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电子:弥补蚂蚁金服版图缺口 助马云打造金融云

投资潮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一场股市大动荡,让市场参与各方见识了“杠杆”的杀伤力,也造就了恒生电子麾下HOMS系统“颠覆者”的形象。随着监管部门对配资的清理,以及HOMS系统新账户开设功能的关闭,恒生电子在证券市场的“颠覆”步伐暂时停顿了。但其在阿里系内部,在马云的金融大棋局中,逐步呈现出一种新的颠覆效应。当然,恒生电子能否助推马云成就金融霸业,还尚需时间检验。

在被马云收购、风头一时无两之后,恒生电子(600570)再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其根源就在于恒生电子所开发的HOMS系统,而监管部门清理配资的行为又与该系统密切相关。

其实,仅从HOMS系统本身所能实现的功能来讲,它本质上不过是一个投资股市的平台和通道。但由于其独特的行业地位和设计,放大了投资的风险,加剧了股市波动的幅度,成为“千夫所指”的焦点。

HOMS系统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马云收购恒生电子的动机和出发点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从2014年初的那场并购案开始说起。

   恒生易手

恒生电子创立于1995年,是一家以开发金融业务应用软件为主的公司,在此次股市动荡中获得广泛关注的HOMS系统就是其产品之一。2003年于上交所上市之后,恒生电子获得稳步发展,资产由上市时的4.45亿元增长到2013年末的23.39亿元,增幅5倍有余,收入由当时的2.15亿元增长到12.1亿元,利润更是由0.37亿元增长到3.68亿元,体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恒生电子的控制权也牢牢掌握在黄大成等创始人团队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黄大成等创始人却将掌控近20年的恒生电子让渡给了马云。根据公开信息,原股东让渡控股权的原因有二:一是创始人获得变现收入,有些“改善生活”的意思;二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应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以及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为获得恒生电子的控制权,马云也是颇下本钱,耗资32.99亿元。

除了价格之外,此次收购的交易安排也彰显出马云拿下恒生电子的良苦用心。恒生电子的控股股东是杭州恒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生集团”),恒生电子的创始人通过恒生集团间接持有恒生电子20.62%股权,并另外直接持有9.26%股权。马云通过其持股99.14%的浙江融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融信”),收购恒生集团100%股权,从而间接收购恒生电子20.62%股权。而恒生电子创始人直接持有的恒生电子9.26%股权还予以保留(图1)。

恒生电子约6.18亿股总股本中,恒生集团大约持有1.28亿股,若不考虑恒生集团其他资产,马云出资近33亿元,相当于对恒生电子每股作价25.8元。而收购行为发生时,恒生电子停牌价在20元/股左右,马云给出的溢价水平在30%左右,溢价率比较高。

不仅如此,马云以收购恒生集团的方式完成对恒生电子的收购,也意味着在收购恒生电子的同时,马云也将恒生集团的其他资产进行了收购。在获得控制权后,恒生集团相继处理了一批非上市资产给恒生电子创始人团队控制的公司,比如处置了恒生世纪实业公司51%股权、恒华科技15%股权等。有意思的是,在这些资产处置完成后,恒生电子在这些公司里面仍然保留了一定股份,在个别公司甚至还是控股股东,恒生电子与这些公司将保持持续的关联交易。为什么不趁此机会将非上市资产直接转让给恒生电子以消除关联交易?个中缘由令人琢磨。

在这起收购案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马云为何只收购恒生电子20.62%的股份,对其创始人持有的9.26%股份不予以收购呢?即使马云对创始人持有的恒生电子股份一并收购,收购的股份之和也只有29.88%,仍未超过30%的要约收购义务触发点。从收购前后恒生电子董事会、高管团队基本保持稳定,大力实施员工激励计划等情况来看,熟谙人性的马云也许是有意为之,这样既有利于控制收购成本,也便于收购后的业务整合。至于控制力,对于一般事项,双方实质上已形成一致行动人关系。

综合上述信息来看,为收购恒生电子,马云不仅继续保留了主要的恒生电子创始人和管理人员,而且还允许上市公司继续与其控制的其他企业进行关联交易,给了恒生电子创始人团队一个厚厚的“红包”。

此时,大家关心的问题是,马云收购恒生电子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接着看看恒生电子的业务及商业模式。

金融IT“翘楚”

