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O2O前景暗淡:估值虚高,模式存疑
自去年开始,教育市场迎来大量资本涌入。统计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共有106个教育类项目获得融资。其中随着本地生活服务O2O概念的兴起而涌现出的家教O2O项目,成为资本宠儿,估值不断高涨。
与此同时关于家教O2O产品刷单、骗补贴等丑闻也频频爆出,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接连遭到业内人士质疑,因平台低频次、粘性差等特征,家教O2O的商业模式被指难以持续。那么,家教O2O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又是否当得起如此高的估值?
家教O2O怪现状:模式存疑,监管缺失,刷单撑估值
1、产品运营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家教O2O平台的使用频次较低。找家教本身是一个低频次的行为,用户需求不会持续存在,找家教的目的在于提升学习成绩,找到合适的老师之后,谁也不会在短期之内频繁更换,除非下单者另有目的,否则很难保证平台用户活跃度和交易频次。雕爷曾在某活动演讲中一针见血指出什么样的O2O项目会死掉,其中之一便是频次较低的项目,我对这一观点深表认同。
其次,运营模式与用户需求不符,用户粘性不高。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最根本的需求就是优秀的老师。但从理论上来说,优秀的老师从来不缺学生,没有必要通过家教平台寻找生源。所以家教平台上的老师整体专业素质并不高。退一步说,就算学生通过平台找到了合适的老师,而一旦师生之间互相熟悉并达成信任,那么他们必然会摆脱平台在线下进行交流,这时,家教平台也就失去了作用。况且在现实中,很多老师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建立都是通过相互介绍,而并非家教平台。
再次,过分强调课时量使得行业向不健康方向发展。之前有媒体报道,一位家长从某家教平台上找老师给孩子补习功课。结果在几个小时的补习时间里,该老师不断接听招生电话,真正的补习时间只有十几分钟。而这位老师并不属于任何教育机构,家长投诉无门,只得自认倒霉。其实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很多家教平台过分强调课时量,将其与教师薪资挂钩,导致老师不断想方设法增加生源,而忽略了教育本身。这种重利益而轻教育的不健康趋势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资本诱惑下的种种刷单乱象
面对资本的大量涌入,很多家教平台希望获得更多的投资,促使平台通过刷单、虚假评论的方法来骗取投资。在家教O2O行业,刷单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某些教师的个人行为。很多平台对于进驻的教师并无严格的考核,而且师生之间彼此并不相识。故而老师的优秀程度只能通过评价来体现。这种机制自然会让很多老师走上刷单造假这条道路。这种机制自然会延伸出类似淘宝的“刷单需求”。一位在某平台曾任职的教师说:“平台对老师的监管,其实大家自己下载APP就可以看得出来,就是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评价,完全类似于淘宝吧。现在大家虽然不敢刷得太明显,但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另一种情况是平台鼓励甚至默许刷单。这种刷单可以让平台增加交易量,财务数据漂亮,对于已有的投资人是一种交待,而对于其它投资人更是一种鼓舞,希望以此能吸取更多的投资,获得更大的投资机会。
3、监管缺失,家教O2O难以合法化、标准化
目前,很多家教O2O平台并没有监管制度,甚至连基本的学科培训、教学管理都没有,更遑论对教学效果的监督了,完全靠教师自律。而传统的家教行业则早有监管制度。早在09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杨剑昌就曾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取缔“非法家教”。而与之相比,新兴的家教O2O行业没有制度的约束而仅仅依靠自律,这必定会造成行业内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甚至会给某些人利用这一漏洞进行不法行为的机会。而很多业内人士也认为,家教O2O的标准化是必然选择。因为互联网监管门槛本就不高,再加上家教O2O平台的乱象,长此以往,会造成行业的迅速衰落。
资本“寒冬”将至,家教O2O市场前景暗淡
从上述问题来看,家教O2O项目的高估值中存在较大泡沫。而粘性差、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使得家教O2O行业只能靠挖掘传统教育市场存量资源的做法生存,刷单等恶意圈用户的做法会透支整个行业,逐渐失去用户市场。
从资本市场来看,自8月24日全球股市上演“黑色星期一”后,大量创业项目团队解散,很多估值和融资遭遇“腰斩”。投资人热情下降,曾经盛行的O2O、“90后”等概念逐渐被投资人抛弃。资本市场的“寒冬”也让习惯于烧钱模式的家教O2O行业面临窘境,今年家教行业的投资状况遇冷,拿到D轮融资的平台很少,烧钱模式难以为继。
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注定了其不能过分注重利益,而很多家教O2O平台为了吸引用户将重心放在招揽名师上,忽略了培养师资队伍的机制和能力。这种过分注重利益而完全忽略教育质量的做法是极其短视的。长此以往必定造成用户流失,不利于行业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门需要沉淀与耐心的行业,而家教O2O急功近利的做法违背了教育固有的属性,致使自身陷入桎梏。面对此种状况,家教O2O行业应该积极改变现状、提升内功。否则,家教O2O行业将会难以前行,未来状况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