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归重陷迷途 壳资源抢手
市场原本预期,介于主板和创业板之间的 战略新兴板 年内设立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但随着十三五《纲要草案》将删除“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的消息被多家媒体报道,忙于私有化的 中概股 被泼了一盆冷水。尽管有意见认为,战略新兴板被删除是由于其准备已基本完成,无需写入“十三五”计划纲要,但市场主流普遍认为,战略新兴板可能会被暂时搁置。
中概股回归之路又变得迷茫,但几家欢喜几家愁。近日多家券商研报分析称,曾扯紧市场两根神经的注册制和战略新兴板相继被搁置,会让部分计划登陆战略新兴板的企业不得不考虑转奔新三板、创业板或在主板借壳上市,A股市场的 壳资源 价值再次凸显。
中概股回归难度增大
数据显示,整个2015年,收到私有化邀约的中概股达到33家,这一数字达到近几年来的峰值,总额超过300亿美元。毋庸置疑,战略新兴板是期望回归的中概股,以及部分高科技公司首选的目标市场。
如今,对于一些中概股而言,私有化之路陡增变数。有投行人士表示,战略性新兴板被搁置对于欲私有化回归的中概股是重大打击,尤其是近几年没有连续盈利记录的公司。这当中包括近三年(截至2015年中报)没有盈利记录的世纪互联、优酷土豆、艺龙等,而私有化价格溢价率较高的陌陌、人人网、空中网,或面临下调私有化定价的风险。
不仅仅是私有化回归的中概股,一些不满足盈利条件但有很高成长性的未上市科技公司也会备受打击。按照《证券法》,在主板挂牌上市的公司需要满足:最近3年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3年经营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
这意味着,对于意图上市的公司而言,在A股上市的路径又少了一条。此前,新任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已经公开表示,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推出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准备。
券商转而推荐“壳资源”
注册制、战略新兴板都暂停后,除了排队IPO,借壳上市就成为了优质公司进入或回归A股市场的重要通路。海通策略分析师荀玉根认为,战略新兴板搁置后,之前热议的中概股回归可以选择借壳上市等方法实现A股上市,因此壳资源将大受追捧。兴业证券、民生证券等多家券商在研报中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近日,一些券商适时推出关于壳资源的分析,梳理壳资源的特征,筛选出成为壳资源的潜力公司。如东北证券对上交所壳资源的梳理,上交所所有未停牌的ST股;市值小的上市公司(借壳成本往往更低);实际控制人为个人的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被借壳或者资产注入程序更为复杂,时间成本更大);业绩差的公司(保壳的压力更大,卖壳或者资产注入的可能性相应增大)。
而国金证券策略报告则显示,对于目前两市优质壳资源的筛选条件大致包括四项,第一是小市值,便于重组方接手,市值小于40亿元;第二,盈利能力较差,公司主营业务低迷或者没有主营业务,连续两年净资产收益率ROE小于5%;扣非和摊薄后每股收益EPS小于0.1元;第三,股权较为分散且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40%;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50%,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第四,大多倾向于收购比较干净的壳,负债比例较低,负债率小于50%。此外,考虑到创业板公司不允许借壳,剔除创业板公司。
可以预见,在突然膨胀的需求面前,A股市场壳的价格会继续飙升,对已经在主板里的既得利益者、控制壳的券商们,这或许是更为有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