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巴铁”虚实 投资者聚集华赢凯来总部求赎回
自8月2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空中巴士”——巴铁首次上路试验以来,关于巴铁自身的技术和实用性的质疑,以及巴铁背后的线下理财公司华赢凯来涉嫌自融自担、非法集资的舆论风波至今仍未平息。引起多方质疑的除了巴铁项目本身的可行性外,还有华赢凯来为投资巴铁项目发行的一款“巴铁基金”。这款基金被指涉嫌自融自保、私募变相转公募、非法集资等多个问题。
8月15日,界面新闻记者来到华赢凯来总部,位于北京朝阳门的银河SOHO楼下不久,便遇到两位刚刚办理完赎回手续的投资者。其中一位投资者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自己是到华赢凯来(全称“北京华赢凯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办理赎回的,“看到今天来的人真多”。
界面新闻记者看到,华赢凯来总部办公区的接待室内仍有多名投资者,但当界面新闻记者准备进一步了解情况时,被一位工作人员拦出门外。
巴铁基金早在今年春节后已处于在售状态,100万起投,年化收益可达12%或更高。此前披露的借款协议显示,服务方华赢凯来,借款方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巴铁公司),基金管理人北京天尔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下称天尔投资),担保方中国建设企业联合集团(下称中建联)。
从工商信息来看,几家公司均与自然人白丹青关系密切。白丹青是以华赢集团为核心的“华赢系”多家公司董事长和实际控制人。在巴铁基金相关的几家公司中,白丹青为借款方巴铁公司的控股股东和监事,同时为服务方华赢凯来的大股东和董事长、担保方中建联的创始人和董事长,基金管理人天尔投资的独资股东和法定代表人李喜军,与白丹青交织出现在彼此所投的多家公司股东和高管名单中,担任天尔投资监事一职的白志刚,与白丹青为兄弟关系。由此,巴铁基金被指涉嫌自融自保。
不过,白丹青本人对此予以否认,称华赢集团与巴铁公司为两家具有独立法人主体资格的有限公司,华赢集团是以独立投资人身份投资该项目。
按白丹青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的说法,巴铁项目共募集资金1.047亿元。其中其本人作为股东用自有资金出资4000万,委托北京天尔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发行了两期私募基金,针对有投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人群发售,100万起投,年化收益12%,两期分别募集2280万元和4190万元。此前多家媒体援引内部员工或产品资料报道,巴铁基金本质为私募基金,且已经成功发行两期,第三期正在募集。
种种证据显示,白丹青前后所言颇为矛盾,所谓私募基金正是巴铁基金。而巴铁基金实际发行方式为通过发行传单和送小礼物的方式吸引中老年人投资。根据《基金法》和证监会出台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监督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私募基金不得公开宣传。并且《私募投资基金管理监督暂行办法》规定,个人投资者投资私募基金首先要成为合格投资人,除了单只私募基金投资金额不得低于100万元外,还要求“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这些中老年投资者是否符合私募基金“合格投资人”的要求有待证实。
各方质疑中,时间已过去两周。在此期间,投资者对华赢凯来已不复往日信任。据华赢凯来一位高管透露,仅8月9日当天前来要求“退单”的投资者就达到200人。不过在董事长白丹青解释安抚过后,当天大部分投资者并未办理赎回。而随着时间流逝,一些投资者还是改变了决定。
一位刚办理完赎回手续的年长女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自己从2014年在华赢凯来投资以来,每月返利一直正常。但令她疑惑的是,两年多时间里,华赢凯来给出的实体项目几乎未有变动。“一直就是辛集、任丘那几个项目,也没有新项目。”
同时,综合考虑项目集中在个别小城市、县城,以及白丹青此前提到的动辄上亿元的投资额度,这位阿姨对项目真实的工程量和投资额度也表示怀疑。“这些地方怎么会一直有这么高额投资的建设项目?”她表示,自己家就在白洋淀,离任丘不远。在她印象里,任丘并不大,而任丘的房价大约3000元/平方米,与大城市更是相差甚远。“你说盖楼,盖完卖了,它能赚多少钱?”
