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虽凶险,却从来不缺传奇。王海川算是其一。
时光回溯到22年前,王海川怀揣7000元人民币从武汉独闯深圳炒股,很快赚得百万身家,其后,资金如滚雪球般不断放大,2008年初离开股市时,他账户上的资金已超过2亿元。十六年间,资产增值3万多倍!在湖北,他也由此赢得了“股王”的名号。
然而跟很多A股造富传奇一样,葛洪的整个投资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
辞职追梦 怀揣7000元南下炒股
尽管如今坐拥亿万身家,但王海川总忘不了当初出走深圳时的窘迫。
“我骨子里是个不安分的人,人生只有一次,我无法想像一辈子呆在一个单位里,日复一日地等待老去。”22年前,因不甘心“一眼就能看到退休时的样子”,不满23岁的王海川辞去公职下海。起初,他做过电器生意,但因经验不足,很快亏损。最后,他决定到改革的前沿阵地深圳闯荡。
此前,他在办公室看报纸时,经常留意股市方面的报道。尽管当时的武汉,证券营业部很少,但他觉得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变幻莫测,但前景无限”。一段时间后,他打定主意:到深圳炒股。
王海川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他挤上了南下的火车,怀揣着多年积攒的7000元人民币,“有些不知深浅”。
支撑着他的,是改变命运的梦想。“当时,深圳就像是一个通往天堂的站台,命运改变将由此开始。”他轻吸一口烟,看着明灭不定的烟头,思绪又回到了年轻莽撞的岁月。
到深圳后,他直奔当时的证券一条街——振华路。“那里离深交所不远,外地股民大多聚集于此,都是想在股市淘金的,其中多是逐梦的年轻人。”
彼时,沪深交易所刚刚成立,一切显得新鲜而疯狂。王海川住进了10元钱一晚的廉价旅馆,开始在股市追涨杀跌,炒作“老八股”。天赋加上机遇,当年底,他账户上的数字已变成了3万多元。“看着这一战绩,我的信心更强了,欲望也在膨胀,并开始了新的尝试。”
后来,他进军国债期货,斩获不小。回想起那段光辉历程,王海川忍不住笑出声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满脑子都是股票。刻苦努力,加上幸运之神的垂青,账上的资金在不断增加。”
欲望膨胀 爆仓破产扫地谋生
1995年,王海川账面上的资金变成了30万元。“其实,当时在我身边,身家几十万、上百万的股民大有人在,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王海川再次点燃一支烟,“这反而更让我的欲望膨胀了。此时,风险也就不期而至。”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当账户资产达到100万的时候,王海川开始“还债”了。
当时,券商面向大户推出了一个透支炒股的方式。比如,账户资产达到100万时,可从券商借出100万甚至更多的资金用来炒股,就是现在的融资操作。只不过,当时并不合规。这种以小博大的模式,其实就是一把双刃剑,赚钱时能放大盈利,如果亏损,则可能血本无归,资金化为零,这在业内被称为“爆仓”。“那时年轻,过于自信,也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我开始透支炒股,很快爆仓。”他表情严肃地说,一夜之间,我从百万富翁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人。
人生就像过山车,从高处重重跌下后,很长一段时间,王海川仍无法面对现实。“坚持还是放弃?”每天,他都在问自己。
公司调研 躲过银广夏陷阱
一段时间后,王海川开始小心向大户分析股市走势,并推荐个股。几个月时间里,几次重大的拐点都被他言中,并且,他推荐的股票中竟跑出了几匹大黑马。后来,营业部有几名大户主动找到他,请他代为操盘,并允诺:每月利润的两成,就是他的酬劳。
就这样,他手里又有资金炒股了。经验、积累、运气,慢慢地,到1996年时,他收获了人生的第二个100万元。“磨难,也是一笔财富。”王海川告诉记者,那段经历,让他克服了往日的浮躁,也更坚定了他在投资路上走下去的勇气和决心。
手里再次有了百万资金时,王海川觉得沉甸甸的。他决定回到武汉,将资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留在二级市场,另一部分炒汉柜。
1996年年底,他在汉柜上购买的武汉石油及武汉塑料相继上市,经过多次滚动操作,他在这两只股票上的收益超过了10倍。此后,他学习巴菲特,开始实地考察上市公司,并迷上了价值投资。“从追涨杀跌的短线,到注重价值投资的中长线,是个质的飞跃。”王海川说,从国内外的股市历史看,没有人能只靠纯技术性的短线操作做强做大,如果想在这个市场中生存并不断壮大,价值投资才是“敲门砖”。
此后,去上市公司调研,成了他的大部分工作内容。这一做法,虽然没有让他的资产快速增值,却让他避免了大灾难。就因为实地调研,他在银广夏上躲过了一劫。
