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宸:为什么阿里不停买买买,股价却一直上不来?

投资潮  •  扫码分享

林宸,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助理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有数字与社交媒体、互联网营销、多类别和多媒体决策、市场模式的实证研究、客户关系管理。

▲图1:数据整理自20151102期“财经郎眼”

  如(图1)所示,近两年来,马云比他背后的女人们还能买买买: UCWEB、高德快的美团苏宁优酷土豆……我们不难看出阿里打造互联网一站式入口的野心。但是与此同时“金融大鳄”索罗斯几乎清空阿里巴巴的股票,“老虎系”基金集体减持阿里百度,摩根士丹利将阿里巴巴剔除出亚太焦点股。

那就让我们从阿里收购优酷土豆说起。阿里图什么?一是社交,二是视频。

首先,阿里在用户黏度最高最活跃的社交上迟迟无法发力,陌陌、来往、钉钉都远不能与微信抗衡。病急乱投医的阿里甚至一度把支付宝发展出“阅后即焚”的社交功能,被网友吐槽这种奇葩的不顾用户体验的产品开发是想“用来支付piao资”吗?而今年好不容易开始有漂亮财报的微博,在获得广告盈利收入的同时,其为淘宝站台的商业化性质也使得其用户活跃性同比降低7%,而微信则同比上涨了41%。

   “互联网+”的口号在中国喊得很响亮,但归根结底,互联网+的是什么?是三样事情:搜索,交易,社交;分别对应着我们的BAT:百度、阿里和腾讯,抑或是美国的三巨头:Google, Amazon, Facebook。它们的本质其实都是广告公司。 仅Google自己就占了美国2014年全部互联网广告营收的47.4%,Facebook也占到了7.1%。

  无论主营业务是什么,社交提供最多用户行为数据的来源。Wired调查也显示70%的顾客信赖用户产生的信息和推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而不是商家硬植入的广告。所以你可以看到Google积极研发Google+并收购了优酷土豆的真正鼻祖Youtube,Facebook接连买下年轻人更喜爱的社交工具WhatsappInstagram。阿里,或者是腾讯京东的“京腾计划”同它们一样,都是在为更好地深耕用户数据提供针对性广告服务铺路。

然后是视频。相比百度的爱奇艺和腾讯的腾讯视频,阿里独缺视频网站的终端环节。拥有诸多上游影视版权的阿里影业,目前只能通过自己的天猫魔盒在互联网电视渠道上进行一次变现。

  美国在线视频网站Netflix因为成功进军Virgin America的机顶盒并且利用大数据按用户喜好量身定做了爆红网剧《纸牌屋》,三年内股价上涨了1000%,阿里现在反其道而行之整合电视观影渠道,收购优酷土豆后,如果学习Netflix或者HULU模式,进一步收集观众对广告、内容的偏好数据,纵向可以在内容制作和后期推广上呼应阿里影业和传媒,从而降低内容获取成本;横向可以在后台打造Universal ID, 用一个ID把微博、淘宝、支付宝、优酷土豆、蚂蚁金服上的信息整合起来,得到一幅完整的用户画像。到时候便可以利用大数据,推断喜欢收看某类节目的观众,将可以申请到更多来自蚂蚁金服的贷款。是不是听上去十分有趣?这也只有在相关法律规则欠缺、用户隐私保护缺失、培养互联网跨行业垄断巨头的中国才能实现呢!难怪阿里投入重金布局文化娱乐产业。

仔细看一下2014-2015全年投资清单,除了O2O领域BAT三家厮杀惨烈,百度投得最多的是教育,阿里投得最多的是娱乐,而腾讯投得最多的是老本行——游戏。

   现在就该说到文章刚开始的问题了,为什么阿里的股价一路下挫?百度也好不到哪里去,每次收购都伴随着股价下跌(图2),而腾讯却一直保持相对平稳。

▲图2

  除却美国市场对中概股的集体质疑和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美国市场对待投资收购向来谨慎保守。Das, Sen and Sengupta的论文观点深入人心:相比宣布与技术型合作伙伴的合作,宣布与市场性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时,投资者会有更高的不确定性。GigaOm的编辑Derrick Harris也表示,阿里巴巴和百度除却各自庞大的市场和规模,它们的创新程度十分不给力,科技公司不以技术为导向却更像传统生意人。

阿里和百度把投资太多地转向了与主营业务和科技创新无关的行业,使得雾里看花的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疑虑又加深了一层: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体量巨大、传统产业赋税沉重且向线上转型缓慢、人口红利持续释放这样一片特有的温润土壤中成长,尝到甜头的阿里着眼于市场入口的抢夺,流量的垄断,也是无可厚非。