另一方面,华赢凯来面临着高额的经营成本。这位女士称,自己最开始投资时,年化收益率高达15%,即便现在也有12%。考虑到众多员工、各个实体门面不菲的租金,以及华赢凯来许与投资人的高回报,低盈利和高成本的组合让这位女士心有不安。“它自己中间也要赚钱,钱从哪儿来?”
另有投资者向界面新闻记者反映,自己曾经问过华赢凯来的客户经理,“白志明为什么还叫白丹青?”客户经理的解释是,白志明去香港注册中建联,到香港以后就不叫白志明了。这一点一直令他不解。
上述两名投资者所投的均为华赢凯来旗下一款名为“月月赢”的理财产品。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华赢凯来推出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三种,包括“巴铁基金”、“月月赢”和“中农有机谷”。此外,该公司还曾在2015年推行过一段时间的“以房养老”产品。其中,“月月赢”推出时间最早,聚集投资者众多。
从产品特征来看,《北京商报》早在2015年11月就曝光过“月月赢”涉嫌自融。根据报道,华赢凯来一位线下营业网点的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记者介绍他们的产品,3万元起投,投资期限从1个月、3个月、6个月到12个月不等,预期收益按期限长短从10%-13%不等,每月回收固定收益,出借期满回收出借资金。工作人员称公司的项目都是和政府合作的PPP模式,还向界面新闻记者展示了一本项目资料,这些项目显示主要为中国建设企业联合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与此同时,担保公司也是中国建设企业联合集团有限公司(中建联),而华赢凯来与中建联的董事长又是同一人。
界面新闻记者获得的一份“月月赢”产品合同显示,“月月赢”的运作实际为一种专业放贷人模式的“债权转让”。这是线下理财公司惯用的一种做法,很多P2P网贷平台也有涉及。通常的做法是,理财公司通过较高的利息将资金借给一些中小企业,然后以低于前者的约定利息,将所得债权拆分转让给投资者,并约定到期回购。但是,这一模式由于存在期限错配、资金池、虚假债权、资金杠杆等一系列风险,一直备受争议。今年4月,央行牵头联合多部委出台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P2P网络借贷平台和股权众筹平台未经批准不得从事债权或股权转让。彼时,风险最大的“专业放贷人”模式被业内认为将成为打击重点。
根据投资者与华赢凯来签署的《出借咨询与服务协议》,“月月赢”在上述模式的基础上又有所变异。《协议》内容显示,华赢凯来作为乙方,向甲方投资人推荐借款人,实际为投资人受让华赢凯来董事长白丹青对某家公司的债权。资金由投资人直接打到白丹青的银行账户。投资人的退出,则需要华赢凯来找到新的债权受让人来受让。如果到期后,华赢凯来未能找到新的受让人,则由担保方足额代偿。(与“巴铁基金”一样,“月月赢”的担保方也为中国建设企业联合集团,白丹青在香港设立的离岸公司。)债权受让人的退出通过下一个债权受让人的承接实现,而未体现债务人偿债责任。这种债权体外流转的模式在上海天铭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宋一欣律师看来,已有违法之嫌。“这是债权吗?变性了。”
据界面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前整个“华赢系”在北京注册的公司数量多达65家,其中大部分为投资管理公司,此外还涉及房地产经纪、农业以及技术研发等领域。“华赢凯来”是规模最大,分支最多的一个。仅华赢凯来在北京区域的分公司就多达32家,遍布北京西城、朝阳、海淀、丰台、房山等12个区。这些分公司以中老年人为目标客户群,通过许以高回报和“政府兜底”的增信宣传为华赢凯来吸引了大批投资者。
另据搜狐财经早在今年4月的报道,华赢集团的盈利模式为:一头通过华赢凯来吸取民间资金,加上自有资金,为与地方政府合作打下经济基础;另一头通过中建联从地方政府承接工程,再将工程转包给会员单位,收取高额会员费和一定比例的工程管理费。而中建联与各地政府签署的项目建设协议书,则又被挂到华赢凯来总部墙上来吸引投资者。
2015年以来,国内非法集资案件激增。一行三会、两高等14个部委于今年4月召开的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非法集资新发案数量、涉案金额、参与集资人数同比分别上升71%、57%、120%,达历年最高峰值;跨省、集资人数上千人、集资金额超亿元案件同比分别增长73%、78%、44%。今年以来,又有鑫琦资产、中晋系、望洲财富等多家线下理财公司先后“爆雷”。