2001年,他去银广夏公司所在地宁夏进行考察。从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公司领导也显得信心满满。“从银广夏公司财务报表上发现,其4亿多的利润90%来自子公司天津广夏,于是我们直奔天津。”谈起当初的情景,王海川记忆犹新。
但在天津广夏,他们的调研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天津广夏拒绝进入,而在厂区外又看不到产销两旺的景象。怎么办?他突发奇想:去查天津广夏公司的电话费和水电费。
这一招数,让他终于看到了银广夏的造假嫌疑:该公司每月的电话费和水电费都非常低,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比例。
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他抛空了银广夏的全部仓位。“当时,账户上有800多万元,全仓持有银广夏,如果不是调研发现得及时,结果将是一场灾难。”他非常庆幸当初的抉择。
在他抛出两个月后,《财经》杂志刊文“银广夏陷阱”,其造假黑幕曝光。当年9月10日开始,银广夏股价从30元以上的高位,连续15个跌停板,一路跌至最低的5.81元方才稍稍企稳。次年初,甚至探至2.12元。许多公募基金深陷其中。
尽管避免了第二次血本无归的惨剧,但从中,他也看到了“当时的市场已是险象环生,真假难辨”。此后,他撤离了大部分资金,只留下10%的资金在股市操作。
激流勇退 市场上满眼都是泡沫
王海川重新回到股市,已是五年之后的2006年4月。
当时,上证综指还在1300多点,但距2005年998点启动时,已涨了30%。“当时确认大行情真的来了,才敢大胆介入。”王海川说,人民币升值、股改、经济持续向好等等,这些掀起大行情的基本条件都已经具备了。
那一年,他投入1000多万元再次进入股市。四五月间,他以4元多的价格买进几十万股南京高科,又在12元追加买入,最后在40元全数抛出。另外,他还买入驰宏锌锗,赚了一倍多。而这些,都是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进行的操作。
那一轮的大牛市,让他的账户资产疯涨。6元多的价位半仓介入宝新能源,“10送10”后,在23-25元的价位才出了货。看到行情涨个没完,他还将别墅等物业全部抵押贷款900万元,买入鑫富药业时的价位是10元多,最后涨到60元才卖出。
据王海川提供的资料,截至200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他的证券账户资产已达2.3亿。这是他1991年进入深圳时7000元的3万多倍!
2008年初,他全仓退出,当时沪指还在5400多点的高位。之后,市场“飞流直下”,上证综指从最高的6124点一直跌到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方才止跌。“因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品种,满眼都是泡沫。”谈及当时退出时的理由,王海川如是表述。
根据葛洪本人自己的总结,他投资把握三个原则:选择好公司就持有、绝不赚投机性暴利、不要离市场太近。
如今“湖北股王”转战新三板
海川泽福申请新三板挂牌上市 主营投资管理业务
2008年后,葛洪渐渐涉足其他的长线金融投资,并成立了此次申请挂牌新三板的阳光私募海川泽福。
11月16日消息,武汉海川泽福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于近日正式申请新三板挂牌,11月12日其挂牌材料已在股转公司官网公开披露。资料显示,海川泽福成立于2011年3月25日,于2015年4月16日完成股改。董事长葛洪占股53.4%,为实际控制人。
公司致力于私募证券基金投资管理业务,为合格投资者提供专业资产管理服务的企业。公司业务范围包括资产管理、投资咨询服务,同时,公司亦通过自有资金进行证券、基金产品及定向增发等项目的投资业务。资料显示,海川泽福2013年、2014年、2015年1-8月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74.2万元、1298万元、719.2万元;净利润分别为84.4万元、911.9万元和340.2万元。
对于挂牌新三板海川泽福雄心不小。公司在说明书中表示,未来将逐步推出覆盖低、中、高风险承受能力客户的产品线,力争成为管理规模50-100亿的知名私募基金公司。同时,为丰富自营业务,公司将建立和中金公司、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多家证券公司的合作关系,争取参与更多的A股定向增发等项目。
对于转战新三板的“湖北股王”能否续写传奇,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