恒生电子是横跨证券、基金、保险、银行、信托等领域的全牌照金融IT龙头厂商,其开发的金融应用系统几乎渗透到中国金融市场的每个领域,其中就包括了声名赫赫的HOMS系统(表1)。换言之,资本市场的大部分IT系统和软件都是恒生电子提供的,如果把中国全部金融机构看成是一家大公司的话,恒生电子就是这家公司的IT部门。

从本质上而言,恒生电子是一家软件开发商,主要开发后台支持软件和接口软件(典型者就是HOMS),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为金融机构开发适用的软件系统,并提供后续服务。受益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恒生电子近年业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4年实现收入14.22亿元,同比增长17.45%,实现净利润3.6亿元,同比增长11.51%。

从业务构成来看,恒生电子为券商、基金、期货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收入占主导地位,占全年总收入的65%左右,毛利率也高达95.52%,超过企业整体毛利率。如果加上银行市场的业务,二者收入之和为12.2亿元,占总收入的86%。可以说,恒生电子对金融机构提供的传统软件服务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和利润增长点。但从收入增长来看,恒生电子来自互联网行业的收入增长迅猛,虽然在2014年整个收入不到1亿元,但较2013年增长一倍有余,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恒生电子战略发展重心的转移(表2)。

从恒生电子的产品结构来看,软件开发收入提供了主要的收入来源。2014年恒生电子软件开发收入为13.1亿元,几乎贡献了全年收入的92%(表3)。

恒生电子在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金证股份(600446),二者对峙使得中国金融IT市场呈现双寡头格局。虽然就收入规模而言,恒生电子要弱于金证股份,但金证股份的盈利能力则要弱于恒生电子。2014年金证股份实现销售收入23.68亿元,但营业成本高达18.56亿元,毛利率仅为22%左右,与恒生电子90%以上的毛利率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从资产负债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是否能覆盖投资、筹资活动所需现金流量来看,恒生电子的财务状况更为稳健,发展后劲似乎也更强(表4)。

金证股份的优势在于大客户,而恒生电子则在于用户多,市场占有率高。恒生电子2012年年报披露,其在基金、证券、保险、信托资管领域核心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93%、80%、90%、75%,在证券账户系统、证券柜台系统、银行理财业务平台、信托核心业务平台、期货核心系统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7%、43%、85%、41%、42%。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几乎所有的基金、券商、信托机构、保险机构都使用类似的后台支持软件,相互之间互联互通,然后恒生电子自己再开发一个软件平台与这些机构进行对接,那将是一个怎样的场景,这些机构会不会沦为恒生电子的通道?其实,这个端倪已经出现,HOMS系统的形成、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详见附文《HOMS的绽放与陨落》)。而且后台支持软件一旦采用,更替的成本将会很高,恒生电子无形之中建立了较高的竞争壁垒。

在马云入主后,恒生电子加快实施了被称为2.0版的“七彩祥云”计划,重点推进恒生网络和恒生云融,充分融合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这种尝试和业务探索成效如何尚不得而知,其根基还在于其现在应用广泛的IT支持系统。

其实,金证股份早在2013年就参与了阿里巴巴余额宝的建设,为余额宝定制了直销系统。马云为何不选择收购金证股份,而选择了规模稍小的恒生电子?这需要接着分析马云的金融梦。

   蚂蚁金服的棋局

马云曾经讲过,如果银行不改变,那么我们就去改变银行。此话虽然颇具鼓动性,但也彰显出马云深度介入金融领域的决心。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金服”)便是承担这个角色的核心平台。

蚂蚁金服脱胎于支付宝的母公司,由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更名而来。在历经多次增资后,现股东包括全国社保基金、新华人寿、国开金融、中国太保、中国人保等14家颇具实力和背景的投资者,可谓冠盖云集。蚂蚁金服的控股股东是由马云和谢世煌控制的杭州君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以下简称“杭州君瀚”),持股比例为53.2507%。

在完成收购恒生电子一年之后,马云左手倒右手,将浙江融信的全部股权转让给了蚂蚁金服,后者同时增资16.52亿元,恒生电子从此纳入蚂蚁金服体系。

根据蚂蚁金服官网介绍,在收购恒生电子后,蚂蚁金服旗下的产品品牌主要包括:支付宝、芝麻信用、蚂蚁小贷、蚂蚁金融云、余额宝、招财宝。各种金融产品都有相关的平台承载,比如蚂蚁金融云的运作平台是恒生电子。如果加上正在培育中的银行、保险、担保、保理等业务,除了期货、证券经纪等业务外,蚂蚁金服几乎涉猎了所有的金融业务(图2)。

