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广州创业者的一封信
广州创业者被抛弃了吗?作为一个老广,到底还要不要在这里创业?
广州的创业者们:
我在广州打拼了10多年,自己开过律师事务所,为不少广州当地的大 项目 IPO做过牵头律师,也接触过很多中小企业主。近几年自己创业,也频繁接触了很多创业伙伴和投资人,因此我拥有了一个双重身份——既是创业者同时也为创业者服务。因为需要融资的缘故,我和北京、广州两地的创投圈一直有着密切的互动。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这么多年,我对广州的创投环境再熟悉不过了。
我创业这几年,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耗在在往返北京深圳的路上,总部在广州的公司为什么频繁跑这两个地方?因为广州没有我想要的氛围,没有与同业创业者交流与投资人交流的便利,大家都知道,现在大部分创业者都聚集在北京和深圳两地。而广州,这个作为北上广深的超一线城市,却留不住创业者,被北京和深圳远远甩在身后。远的不说,深圳最近几年接连出现了无秘、脸萌等移动互联网创业型公司,但紧挨深圳的广州却显得落寞异常。孵化器、创业空间的数量也不少,但一直没有培育出能代表广州创新势力的公司出现,甚至广州本土的明星互联网公司网易,为了谋求转型,开始把总部北迁,互联网热度正在持续降温,广州的互联网创业环境就像一滩动不起来的浆糊。
我当年创办易法客的时候就是自己跑去北京找的融资。就像袁瀚文章里说的,广州有一部分天使投资人很擅长用放大镜挑团队的毛病,当时要做互联网+法律结合的项目,在广州接触的很多投资人也都因为看不懂模式或者认为短期不能盈利等,导致创业者项目搁浅。不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普遍都觉得在广州找不到感觉,互联网大潮在国内熙熙攘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明星创业者涌现,但广州就像迟暮的老年人,缺乏生机,缺乏在互联网中涌现的新星。
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商业文明的兴衰成败。从环境来看,广州在地理位置偏居一隅,远离首都核心经济圈,科技、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基础薄弱,又因为自古以来是个商贸大港,传统商贸发达,导致广州文化中商业贸易性根深蒂固,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萌生的势头。即便在广州能叫得上名号的唯品会和梦芭莎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实质上也不过是把传统贸易搬到了网上,依然没有摆脱传统形式,还属于贸易“+互联网”范畴,缺少“互联网+”的基因,生意人思维决定了这里的人更关注那些能看到稳定的盈利来源的项目。
另外,每年定期在广州举行的食品博览会、美业博览会等全国规模最大的展会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传统商贸在广州的地位,围绕这些商品的电商、微商创业者尤其火爆。有统计显示,全国微商最发达的地区排名广州独占鳌头。所以,广州的投资者愿意将资金撒在看得见产出的项目,比如传统实业、对外进出口贸易等领域。而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创业其实更多的是产品思维,打磨产品以及针对产品拿出好的故事讲给投资人听,而这种创业并不入本土投资人的法眼。
大环境所趋,导致广州新兴创业项目一直处在被压制状态,圈子文化无法形成气候,氛围缺失。因此,创业者找不到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别说马化腾这样高大上的创业者,身边连一个可以模仿的标杆人物都难寻。创业者及其身处环境的局限性导致了创业成品缺乏品牌意识和讲故事的能力。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创业者露出的短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州投资人的问题,部分刚入行的广州本地投资人对新兴商业模式理解不透彻,偏重眼前利益和投资回报率,同时,我看到深创投、启迪等外来投资机构进驻广州,本可以为广州创投环境带来一股新风气,但广州本土创业者的局限性让他们不懂得如何在投资人面前营销自己,投资人看不到这里的潜力,所以合作一拖再拖。归根结底,封闭的和相对保守的环境导致广州创业氛围气候未成,基于互联网创业的培训、宣传、融资等系列支撑创业的产业链条缺失,形成恶性循环。
总体而言,与北京甚至深圳相比,广州的互联网创业环境与互联网产业多元化的现状都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并不是说在广州就不适合创业,其实成功的关键在于看穿市场、找对模式,找对投资人。比方说,拉近传统服务业与互联网距离的创业者比较适合在广州发展,像o2o,因为广州的服务业本身就比较发达,有这个基础在。
对于广州的创业者,我建议多往北京深圳跑至少不会有错,不管是交流学习还是拿到融资,都更顺畅,吸引先进的资本、技术、人才来广州拓展市场,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带动广州本地创业环境向好进步,不失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与此同时,广州的互联网创业圈也在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努力下积聚能量,亦步亦趋的紧跟潮流,这些因素如果逐步扩展开来,假以时日,广州互联网创业环境会有较大的改善。
本文作者易法客创始人高德良,做过律师,开过律所,现在还加入到广州的创业队伍中,专注为创业者提供法律服务。本文是他结合广州互联网创业环境和自身创业历程所发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