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旅行社拥抱互联网路漫漫,拥有全球化视野却缺乏创新!
但凡有点资源、有点客户、在业界尚有生机的大中型旅行社都开始“拥抱互联网”,不管是搞个电商网站,还是开始利用微信朋友圈卖产品,总之,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家“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当o2o成为互联网+的标配时,这种顺势而为已然不能称之为创新。
当互联网风暴冲击整个旅游行业时,有人惊呼传统旅游业特别是传统旅行社行业的寒冬即将来临。无一例外的,但凡有点资源、有点客户、在业界尚有生机的大中型旅行社都开始“拥抱互联网”,不管是搞个电商网站,还是开始利用微信朋友圈卖产品,总之,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家“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了OTA越来越多的旅游创新公司崛起,爱好者们利用游记攻略集聚大批信徒,小而美的主题旅游遍地开花。然而细观那些信心满满冲进互联网圈子的旅行社们,似乎并没有一家能在互联网领域拿出可圈可点的成绩。不客气的说,还仅仅是依样画葫芦地将产品搬到了互联网,都在自建网络渠道而已,虽然是在寻求线上线下整体服务模式,但是当o2o成为互联网+的标配时,这种顺势而为已然不能称之为创新。
为何在这个全球化视野最好的行业里,旅行社却在创新上显得那么传统?
我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利益驱使难割肉
旅行社其实好比攒电脑的,将旅游资源采购进来进行组装,然后加价卖给需要的游客,利用了游客和资源的信息不对等,而OTA模式无疑是在缩短这种不对等,旅行社这个受益者显然不能如OTA那样去努力开放信息渠道,这个时期赚的正嗨呢,怎么可能下得了手自损利益,去培养用户未来的旅游形态,这也是为什么旅行社无法在自由行成为主流之前,在机票酒店门票售卖上占据优势,并不是没有技术,其实还是革不了自己的命。
传统的优势就是创新的牵绊
中小旅行社没有实力孵化创新,自不用说,大型旅行社经过长年的业务洗礼,具有一套完整的流程,人员分工明确,KPI也更为具体,围绕KPI做事就会是被框在KPI里,很难突围,而旅游业务流程复杂,越是信息化走得越快、优势越突出的旅行社,创新成本越大,业务模式创新就越慢。
柯达是胶片影像业的巨头,但它其实也是数码相机的发明者。然而,这个掘了胶片影像业坟墓的发明,在柯达被束之高阁。
在传统机械型组织里,一个“异端”的创新,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甚至会因为与组织过去的战略、优势相冲突而被排斥,因为企业追求精准、控制和可预期,很多创新难以找到生存空间。
产品话语权过重
这里说的是旅游产品即资源,在传统的模式下,为保证利润追求可预期,越是外部创新侵蚀,就越是会加剧对产品资源的渴求,从而导致旅行社们无一例外的产品资源话语权过重,价格体系、产品包装、营销、销售、流程,无不以产品资源为中心,这与互联网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核心背道而驰,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行社在目的地上的拓展,酒店机票的选择调整,游览行程的优化,而从未看到改变这个行业的尝试。
从未真正在去了解互联网本质
从未以互联网模式去审视行业,旅行社们跟着互联网的发展,bbs兴起,要入住要建立自己的论坛,要给客人提供分享交流的平台,然而从不去思考内容运营、圈子氛围,微博、微信兴起,要跟进和客人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平台崛起,要入住扩大品牌优势,其出发点无不是为了去营销,而非的去解决用户痛点。
可以说旅行社们只关注如何保证优势而不是如何反击。
那么旅行社互联网创新点有哪些?
1. 境外目的地产品整合,如OTA发展之处,将酒店、机票信息直接整合到互联网上供用户选择,造就了OTA企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旅游观念的升级,境外目的地旅游产品将成为旅游产品的新的爆发点,而这部分资源整合旅行社比OTA更有优势。
2. 以导游为主力的当地互助游,导游是旅游行业的关键资源也是稀缺资源,而当地人兼导游就如同专车一样等待着一个平台让其大放异彩,而旅行社所掌握的导游资源在这方面创新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机会也是稍纵即逝。
3. 互联网金融,旅游行业有着巨大的现金流,而如果旅行社能够引导需求将旅游现金流提前入账,或利用企业差旅合同的应收款债权,进行保理业务,会形成一个独特的金融服务模式。
4. 海淘平台,与大多数海淘平台不同,旅行社更了解境外目的地哪些东西有特色值得购买,利用领队、导游、游客的剩余携带能力就足够建立起一个真实有价值的海淘平台。
5. 互联网产品,还是基于用户旅游行为和需求,旅行社完全可以去研发真正互联网产品,谁说旅行社就不能做拍照软件、浏览器、云服务?一切的可能都是基于能比别人更了解你的用户,创新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