蚂蚁金服的产品种类虽多,纷繁芜杂,但基本可以归为三大系列。

一是蚂蚁金服金融帝国的核心和基础—支付宝业务。支付宝是马云金融版图的主入口,马云后续的金融运作都发源于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众所周知,马云是从阿里巴巴的B2B模式起家,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淘宝天猫等B2C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解决买家与卖家之间的支付问题,马云参考易趣的贝宝支付模式开发出了支付宝。

在买卖双方的交易之中,总有一笔沉淀资金留在支付宝体系内,而该沉淀资金的利息是由支付宝公司无偿享有的。如果交易量足够大,比如,按照阿里巴巴2014年公布的2.3万亿元成交额计算,即使资金沉淀时间比较短,其收益还是十分可观。

这个模式其实就是相当于蚂蚁金服以淘宝等为依托,通过网上交易,构建了一个巨大的资金池。只要卖家不集中提现,不出现挤兑,这个模式一直能运转下去。这就给了马云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拓展业务空间的机会,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产品设计,来引导这些资金的流向,形成蚂蚁金服的第二大类产品。

第二大业务是在支付宝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理财业务,典型者如余额宝和招财宝。

余额宝的本质是货币基金,相当于客户用支付宝里面的钱购买天弘基金发售的货币基金份额。而客户从余额宝消费或者提现时,相当于赎回基金。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支付宝公司将本可以通过沉淀资金自己获得的收益转移了一部分给支付宝用户。由于支付宝用户规模庞大,造就了天弘基金的地位和名声,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基金公司一举推到行业排名前列。招财宝则相当于一个金融产品超市,陈列出很多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供支付宝用户购买,由于支付宝广泛的用户基础,其销售也非常火爆。

马云创建余额宝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央行出台了《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根据这个管理办法,蚂蚁金服应按季计提风险准备金,最低提取比例为备付金(客户预先支付的资金)利息收入的10%。这意味着支付宝暂存的资金越多,蚂蚁金服需要准备的保证金也就越多。这无疑将对蚂蚁金服的资金量提出非常高的要求。马云通过引入余额宝不仅有效化解了自身的资金压力,还获得了代销收入,一举两得。

出于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蚂蚁金服开展了理财业务。在这个模式中,蚂蚁金服更多的是起到了销售通道的作用。不过,蚂蚁金服在这个体系中赚取的仅仅是通道费和代理费,收益不会很高。因此,也就不难理解马云控股天弘基金、创设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的原因所在。显然,马云想通过金融机构和淘宝用户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一鱼二吃”。不过,这又会反过来制约其他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的产品进入蚂蚁金服体系,因为用户选择产品的标准就是看成本与收益之比。如果蚂蚁金服自己所设计产品的收益率低于其他公司的产品,将很难实现销售,这也对蚂蚁金服的产品设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初步观察,目前还没有第三方设计的金融产品在招财宝上进行销售。

如果说招财宝和余额宝这两种产品主要是依靠淘宝、天猫等用户的规模资金,借鸡生蛋形成的话,蚂蚁金服现在正在大力推进小额贷款等业务,则意味着马云开始依靠自身力量真正踏入金融领域。这也是蚂蚁金服正在大力开展的第三类业务—贷款业务。

经过几年的耕耘,蚂蚁金服的贷款业务初成体系,形成了一个由银行、小额贷款和保理公司、征信机构以及担保机构构成的贷款业务网络。尤其是在获得银行牌照,设立了浙江网商银行之后,蚂蚁金服可以吸储,一改过去小额贷款公司仅能依靠注册资本放贷的局面,蚂蚁金服的贷款规模有望获得快速增长。

设想一下,蚂蚁金服在设立银行之后,可以与支付宝、招财宝等业务联系起来。对于支付宝业务而言,无非是将其与其他银行的业务转移部分到网商银行。对于招财宝业务来讲,未来的结合点或许是信贷资产证券化,蚂蚁金服将网商银行、小额贷款及保理公司的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设计成金融产品进行销售,由此在三大类业务之间形成协同。

综合来看,蚂蚁金服现有三大业务,涵盖了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投资、融资、消费、支付、保险。其中,支付宝是根,起支撑和基础作用;理财业务是茎,起管道和输送作用;银行类业务是果,是利润的最终体现点(图3)。

