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前传:王军找来常振明,1996年打破IPO“零”记录

投资潮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1995年的中国证券市场,华夏、国泰和南方证券已经成了炙手可热的新巨头。它们在证券经纪和股票承销方面的业绩,简直令中信高山仰止。1994—1995年,全国共有614家企业挂牌上市,可中信连一家IPO主承商的资格都没捞上。

中信董事长 王军

1994年秋天,王军把常振明召到办公室,很简洁地向他布置任务:“在总公司成立证券部,把子公司的所有证券牌照都收到上面,业务都归到一起,你来负责。你能搞定就别来找我,如果搞不定再来找我。”

数日后,常振明来王军处复明,说,差不多都搞定了,就兴业公司搞不定。

王军文:“是不是李顺生不交?”

常回答:“是。”

李顺生,时任中信兴业公司总经理。

王军让秘书把李顺生叫到办公室,坐定后,王军在他面前放了一张信笺,冷冷地看着他,话音不高。

“你交不交,交就让常振明过来,不交就在这儿给我写辞职报告。”

……

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1996年,打破IPO“零”记录

1995年的中国证券市场,华夏、国泰和南方证券已经成了炙手可热的新巨头。它们在证券经纪和股票承销方面的业绩,简直令中信高山仰止。1994—1995年,全国共有614家企业挂牌上市,可中信连一家IPO主承商的资格都没捞上。中信证券总经理蒲明书记得,当时他们“只能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证券部’的名义,在几个IPO项目的招股文件上,尾随其主承销商之后,挂个‘分销商’、‘副主承销商’或‘上市推荐人之类的头衔’,在媒体和证券市场偶尔露露脸而已。在股票发行的盛宴上,人家大块吃透,中信最多只能分得一杯羹。”

王军看到了投资银行业务的前景,这是中信未来真正发展的着力点,所以,必须花大力气。

怎么弄,唯一的路径就是必须担任一家企业IPO的主承销商。

这不仅是让中信证券声名鹊起的唯一路径,也是中信证券安身立命的根基。

常振明手下当时大概只有10个人,他对他们说,我们就是猎人,举手持猎枪,四处奔走,一旦发现目标,就要穷追不舍。

让中信证券真正打破IPO主承销商“零”记录的,绝不仅仅是靠“猎人的眼睛”和敏锐的嗅觉,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正是中信强大的人脉和中信的金字招牌。

1996年6月17日,耀华玻璃4500万A股网上成功发行,募集资金2.87亿元。中信证券因此收获承销费1000万元;7月2日,耀华玻璃4050万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中信证券终于实现了IPO项目的“零”的突破。

1979年10月4日,荣毅仁同志主持中信公司第一届董事会

保守经营占领高地

时时刻刻的危机意识,让中信证券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王东明说,这大概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从1994年秋天王军用铁腕收拢证券业务的时候,就已经买下了种子。

多年来,中信证券一直以投行为本,对自营业务和委托理财业务大都保持审慎态度。严格奉行“不坐庄、不跟庄和不操纵股价”的“三不”政策。“公司始终坚持资产配置和业务开拓的几项准则,如资产要保持高流动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在不动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的比例;业务要创新,但一定要集中在证券业务领域,不进入陌生的领域。”这是王东明的经营之道。

如此在旁人开来偏保守的经营之道,终于把中信证券带入了前排行列,因而得以占市场之先。

2006年,中信集团领导合影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