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不再、股市震荡独角兽也会“折角”
估值10亿美元,成为“独角兽”公司,就高枕无忧,IPO有望了?事实告诉我们并非如此。今年早期硅谷投资人们就预言,将有至少一家独角兽会死掉。这里盘点的这些公司,都曾红极一时,现在却有的被收购,有的在寻求新一轮融资,有的正在酝酿下一波征程。它们被唱衰的原因值得我们细读,毕竟,又有谁能说BAT就一定不会倒下呢?日前,网页内容编辑工具Syrah的创始人约什·迪克森撰文表示,独角兽公司并非长生不老,我们迟早会看到独角兽公司挂掉的现象,而首当其冲的很可能就是Evernote。今年上半年,著名硅谷投资人比尔·格利就预言,2015年将至少有一个死掉的“独角兽”公司。
除了印象笔记之外,从神坛上走下的独角兽公司其实有很多。现在,我们也列出了这样一些国内和海外的公司:它们都是估值一度超过10亿,成为“独角兽”公司,但是现在仍没有上市,并曾经或正在传出唱衰之声。当然,作为独角兽,也很少有公司彻底失败,但这些公司之中,有的在寻求新一轮融资,有的已经被折价收购,有的正在酝酿转型后的下一波征程。总之,过得不算顺利。
这里的原因归结起来,大多数不外乎这么几个:当年崛起时是站在风口之上,后来却跟不上新的风向;或者是被拥有新技术的竞争对手抢走了市场;或者是在急速增长之后盲目扩张反而损伤了根基。我们倒不是想看衰任何一家公司,但是,看看这些公司之所以传出掉队之声的原因,这起码提示了所有的创业公司保持警醒,毕竟,又有谁能说BAT就一定不会倒下呢?
想当年,Facebook和Linkedin出现时,这种上市之前就估值很高的公司还比较少见,如同“独角兽”一般稀有神秘,而现在,大批公司都达到了这个标准,而且一波又一波的估值记录被创造。Uber超过500亿美元,Airbnb超过200亿美元,小米将近500亿美元……但是,融资过热和高估值造就的公司也很容易面对问题:一旦风口不再、股市震荡影响投资,独角兽的光芒也会消失。我们列出的这些独角兽公司尚且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近年来新晋的独角兽公司们,也更应当引以为戒。对于越来越多的高估值创业公司来说,必须在融资花光之前达到自己成为独角兽时定下的预期目标,否则,前车可鉴。
国内篇:
1、美团
今年的美团,流年不利。从年初融完7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后,年中便传出种种不利的传言。从严重亏损到融资失败,不一而足。虽然美团都进行了严厉辟谣,但是也由此引来了很多质疑的声音。
而其实,引来众多猜疑的,也是因为美团起家的团购模式,经历了当年的狂欢之后迅速衰落,众多团购网站纷纷消失,美团作为所剩无几的团购军团的领头兵,仍然屹立不倒,但模式过时是业界都是在担忧的问题。
为了维持市场份额,美团将自己的团购、外卖、酒店、电影业务分拆,同时发力,打造本地生活O2O大平台“T战略”。但是,烧钱速度也随之大大加快。年初的7亿美元融资完成后,年中又传出美团寻找新一轮融资的消息,烧钱速度之快,令业界咋舌。同时,在本地生活O2O领域,BAT分头入侵,几乎和美团全线开战。美团的竞争对手大众点评、糯米都分别依靠背后强大资本靠山,和美团对抗。尤其是,前不久,美团在外卖领域的最大对手饿了么先是宣称拿到F轮6.3亿美元融资,后来又传出可能和滴滴搭伙,和美团还在寻求融资相对比,也让人不禁为美团担忧。
小结:
美团的辟谣获得了不少投资人和媒体的支持,今年来对美团的唱衰声音有所止歇。但是美团的压力仍然存在。首先,阿里只有10%的美团股份,在立场上,严格来说,美团并没有依附BAT任何一家,在和BAT的全线开战中,独立作战的美团要如何面对围攻?其次,要维持原有的市场份额,美团的烧钱仍然不会止歇,它需要融资,而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投资者更加谨慎,烧钱的O2O项目恐怕会更难得到资本支持,美团也不会向BAT求援,那么美团该如何求胜?不解决这些问题,美团也无法让质疑的声音消失。
2、凡客
