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撰文,直指险资运用风险,潜台词是什么(解说版)
全市场都在关注保险资金,有人把保险资金当作救世主,有人将保险资金当成野蛮人。保险资金为何如此汹涌,又将裹挟哪些风险?
昨日,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新一期财新周刊上发表的一篇长文,系统阐述保险资金运用的问题,犹如一声惊雷,敲振着各界人士的耳膜;又像一道闪电,让保险业内各种违法违规和暗箱操作无处遁形。
全文4625字无一字多余,不回避,不遮掩,直面问题,一针见血。尤其对于保险行业各种问题的分析与阐述,畅快淋漓。
不要把险资变成“险”资,快进来看吧!
闲话不多叙,来看(小编解说版)全文吧:
清醒认识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
当前,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风险挑战日益复杂,风险应对的难度日益加大,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小编注:此文是作者在2016年7月25日成都保险资金运用座谈会上的讲话,经本人同意后发表的文章。保险经营需要“常怀千岁忧”,保险资金运用的首则也是安全、再安全。是故,每次在保险资金运用会议中,强调风险是永恒的主题,本次也是开场直入重点。保险资金运用风险到底如何了?且看监管高层对此问题的认识。
资产配置难度加大
未来较长时间,国内经济增速呈现“L”型特征,市场利率还将持续在低位徘徊,“资产荒”问题突出。上述严峻形势,决定了保险资产配置难度不断加大,投资收益难以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今年上半年资金运用4.94%的年化收益率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小编注:上半年,保险业受投资收益下降及准备金折现率变动的影响,净利润普遍出现大幅下滑,正在披露期间的上市保险公司半年报都出现这一现象。
从行业形势看,资产端和负债端矛盾突出。当前这一矛盾主要表现是:从静态看,是高成本负债所带来的利差损风险隐患;从动态看,是高成本负债倒逼形成高风险激进投资,极有可能引致更大的风险。
首先是利差损风险。在资产收益率下行的同时,行业保费规模却增长迅速。以寿险公司为例,2015年寿险公司保费增长25%,今年一季度保费增长52%,上半年增长45%,这种快速增长非常令人担忧。伴随着规模增长的是负债成本的高企,有的万能险结算利率达到6%,再加上手续费佣金等费用,资金成本在8%,甚至更高达到10%,这么高的资金成本,已远远超过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水平。
小编注:保险资金高成本资金到底有多高?8%-10%。有那些资产可以满足这个成本?从长期来看,股市投资回报率是10%左右。所以,从这个角度便可以理解为什么保险资金在股票市场上频频举牌,加大了在股市上的长期投资。
从国际经验看,在利率下行和低利率环境下,负债成本调整速度相对于资产收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银行业滞后周期为一到两年,保险业可能为两到五年,行业潜在利差损风险较大,我国保险业表现的则更突出一些。
此外,保险机构风险偏好提升。这些高成本资金为获取高收益,倒逼保险机构不得不提升风险偏好,投向高风险资产,比如增加低信用等级债券,增加股票投资,增加不动产、基础设施、信托等另类投资,少数机构还热衷于海外并购、频频举牌上市公司等,投资较为激进,甚至铤而走险。
小编注:如果说举牌二级市场、加大海外并购等行为是不得已的选择,那么保险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有没有跟上?是否在成本压力之下,开始铤而走险了?风险值得高度重视。
研究发现,上世纪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寿险公司发生危机的过程,基本上都是沿着“规模扩张、成本提升、投资激进、泡沫破裂、流动性或偿付能力危机、破产倒闭”这一规律发展变化。
因此,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周期,保险业负债端成本较高和资产端收益下行之间的矛盾很突出,一味地希望通过投资来解决问题将会出大问题。
个别公司经营行为激进
个别公司治理存在重大缺陷,股权结构复杂且不透明,“一股独大”成为导致激进的产品、激进的销售、激进的投资和虚假偿付能力,最后出现投资失败、偿付能力不足、流动性风险等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小编注:虽然没有点名是哪些公司,但是“一股独大”、激进销售激进投资、甚至钻监管漏洞的虚假偿付能力,有以上这些行为的保险公司,开始颤抖吧。
公司治理问题成为激进经营行为的先天“基因”。近年来,少数保险公司股权结构复杂,往往通过股权代持等形式,形成“一股独大”,缺少有效制衡,大股东完全掌控公司运作。
在这种情形下,尤其是一些民营保险公司,少数控股股东一开始就把设立公司定位为“融资平台”,随之而来是激进的产品和激进的销售,这必将倒逼出激进的资产配置和投资风格,比如高度依赖银保合作,大力发展期限短、高回报的理财型产品,高成本甚至不计成本,就是要把规模做大,把大量资金聚集起来,然后用于激进投资,博取高收益。
小编注:再次警示民营公司将保险公司定位为“融资平台”的做法。