国内的媒体甚至用户也大多是一片赞誉之声。但敏锐的华尔街仍嗅到了不吉的预兆。中国减缓的GDP增速,上升的人民币汇率以及阿里逐渐减缓的GMV增速都预示着这片土壤逼近了自身的瓶颈。没有核心技术壁垒及技术创新血脉的阿里,是否能再倚仗天时地利人和与美国互联网巨头并驾齐驱?华尔街至少表明了它们的态度,它们撤掉了“赌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美国,微软谷歌亚马逊三大科技巨头刚公布了第三季度财报,业绩爆棚,一天之内三家公司的市值新增了1000亿美元。这一轮上涨后,目前美国市值最大的5家科技公司总市值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而这三家公司的共同点就是,压缩成本,科技创新。其中技术驱动的云服务成为最赚钱业务,营收几乎都同比增长了70%。其中电商巨头亚马逊表示,终有一天,云服务的总体业务收入将超过其最核心的零售业务。而Google首席执行官也说:“世界上所有生意最终都会运行在云上。” 如果对比看阿里刚刚出炉的第三季度财报以及当天应声而涨的股价,大家也可以发现,阿里最快的增长,让华尔街最满意的答卷也恰恰是来自云服务。

从财报数字来看,收入的稳定增长、成本的控制以及云服务的高速增长,是美国互联网巨头第三季度财报业绩亮眼的主要原因,但再深入一些来看就会发现,业绩的集中爆发,与这些巨头在经营上的长远战略思考和及时有效的调整变革密不可分。

  我们经常听说,美国的互联网投在了高科技,德国的互联网投在了工业化4.0,中国的互联网投在了O2O。 在美国,没有什么比Google的布局更加广泛。在成立母公司Alphabet后,除了传统优势业务搜索、移动、视频外,谷歌在物联网、无人汽车、生物科学等领域的拓展也随着架构的调整而进一步浮出水面,谷歌的例子或许最好地证明了实现盈利和大力投入未来的研发两者的关系能够处理好而并不矛盾。对传统优势业务领域的深耕,根据行业变化对自身不断革新并努力开拓和探索新业务领域,是这些巨头立于长久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

  而阿里的做法完全相反,积极抢夺市场,大举吸纳流量,吞并入口似乎成为了近两年发展的重心。在O2O领域、电商周边、移动互联网领域、社交软件、文化传媒、物流及金融方面阿里都有所动作。 如此频繁而多元化的收购行为,很难令人信服阿里是基于技术整合为目的进行收购,相反,更如传统的市场垄断行为,通过垄断流量入口建立起阿里巴巴帝国。

在中国,O2O这个被我的同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许小年教授形容为“中间很2,两边都是零”的中国特有名词,其实的确是短时间内最高效率整合传统产业资源,抢占市场份额的好风口。像阿里这样市场的颠覆者可以带来“鲶鱼效应”,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可以提升整个行业的表现。只是拂面的杨柳春风赶上资本寒冬也容易变成冻死创业者的刺骨寒风。并购,成了现阶段互联网公司的另一趋势。

2015年内滴滴快的,58赶集,美团大众,携程去哪儿四大并购案以不同原因开始恋爱,以不同方式走进婚姻殿堂。会幸福吗?谁更幸福?

首先,双方合并可以减少竞争消耗,对消费者而言虽然短期内补贴少了,但是如果从此能使得这些互联网企业从价格战中解脱出来,不再盲目烧钱,专注于提升用户体验,切实做好产品服务差异化,那么长远看来是提高我们互联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好事。

  其次,合并带来优势互补甚至寡头垄断,从而获得更高估值。滴滴快的,携程去哪儿这样细分的、商业模式成熟的、可以抢占巨大市场份额的服务类领域(图3),势必要比渗透率尚低的餐饮类,或者宽泛意义上的本地生活类更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美团大众被普遍看衰,而58赶集现在估值已经回落到合并前的原因。一切的O2O, 其核心在于线下。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BAT大鳄进入“三国时代”,而小鱼们此时则面临着“合纵连横”的战国风云。 合众弱以攻一强,抱团取暖以度过寒冬,或者事一强以攻众弱,背靠BAT大树好乘凉。无论选择了哪条路线,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联盟总是充满着不确定性, 中国互联网公司想要最后获得投资者的认可,必定要走一条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不断提高自身研发能力,脚踏实地深耕用户精准营销的长远之路。其路漫漫,其心可求。阿里的未来,也许能作为一个盈利机构在中国市场的土壤上继续开花结果,但我们更期待看到的是其对宝贵资源和庞大规模的充分整合,创造出令世界为之折服的新科技,带领中国走向新的互联网纪元。

本文被转载2次

首发媒体 投资潮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