成立8年,7轮融资,总金额超过6亿美元,巅峰时期公司有1.3万人,估值30亿美元;现在只有不到300人,曾被供应商追债上门,估值现在是否还有10亿美元,已经是个很大的未知数……关于凡客的衰落,很多人做了很多的分析,诸如没有品牌的灵魂、公司缺乏核心管理、盲目扩张、只会营销不懂运营,这里也不再赘述。凡客创始人陈年自己的反思,说得已经足够多。
凡客还存在。虽然成了各种“败局”经典案例,但凡客还在不断自救。反省了当年的广告驱动方式后,凡客现在似乎悟了,要重新走精品产品路线。雷军也出来为凡客站台、号脉支招,并在2014年初投资了凡客1亿美元。2014年,凡客也喊出向小米学习的口号,推出了“300支衬衫”、“20支经典牛津纺条纹长袖衬衫”等产品。虽然推出的初期在营销方面做出了动静,但是并没有让它们成为真正的爆款。2015年7月,凡客帆布鞋再次卷土重来,重启销售。这次凡客主打质量牌,称其为“历时22个月、16次2000人试穿,亚洲人穿着最舒适的帆布鞋”。
小结:
看来,凡客是吸收了以往的教训。但是,品牌美誉度已经一度跌入谷底,凡客想走小米的饥饿营销和粉丝营销的办法,还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服装和电子产品的差异度很大,和手机不同,这不是一个能够严格标准化的行业。除了质量和品牌,服装行业也很注重时尚感,尤其是,服装品牌爆炸的今天,设计、细节、独特性,都是用户关注的重点。凡客又要靠质量拉回粉丝,又要保持原来的“快时尚、性价比”牌子,是件很难完成的任务。凡客学习小米,其实也不如同时学学其他快时尚的品牌,比如茵曼、裂帛,重新定位自己的营销之路。
3、拉手网
还记得拉手网吗?当年刷满地铁站的橙色logo现在已经无处寻觅。和美团同样是当年千团大战的成员,拉手网2009年成立,2011年,融资总额达到1.7亿美元,估值11亿美元,跻身10亿美元俱乐部,连团购鼻祖Groupon都曾经去尝试买下它的控股权。
然而形势转变迅速,2012年8月,拉手网创始人兼CEO吴波离职。2014年10月,拉手网被三胞集团收购,千团大战也正式拉下帷幕。
在团购市场大战的后期,各大网站也纷纷寻求差异化经营,并向O2O升级。美团立足团购,向酒店、电影等领域延伸;大众点评作为本地生活搜索门户独树一帜;糯米获得百度投资,依靠百度地图和LBS业务支撑自身业务。而失去创始人的拉手网,失去了方向,继续扩张规模,却遇到了资金的困境。
2011年,拉手网IPO失败,放弃IPO之后,已经元气大伤。而迅速扩张的规模,让员工总数达到6000人,而管理上的不足显现,创始人离职,高层震荡。随后拉手网裁员、业务调整,布局O2O,整个2013年,拉手网都处于动荡的阵痛之中。最终,拉手网还是走上了被收购之路。
小结:
团购模式的缺陷,已经被一家家公司的失败所证明。而转型的阵痛,不是每一家创业公司都能承受住的。升级O2O、融入BAT等大公司的生态链之中,或许是所有这样的平台的唯一出路。
国外篇
1、笔记类应用Evernote(印象笔记)
这个有着萌萌的小象logo的公司,成立于2007年,在2012年就已经估值10亿美元。2007年6月,还是苹果iPhone刚刚正式进入市场之时,安卓手机还没有面世。当时手机上的笔记类应用几近空白,Evernote就这样脱颖而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Evernote获得了高速增长。2012年5月,Evernote获得了7000万美元融资,用户达到4700多万,付费用户超过200万,海外用户占比超过一半以上,现金储备超过1亿美元,估值10亿美元,正式进入“独角兽”行列。
Evernote还为国内科技界津津乐道的,就是它在进入中国市场上的成功。在进军中国的海外互联网公司中,和大多数表现平平的公司相比,Evernote可谓相当出色。2012年,Evernote进行全球化战略,它邀请用户一起为中国的品牌起名,最后确定了“印象笔记”的名称。同时,印象笔记和国内知名品牌合作,扩大影响力;并吸引更多中小开发者在自己的产品里集成 Evernote 的 API。2012年7月19日,印象笔记宣布与支付宝达成合作。现在,在国内,印象笔记已经有了1500万用户,付费用户比例也几乎快追上了美国本土的数字。