蚂蚁金服官方数据显示,其年度活跃用户已经超过4亿,海外活跃用户已经超过1700万,每天的支付笔数超过8000万笔。活跃用户中,移动用户占比已经超过80%,理财(余额宝、招财宝和开放的理财平台)用户超过2亿。在过去5年里,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小贷已经为160多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解决了融资需求,业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或许,马云是想把蚂蚁金服下属的支付宝平台做成法律、法规、政策允许下的全牌照金融服务平台。

更通俗地说,资金只要进入支付宝,就没有必要再出去了。消费有淘宝、天猫,投资有宝类,融资有小贷、银行,最终涵盖资金循环的大部分环节。马云之所以有此雄心,还是基于阿里巴巴、淘宝、天猫上海量如同蚁群般的用户,正是这些用户构建了马云金融帝国的核心基础,同时也是马云金融帝国的主要服务对象。

蚂蚁金服的困境

但凡事皆有两面,如果上面的分析成立,蚂蚁金服将需要解决诸多由于版图扩大而逐渐衍生出来的内生矛盾。

首当其冲的就是网商银行的资金成本。

现在余额宝的收益率虽然在下降,但仍在3%左右,大致相当于3年期存款利率。也就是说,如果网商银行主要的存款来源是余额宝的话,其承担的资金成本是比较高的。再加上各种经营成本,这也就从另外一方面对网商银行的贷款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此外,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存款保险制度的执行,国有大中型银行的信用将远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最终的结果是国有大银行的资金成本相对更低。如此,网商银行的资金成本、资金规模能不能比得过传统渠道?而且随着银行的“觉醒”,相继推出了各自的支付软件,其便捷性、时效性不比支付宝差,支付宝的用户存在流失的风险。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这样的背景下,蚂蚁金服除了进一步巩固支付宝用户之外,势必还要在贷款规模、坏账控制水平之间取得平衡,获得收益,弥补成本缺口。蚂蚁金服是否能做得到,能够做到多大,是否能超出阿里巴巴现有的业务领域获得更多的用户资源,都需要时间检验。

其二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众筹产品,在招财宝等平台上的销售业绩估计很难提升。

淘宝、天猫用户虽多,但真正具备投资实力的人较少。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只是在购物的同时顺道赚点买菜钱。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众筹产品,其风险无疑要高于货币基金、保险等稳健型产品。除非蚂蚁金服能对以后推出的高风险产品在收益上给予积极的保障,否则,要一群主要以消费为目的的人群去承担投资风险,将是一件比较难以实现的事情。

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测,蚂蚁金服想把其旗下金融业务融为一体的蓝图恐怕很难实现,最终的结局有较大可能是分别形成两个独立的体系。一个体系以低风险金融产品为主,比如余额宝、招财宝,另一个体系则以相对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为主,比如贷款、众筹、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二者之间的通道打通难度很大,很难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

其三,征信业务发展前途受限。

金融是一个建立在高杠杆之上的行业,这就决定了金融的核心是风控,讲究的是稳定和平衡。而开展征信业务,对个人或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价是风控的手段之一。通常情况下,征信是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为个人或企业建立信用档案,通过采集、记录其信用信息进行信用评级,并将其结果销售给贷款等授信机构。就根本而言,征信机构就是一家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其产生的信息要为所有的授信机构所信任和共享,关键就是要保证独立性。

原本蚂蚁金服可以基于用户在阿里巴巴、淘宝等平台上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各种数据,比如口碑、交易量、交易规模、客户评价等,结合外部宏观经济数据对个人和企业进行信用评价,从而判断是否可以给予授信、确定授信额度并将这些信息销售给贷款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讲,阿里巴巴庞大的交易数据库为蚂蚁金服做小微贷款的信用评价提供了天然的优势。

但如果蚂蚁金服的征信业务也向第三方提供服务,是否能取得第三方的信任呢?征信业务如何向外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为自身服务,也是蚂蚁金服面临的挑战。

马云想建立一个全牌照、全系统的金融业务。但实际上,很多业务之间有着天然的冲突。甘蔗不可能两头甜。如何进行取舍,将是马云和蚂蚁金服在日后运营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蚂蚁金服实质上从事的还是传统的金融业务,只不过是利用了互联网的渠道和数据处理优势,披上了一件“互联网”的外衣。蚂蚁金服现在的立足点是淘宝、天猫上如蚁群般的用户,这或许是马云将自己金融帝国取名蚂蚁的奥义之所在。随着其介入金融领域的深入,势必面临升级和挑战。对此,马云在不断布局金融产业,扩大蚂蚁金服金融版图的同时,也提出了“金融云”战略。马云收购恒生电子是不是基于此呢?

