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被逼捐 网友逼马云捐款

投资潮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在灾难发生后,不少组织和个人进行了捐款。慈善本是一种个人行为,但马云微博也在这几天“炸了锅”,他与7月29日更新的微博评论遭到了网友“围攻”,纷纷质疑“为啥不捐”。

有网友表示,媒体刚刚报道了马云出手拿下了中国最贵、单价世界第二的香港白加道22号豪宅,斥资15亿港币(约合12.38亿人民币)。可到了国家有难的时候,却不见消息。

但我们冷静下来想想,为什么首富就一定要捐钱呢?为什么首富就一定要捐的比别人多呢?马云的财产有自己分配的权利,网民又有什么权利凌驾于道德之上去指责不捐的人呢?难道捐的多的就比捐的少的有道德吗?我们就先来看看,什么是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

所谓的“道德绑架”,只可能是在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或混淆政治义务和道德义务的情况下才成立。  比如,要求一个人舍身救人,否则就要谴责,这就是道德绑架;要求一个人掏钱支持希望工程,这尽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不掏就要谴责,这也是道德绑架,因为这并非他的道德义务。“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判断逻辑的混乱。对于“道德绑架”的理解,社会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分别代表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

观点一(保守主义):但是,如果一个人连道德底线都没达到,连道德义务都没尽到,用道德底线的标准、尽道德义务的要求对他进行道德判断就不仅不是道德绑架,相反是在捍卫作为一种“公共善”的道德。那些把什么都称之为“道德绑架”的人,等于连这样的道德底线和道德义务都要取消。

观点二(自由主义):“道德”一词的存在目的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与精神发展,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宽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于并高于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范性,是一种对模糊的“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且不论社会对“道德底线”和“道德临界点”的所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线” 一词本身概念极其模糊,哪怕一个人跨越了“道德底线”,但凡他的行为还在法律范畴允许之内,其行为就可以被接纳和理解。仅有对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社会才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其行为为“错误”。但在一般情况下用“个人道德标准”或是毫无明确定性的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公共善)”,即“道德底线论”对没有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的道德批判(例如对“不给老弱病残让座”进行批判),从根本上即是“道德绑架”。所以,正因为“道德”本身并不存在“义务”属性,“道德义务”一词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本身不应存在。

   别用道德“绑架”慈善

21岁的大学生莫向松为筹集治疗白血病的巨额费用,和14名同学带着标志牌和玫瑰在成都市武侯区希望大厦外下跪,向希望集团董事长借款100万元治病,引起了社会关注和网上争议。(见7月3日《新京报》)

看到这则新闻,不由想起了“史上最牛乞丐”夏海波,因风湿性关节炎休学,在外流浪乞讨。乞讨途中他坚持写博客,学英文,撰写了《乞丐日记》、《爱在人间》两本书,在好心人帮助下出版《乞丐日记》后,他结束乞讨生活,卖书为生。

两起事件中的主人公都有类似“乞讨”的经历,不同的是莫向松的行为引起人们质疑,而夏海波则得到了大家的尊重与好评。从某种程度上说,“借款100万元”与“帮助出书”都属于对乞讨者的慈善行为,体现着社会的人文关怀,但前者多了些“道德负担”,后者则是出于人们自愿。

在“跪求借款”事件中,莫向松的不幸遭遇当然值得同情,但是他寻求“慈善”的方式有待商榷。莫向松表示“此举只为获得救助,活下去”,听起来似乎无可厚非。可是,想获得帮助是否就有必要采取下跪这种“不太尊严”的方式?又何必在公众场合,吸引大家关注?也许在求助者看来,一边是“不差钱”的集团董事长,一边是急需钱救命的“患者”,人们情感的天平很容易倒向了后者,这种“方式”更容易达到获得救助的目的。至少,引起了社会关注,不会产生太坏的影响。

但是,自愿是慈善的前提,再合理的诉求也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高调公开的慈善策划,与道德捆绑的求助活动,也许在短时间能起到放大爱心、扩大关注的效果,成功于一时,但是伤害的却是慈善事业的基础。试想,那位董事长如果不借款,是否就贴上了“为富不仁”的标签?如果借了款,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群起效仿,是否会给公司正常运作秩序带来影响?不理性的“寻善”活动,终将阻碍行善的步伐。

如今,慈善观念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都投入到了慈善事业之中,健康的慈善环境对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愈加重要。现代慈善理念、行善积德的氛围、大批慈善家、慈善捐赠平台是慈善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慈善走上良性轨道的坚强支撑。这既需要慈善方的责任、热情,也需要受助者的真诚、冷静,还需要社会的宽容与理性。

此外,还应该明确:慈善只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部分。既要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更要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让类似莫向松的弱势群体在遭受重大病故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这样才能避免“下跪救助”的尴尬和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应。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