但是,不只是约什·迪克森,唱衰Evernote的声音从今年早期就开始了。今年6月,Evernote创始人菲尔·利宾(Phil Libin)曝出准备卸任CEO,引起了外界的警醒:这家公司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他不止一次在说“我们要做一家100年的大公司”,而现在,他走了,之后的100年怎么办?2012年,利宾说“两年后”可能上市,现在三年已经过去了,IPO,却还是一个梦。
“我一直在说我不会是公司上市前的最后一任CEO,我需要找一个有激情的人来出任CEO带领公司上市。”利宾当时是这样说的。换句话说,他已经“没激情”了。这对于一家公司的创始人来说,是个危险的信号。一直奔着上市去的利宾,曾经在2013年推出企业版产品,也曾裁员降低成本。但是到了2015年,他的想法还没有实现,他承认这个计划还得搁置,并且退位让贤,让自己回到了“产品人”的位置。
笔记类应用基本的两个商业化途径,一是用户付费,一是提供企业级服务。Evernote起家时智能手机刚刚出现,而现在,智能手机已经大行其道,智能手机本身的笔记应用成为了用户的首选。前有Google keep,后有微软Onenote,抢夺了大部分的用户。这时,以前一直走付费用户道路的Evernote,决定转向企业协作服务方向。而利宾也承认,做这块业务他们“错过了2、3年的时间”,“差不多一年前才认真开始做这件事”。而即使进入,这块市场也已经聚集了不少玩家。有Box、 Dropbox存在,SaaS企业级服务崛起后,企业协作类产品层出不穷,例如slack,甚至也包括salesforce这类的先行者,国内有有道云笔记等应用,从个人笔记应用起家的Evernote来做平台和它们竞争,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Evernote这几年围绕着笔记,增加了部分新功能,比如workchat等,努力向企业协作靠拢。但是已经有了slack这类的产品,它的革新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同时,它也做了不少周边产品,反而让用户觉得“不务正业”了。
今年1月,Box上市。Dropbox的估值也已经飙升到超过200亿美元,也筹备上市。而Evernote,还没有IPO的消息。
“失去激情”的利宾选择了在担任谷歌眼镜高管期间备受争议的克里斯·奥尼尔来代替自己的位置。奥尼尔于2005年加入谷歌,据外媒报道,奥尼尔在担任谷歌眼镜商业运营主管一职13个月后离职。9月1日,印象笔记中国区总经理谷懿宣布离职。
小结:
针对个人用户的工具类应用一般来说都会面临盈利模式的难题。这也是2B市场近年来火起来的原因。Evernote在用户付费这方面做得已经非常出色、拥有众多死忠用户,甚至在当年面临解散关头能够有粉丝捐助50万美元,但是现在,在产品优势渐失的情况下,仍然后继乏力。即使是独角兽公司,如果不能适应市场及时转型,也必然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
2、设计品闪购电商Fab
前不久,黑马哥在盘点今年倒下的海外那些鼻祖级公司时,刚刚提到过在今年被收购的Fab。作为设计类产品闪购的鼻祖,Fab当年可谓风光无二。从同性恋网站转型闪购后,它专门销售其他平台所没有的充满个性化的创意产品,再加上当时刚刚兴起的闪购模式,给设计零售行业带来的颠覆性的变革,2011年6月,Fab正式上线5个月注册用户就超百万。就算Facebook,当初达到这一数字也用了10个月的时间。上线一个月后,Fab就获得A轮投资800万美元。到2013年,Fab已经完成了四轮融资,融资总额高达3.36亿美元,估值超过10亿美元。
但从这一年开始,Fab就迅速走向衰落,四次裁员,高管动荡,用户大量流失,2012年9月,Fab的访问人数是420万,到了2013年9月,已经下降到了105万。2014年,Fab开始寻求收购,最终在今年,这家曾经的独角兽公司以1500万美元的总价卖给了PCH International公司。
Fab的衰退起始于它在2013年的再次转型。2012年12月,Fab尝试转向全价电商,发展了自有品牌和线下实体店。2013年4月,Fab宣布进行传略转型,从闪购网站转向更为传统的以设计为特色的零售商,开始裁员。粗暴的转型带来的阵痛,导致了Fab的失败。但再追溯原因,还是设计品行业以及闪购的模式的问题,使得Fab不得不考虑转型。