恒生电子的角色

在马云收购恒生电子后,对马云收购的目的有诸多猜测,有的认为是为了恒生电子的大数据,有的认为是为了借壳上市等等,莫衷一是。仔细分析,这些猜测都站不住脚。以大数据为例,虽然恒生电子是金融IT系统的王牌供应商,但其并不掌握所服务机构的数据,这些核心数据都掌握在机构自己手中。恒生电子不可能拿到这些数据,大数据之说自当不能成立。借壳上市只是有这个可能,但为何不直接注入资产,反而还要花费33亿元的代价,真要借壳上市的话,一个壳的代价也不至于此。

  马云收购恒生电子的动机其实早已显现。2014年2月28日,春节之后,马云发布了一封内部邮件《云端将是移动互联网关键》。在信中,马云清晰地表示,阿里未来10年的目标是“建立DT(data technology)数据时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为实现这一目标,阿里将重兵布置“云(云计算和大数据)”,“成为金融、医疗、政务、交通、气象等行业以及海量互联网用户的基础服务和应用”,实现全面从云打到端。

首先说“大数据”。在大数据上,马云已经有阿里巴巴、淘宝及天猫等业务产生的数据库,并且在不断的生长中。再看看“云”,笔者理解,所谓的“云”就是能够提供资源的网络,比如马云提到的金融、医疗、政务等资源,如果各种资源能够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将是一片又一片的“云”。提供的资源越多,“云”就越厚,产生的大数据也就越多,“云”和大数据是伴生伴随的关系。

基于上述理解,可以将马云制定的战略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如果马云这一设想得以成立,阿里将成为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任何人有需要了,只要打开水龙头或开关,即打开应用端,就可以使用,就可以从“云”中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和资源,阿里也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用户不可或缺又不用费心的基础设施供应商。

具体到金融行业,就意味着基金、保险及证券等金融行业企业可以通过使用马云的“金融云”来实现处理海量业务和数据的能力,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而恒生电子已经占据了基金、保险、证券等领域IT系统的大半壁江山,实施马云的“金融云”战略,只是等于自身转变了一个方向,从帮助建设别人的金融IT系统,转型和提升到建设自己的“金融云”。恒生电子凭借其雄厚的技术积累、深厚的客户资源、超强的客户黏性,再通过互联互通和平台对接实现资源共享,想必将对马云实施“金融云”战略起到非常有益的帮助。恒生电子将是马云打造“金融云”的核心支持企业。

此外,马云收购恒生电子,还起到了间接介入证券业务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蚂蚁金服的金融版图缺口。

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其实就是一个通道。钱在第三方托管,券由登记公司登记,证券交易所则帮忙撮合交易,券商所做的事情就是帮客户把各方融合起来,提供通道给客户炒股,客户只需要连接券商提供的终端就行。券商除了有客户的相关交易数据,其他实质的东西,一概没有。券商牌照值钱的地方,就是这个交易通道。

但是证券公司是如何实现这些功能,发挥通道作用的呢?其依靠的就是恒生电子为其定制的恒生系统。可以设想一下,由于券商大部分系统都是恒生电子设计的,恒生电子完全可以再设计一个平台与券商的系统进行对接。在这个平台上,恒生电子也能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额外服务,比如资讯、行情等。因此,此时的用户只需要连接这个平台,在参与炒股的同时,还能享受平台的其他服务。届时,券商只能收取一点通道费用(也就是现在的交易手续费),而真正的利润,比如客户服务,将会都进入平台。券商牌照的意义将会大大降低,HOMS系统的发展就是明显的例证。

未来,随着程序化交易、高频交易、量化交易在中国的发展,对金融IT系统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个平台在恒生电子的技术支持下,优势也会越来越明显。诸多实力较弱的中小型券商为求得生存,或许将不得不依附于这个平台,甚至有可能将自己的客户主动贡献出来,将自己的柜台系统和IT系统与恒生电子的平台系统彻底绑定,沦为蚂蚁金服的金融销售渠道。证券公司如此,其他金融机构又会怎样呢?

