独立维修商,欧洲的一些同行也在向有硬件业务的 科技 企业争夺所谓的「维修权」。
同样,不仅是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也在游说,阻止「维修权」法案的生效。除了设备安全因素,企业们也担忧非专业的消费者在维修过程中受到伤害。
欧洲的「维修权」实则是为了环保。图片来自:ethicalconsumer
事实上这些科技巨头更担心的还是自己的发展。微软总裁兼首席法务官 Brad Smith 就表示,「维修权」的立法对于微软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危害。
危害并非来自于独立维修商的存在会「吃掉」大企业们售后利润。相反,大企业有着相当体量的售后体系,配件的采购、存储,售后服务人员的培训,损坏零件的回收与无害化处理等等都使得售后运营成本颇高。
也客观的导致了苹果、微软等大企业官方维修价格的居高不下。但高昂的维修费并未转换成利润。苹果在答复美国国会议员反垄断问询时就表示,「自 2009 年以来,每年维修服务的成本支出都超过了维修业务所产生的收入」,表示售后真的不赚钱。
无论美国还是欧盟,维修权法案一旦通过,为了支持普通消费者的自行维修,或许可能要求企业们向外公布产品电路、运行原理、硬件组装图,对于它们来说,这些信息的泄露,才是对企业「发展的危害」。
黑客组织 REvil 曾盗取苹果图纸而勒索苹果 .
根据这些原理图,仿制、翻新的门槛将会降低,更多「如假包换」的产品涌入市场,无疑会失去对市场的掌控力。苹果的 IRP 之所以有着严格的掌控,也有基于市场稳定的考量。
「有能力还是上官方吧。」
这是在 iPhone、MacBook Pro 遇到问题之后,多数人的选择。的确,官方的售后维修很少踩雷。但超出保修时间之后,我们又陷入两难境地,要么官方维修费超过设备价值,要么铤而走险选择三方。
无论「维修权」是否通过,想要维持稳定的售后体系,科技大企业所考量的应该是如何吸引消费者走官方渠道,而非是把硬件软件捆绑在一起,从而抛出一个大大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