过快的业务扩张速度,以及高额的成本,没有有效的盈利方式,都增加了公司的亏损数额。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闪购模式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那就是,闪购平台吸引用户的核心不是自己的技术,而是商品资源,不具备核心竞争力;这样的平台,其用户黏性也不高,重复购买少。当竞争者增加后,闪购电商的生存压力就倍增。Fab经营的设计产品的市场空间比起其他消费品来,更是有限的。靠设计产品,想和亚马逊、阿里巴巴这样的平台比肩,是难以想象的。而太过武断的转型,却让这次已经“船大难调头”的Fab,陷入了泥淖。
小结:
闪购的商业模式固然有问题存在,比如母婴闪购网站Zulily,上市时也是风光无限,也在今年24亿美元把自己卖了。但是对Fab来说,当时还并不是“非转型即死”的生死关头。在美上市的其他闪购网站就是生存的案例,比如唯品会。Fab的快速扩张、成本失控,当公司扩大品类时又渐渐失去了原有吸引用户的特色,公司仅仅把转型当成解决这一切的灵丹妙药,转型又太过粗暴,这才引致了快速的败落。
3、全美第二大团购网站LivingSocial
LivingSocial是仅次于Groupon的美国第二大团购网站,但和印象笔记的命运类似,它也是早已被资本看衰的公司。虽然LivingSocial仍在坚挺,但是颓势已现,财报多年表现糟糕,流量锐减,创始人被离职;今年2月,LivingSocial关停了西班牙地区网站,到了4月,又出售了它的澳洲业务,海外市场收缩到只有加拿大和英国。
2008年,一家名为“饥饿机器”(HungryMachine)的应用开发公司拿到了Grotech Ventures的400万美元,改名为Livingsocial,准备打造一个社交平台,在上面开发社交应用。2009年3月,Livingsocial推出了Pick Your Five与Polls等应用产品。PickYourFive这款应用让Fcebook用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书、音乐、电影甚至饮料;推出仅仅30天,用户数就已经达到了8000万人。这家后来的美国第二大团购网站就这样诞生了。
团购的模式都大同小异,但比起Groupon,LivingSocial团购的形式更加灵活。它不限制团购人数,推出了全新的“推广换免费”模式,还丰富了自己的团购项目内容:博物馆、SPA、室内跳伞……当用户和业务规模增长后,为了和Groupon挑战,LivingSocial开始招兵买马,积极扩张,进行了连续大规模融资,到了2010年,LivingSocial融资总额达到2.32亿美元,全部用于全球扩张。2011年,LivingSocial进军中国。
不过,和大多数团购网站要面对的问题一样,LivingSocial——它不赚钱。规模比它还大的Groupon上市后几年都没盈利,更不要说LivingSocial了。2012年到2013年,LivingSocial持续亏损,同时团购模式的风潮已过,资本对它也不再看好。2010年,亚马逊曾经向LivingSocial投资1.75亿美元,但是2012年,亚马逊将LivingSocial的资产减计了1.69亿美元。到了2013年初,LivingSocial不得不继续寻求新的融资,此时它的估值已经下降到15亿美元,而它上一次融资时,估值还是45亿美元,整整下跌了75%。
2014年初,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蒂姆·奥肖尼斯(TimO'Shaughnessy)辞职,告别了公司。11月,LivingSocial裁员20%。
小结:
团购行业的衰退,盲目扩张时的烧钱,本地化不够深入,长期无法盈利,都是LivingSocial走向衰落的原因。也许,这家从应用开发公司转型而来的团购公司,其实并没有搞清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