此外,公司治理问题还带来虚增资本等风险隐患。保险业是重资本行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和高风险资产投资的资本消耗极大,在股权过于集中情形下,个别保险公司可能利用保费收入形成的资金,通过复杂的金融产品和资产管理计划等,自我注资、循环使用,虚增资本。
小编注:虚增资本的行为,保险江湖上时有传说。一些公司的做法已经被监管部门尽收眼底。下一个被查案例将会是谁?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这样一来,用偿付能力来约束经营和投资的作用将大大削弱,偿付能力监管将成为一道虚设的防线,极易形成“激进产品、激进投资、虚增资本”这一种高杠杆高风险的恶性循环。即使发生较小的风险事件,都可能会导致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出现问题,甚至带来崩塌式的后果。
再投资和流动性存在风险
行业“长钱短配”和“短钱长配”现象同时存在,“长钱短配”带来再投资风险,“短钱长配”带来流动性风险。
一方面,“长钱短配”仍是行业整体现状。2013年至2015年,行业15年以上的资产负债缺口分别为2.45万亿元、2.97万亿元和5.4万亿元。从长期来看,资产久期低于负债久期是常态,特别是在长期低利率的环境下,估计新增保单资金投资以及存量保单资金再投资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面临资产收益率下降带来的较大配置压力。
另一方面,部分中小寿险公司集中发展短期限、高回报的中短期保险产品和理财型产品,业务结构单一、保费过度集中的现象较为突出。个别财产险公司非寿险预定收益型产品投资资金余额已占公司总资产的一半以上。
在当前利率持续下行、资产配置难度增加的环境下,这些短期限资金主要投向收益高、流动性低、期限较长的不动产、基础设施、信托等另类资产,“短钱长配”现象凸显。由于这部分保险产品保障程度低、业务波动性大,如发生声誉风险等突发事件,可能由于保费现金流入下降和集中退保等带来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当前,“短钱长配”的风险更为突出!
债券市场违约频发,保险资金投资组合风险敞口加大。
一是债券违约进入多发期。2014年以前信用债长期处于“刚性兑付”状态,没有违约事件。受经济周期影响,2015年发生22起实质性违约事件,涉及金额120亿元。2016年违约开始加快,仅前五个月共有30只债券违约,涉及本金超过200亿元。
二是违约债券呈蔓延趋势。债券违约集中在产能过剩及周期性强的行业,违约债券发行主体开始由民企向国企、央企扩散,违约券种涵盖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
三是保险资金债券投资市场渗透率较高,信用风险上升。个别投资发生违约可能波及部分信用风险敞口较大且管控不严的公司,如“10中钢债”违约事件中,六家保险机构共投资6.1亿元。四是在利率下行和低利率环境下,信用敞口加大。保险机构为获取更高收益,不得不提升风险容忍度,加大对高风险债券、债权和信托等资产配置力度,导致投资组合的信用风险敞口提升。
风险交叉传染和叠加
随着保险资金参与金融市场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不断提升,保险资金运用风险已经与经济金融风险深刻交织交融在一起,风险日益复杂、传染和叠加。
一是金融产品由简变繁,可能通过银行、券商、保险等资管产品层层包装,跨领域、跨产品传递风险加大。
二是交易环节由少变多,风险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大量非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大多都在场外交易,缺乏透明度,风险管控难度更大。
三是投资链条延长,风险隐蔽性增加。一些跨领域的投资行为,从局部看是合规的、风险可控的,但从整体看,可能存在一定风险,比如杠杆在累积,这样导致风险跨监管、跨行业叠加,应对难度加大。
此外,舆情舆论风险不容忽视。境外投资受各国政治、法律、文化因素影响,投资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多。目前我国境外投资人员、制度以及投资能力等基础建设薄弱,格外需要稳健审慎、量力而行。
小编注:注意,前方高能,亮瞎!保险资金运用中的利益输送问题、内幕交易问题,敏感而严重,是必须清除的行业毒瘤,是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中必须要清理的障碍。
目前,个别保险机构的有关人员已被发现涉嫌内幕交易和老鼠仓案件,涉案金额还不小,保险机构要高度警惕此类案件风险在保险行业的蔓延。在另类投资领域,还要关注利用非正常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等问题。
另外,有些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公司,应严禁在投资管理能力未达到监管标准的情况下违规开展高风险投资。
从保险行业看,在经济增速下行背景下,负债成本高企和资产收益下行矛盾日益突出,倒逼资产端风险偏好显著提升,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国际经验表明,寿险行业经历快速扩张后,通常会经历危机事件。因此,保险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务必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避免重蹈美日覆辙,要有更强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把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之中。