业内认为,这与线下理财公司的粗放式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很多线下理财公司通过发放传单等手段销售产品,本身就线下理财公司多涉及民间借贷业务,信息不透明,又缺乏有效监管,成为庞氏骗局和非法集资的重灾区。
有意思的是,自“巴铁基金”因涉嫌自融自保和私募变相转公募而遭到外界广泛质疑之后,华赢凯来一方面对外与巴铁公司划清了界限,闭口不谈“巴铁基金”,另一方面公司业务员却还在向投资者宣传巴铁最新进展。而界面新闻记者核实发现,一位受到华赢凯来和巴铁公司推崇、多次为巴铁释疑的专家,其真实身份与宣传内容有所出入。
“巴铁”的技术问题的含金量到底多高?
界面新闻记者拨打华赢凯来客服电话询问能否投资巴铁基金时,得到回应称,华赢凯来与巴铁公司是两家独立运营的公司,“我们这边儿管不了巴铁。”与此同时,一位投资者却收到了华赢凯来某客户经理发来的宣传文章——《巴铁将于9月底提前启动样车制造》,华赢凯来董事长白丹青名也利用其“巴铁之父-白志明”的微博账号对该篇文章进行了转发。
这篇原发于巴铁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巴铁科技”的文章,介绍了8月8日巴铁项目组召开“巴铁”第九次工作进度会议的内容。文中较大篇幅引述了一位“同济大学知名学者、国家磁悬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车辆总体设计师何大海博士”的论述,包括“何大海博士强调,巴铁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方案,它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符合国家的安全法规,能解决交通实际问题,是未来交通发展的一个方向。所以很多网友对巴铁的很多质疑都是没有任何参考依据的”。形似为巴铁辩护。除了向投资者发送诸如此类的文章外,华赢凯来的业务员在与投资者交流中,也时常做出“巴铁确实正在研发”的解释。而在媒体诸多关于巴铁质疑中,出面回答的往往是担任巴铁公司监事的白丹青,而不见董事长身影。“听其言,观其行”,白丹青和华赢凯来想彻底撇清和巴铁公司的关系,并不容易。
那么,屡屡站在技术角度为巴铁站台的“何大海“又是谁?在《科技日报》之前的报道中,何大海也曾站出来为巴铁释疑,当时列示的职称包括“巴铁工业设计委托方技术顾问、国家磁悬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车辆总体设计师、同济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
不过界面新闻记者通过核实发现,何大海的真实身份与文中介绍有所出入。其并非国家磁悬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车辆总体设计师,现实中也没有这个职称。
国家磁悬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小鸿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何大海目前是同济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的老师。他曾经在磁浮中心工作过,但只是车辆研究室的一个研究人员,对车辆的电缆、材料方面进行研究,并不是车辆总体设计师,也没有这个头衔。”
而关于“巴铁”的技术问题与实用性,陈小鸿表示,有关交通载运工具,是有一系列技术标准的。技术不是开发者说行就行,要有验证,要拿出数据证明,而这种验证也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比如一款新车在技术研发过程中,要求跑多少万公里,持续多长时间,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调下做哪些测试,都有一系列严格的规定。此外,“要在路上跑,就不能对别的车辆造成任何危害,这个问题,巴铁需要证明给大家看,而不是靠说出来的。”
巴铁对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实际意义如何?陈小鸿认为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他表示:“判断一件东西新还是不新,做出回应很简单,以前没有过就是新,但是没有过就一定是好的吗?那未见得。关于巴铁,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用这样一个系统,它是有价值、有效益的。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是讲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