险资运用须稳健审慎
新形势下推进保险资金运用健康持续发展,既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更要把防风险放在突出位置。在未来一个时期,应当坚持以下方向和原则。
保险业要始终坚持“保险姓保”发展理念,保险资金运用要始终坚持服务保险主业的根本方向。
对于保险业发展以及保险资金运用健康发展,应坚守三点原则:
首先,保险应该以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类业务为主,短期理财类业务为辅;
其次,保险资金运用应以固定收益类或类固定收益类业务为主,股权、股票、基金等非固定收益业务为辅;
最后,股权投资应以财务投资为主,以战略投资为辅。这才是保险行业和保险资金运用安身立命和健康稳健发展的根基。
2012年以来,我一直强调保险资金运用要服务主业,今天又再一次强调这个观点,就是因为近期的一些投资行为已经偏离了这个原则,保险资金成为大股东的“一致行动人”,保险资金盲目投资到一些毫不相干的行业,为了达到控制目的,不计成本,出现了许多“匪夷所思”的投资行为。完全偏离了审慎稳健的投资理念,成为真正的“险”资。
小编注:针对保险股东将保险牌照当做工具,达到母公司目的的收购行为,这里就不点名了,但是,最新征求意见的约束险资一致行动人的监管规定中,已经对此类行为明确say no。
在2015年12月29日召开的保险行业风险防范工作会议上,我就提出,抓住资产负债管理这个牛鼻子,就抓住了“防风险”的关键,对于新形势下防范资金运用风险非常重要。在低利率环境和资产荒背景下,负债端和资产端矛盾是个大问题,怎么解决?关键要从负债方入手,负债定价要审慎和保守,切实降低负债端成本,为保险资金运用风险减压。一味地希望通过投资解决问题,将出大风险。
真正把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落到实处,对于管控风险心里就有底了。
目前,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经营仍以负债为主导,保险产品定价策略往往是以市场需求及同业水平为基础,一定程度上与投资市场客观情况脱节,“两张皮”的问题较为突出。
因此,行业都要认识到,高成本短期理财型保险产品不能是无节制的。承保业务的发展,不能光考虑市场竞争的需求,必须在综合全面考虑当前和未来市场投资环境的基础上,切实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制定审慎稳健的产品定价策略,降低对投资收益的高预期。
从行业创新看,保险机构还是要增强创新意识,本质上,保险行业相对传统、保守、理性,与其他金融行业相比,创新意识需要不断增强。近年来,受益于市场化改革,保险行业创新意识相比以前有了明显提升,但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与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的需要相比,仍需进一步加强。
从监管创新看,就是要创新监管理念,丰富监管工具,把“放开前端”和“管住后端”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协调处理好“一般监管”和“重点监管”的关系。既能为行业发展创造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又能管控好个别激进公司的风险。灵活运用“技术监管”和“监管干预”,对经营稳健、风险水平较低的公司,更多采取风险监测、压力测试、偿付能力监管等“技术监管”方式,既关注风险,又不过多干预公司经营。对于经营激进、风险很高、治理不健全的公司或高风险业务,直接采取叫停业务、叫停投资等“监管干预”方式,及时防止风险的扩大和蔓延。
投资研究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是防风险的基础屏障,也是抓住改革红利和市场机遇的先决条件。
近几年,我们持续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和强化能力评估,显著提升了行业的投资能力。投资团队、风控团队以及决策机制等,相比过去都有很大提高,有些较好的公司已经得到市场认可。但是,我们也看到,行业整体的投研能力、风险管理技术水平还是初级阶段,有些机构可以说还比较落后。
在未来一段时间,保险机构要切实在投研能力和风控水平上加大投入,特别是对新形势、新风险、新趋势,努力做到先知先觉、心中有数、应变有度、措施得力。需要强调的是,能力评估备案不是一劳永逸的,有准入就要有退出,要持续加强能力评估,对于出现重大风险事件、不符合有关资质条件以及违规投资的,应当撤销其能力评估备案。
要持续加强制度、规则建设,真正做到用制度、用规则来管人、管事、管投资、管风险,从体制机制上做好风险防范工作,这才是防范风险的根本所在。
我认为,用完善科学的制度和规则,把风险的篱笆扎紧,对于防范公司治理风险也有着重要意义。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而言,公司治理和激进投资风险,要从源头抓起、从母公司抓起,这并不是说母公司治理问题没有解决,资产管理公司就无能为力。严格的制度、规则和责任追究机制就是突破口,从责任人追责机制倒逼资产管理公司依法依规开展投资业务,防范公司治理风险的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