至于马云收购恒生电子后一些显而易见的协同效应,已经通过双方大量的合作开始显现出来。通过这些交易,恒生电子不仅在现有业务上产生一定增量,而且还进一步拓展了业务范围和领域(表5)。

马明哲曾经说过,20年后,所有中小型金融机构的中后台都会消失。金融机构的很多事情,比如会计业务、IT业务等,只要是可以标准化的,最终都可以由云端的服务解决,金融机构只需要保持最核心的能力,例如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马云收购恒生电子或许就是“颠覆”的开始,但资金成本、风控能力、系统稳定性、研发能力等等的构建都需要时间,不是仅靠庞大的用户群就能一步到位解决。蚂蚁金服究竟能否实现这个目标,“金融云”战略是否能实施成功,如何平衡版图内各种金融牌照,实现均衡发展,以及如何应对外部监管政策的挑战和压力,都将是马云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作者任职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附文

HOMS的绽放与陨落

处于风口浪尖的HOMS系统如同烟花一般,瞬间绽放,快速陨落,只留下些许印迹。

HOMS系统是恒生电子近年出尽风头的产品,尤其是在马云入主之后,更是将其独立出来,成立了单独的公司,并提出了ihoms-投资云平台概念。这款脱胎于恒生O32系统的软件究竟有什么魔力能在资本市场掀起巨浪?先看看恒生O32系统。

O32系统是用于基金经理管理基金产品的一套资产管理系统。这套系统有三大功能。

一是与券商的系统进行对接,可以下买卖单进行交易。因为券商的IT系统也是由恒生电子开发的,要实现基金和券商的系统对接,对恒生电子而言不是什么难事,但这方便了基金公司的操作。

二是可以进行分仓管理和虚拟账户清算。基金公司在与券商系统对接后,可以将自己的账户进行分割,分成若干个子账户,这就是虚拟账户。但对券商而言,只能看到基金公司的账户以及这个基金公司账户所下的所有订单,至于这些订单具体是由哪些人下的,基金公司账户下有多少个子账户,在证券公司的系统中是看不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有意为之,基金公司也可以开展证券经纪业务。当然,如果这么做,基金公司是违法的。

三是便于基金公司对虚拟账户进行风控管理。比如基金公司可以对虚拟账户的交易品种、交易规模、止损位置进行设定,一旦超过规定,将取消虚拟账户。

就IT系统而言,要实现上述三大功能并不困难。之所以O32系统能够受到青睐,最关键的原因是,恒生的系统能够方便地接入券商。

O32系统作为专业的工具,在基金或机构的小范围内使用问题不大,系统也平稳运行多年,市场占有率高达9成。但O32系统的客户范围太狭窄,短期扩展潜力有限。为此,恒生电子基于O32系统开发出了HOMS系统。

就功能而言,HOMS基本保持了O32系统的主要功能,最大的区别在于用户对象的不同。恒生电子在开发出HOMS系统后,其服务的对象由专业投资机构转向了广大的私募基金、小贷公司、配资公司之类的机构,服务对象大大扩充。或许,这也是马云实施“蚂蚁”金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要为大型金融机构服务,更要为中小金融机构、个人投资者服务。

恒生电子在开发出HOMS系统后,也赶上了资本市场的牛市行情,使得配资业务史无前例大爆发,同时也将HOMS推到了风口浪尖的位置。

配资业务,通俗讲就是借钱。这其实也是一个证券行业的传统业务,投资者自己出一定资金,融资方按照一定比例“配”给投资者资金,用于投资证券。有点类似券商开展的融资融券业务。

借钱炒股这事由来已久,但一直未向今天掀起这么大的波澜,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门槛高,规模小。配资之前主要是在民间进行,但一直都有很高的门槛,几百万只不过是起点而已,上千万也不算多。门槛高,使得配资整体规模小。

其二,风险高。配资活动一般的做法是融资方将钱打入出资人的账户,用出资人的账户来做操作,融资方无法实现自己对账户的实时监控,存有很大风险,基本靠个人信用来做。

然而,HOMS系统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上述两大难题迎刃而解,配资公司于是广泛使用该系统。

在个人投资者炒股的过程中,配资公司可以对客户的账户进行实时监控,一旦达到止损位置,配资公司有权对这个账户进行平仓(强平)。比如按1:10的杠杆设计时,如果这个账户亏损10%,配资公司将毫不犹豫地进行平仓。平仓后,配资公司收回借款,亏损的只是个人投资者自己投入的资金。当然,如果一切顺利,参与方都各自获利了结,皆大欢喜。

在这个模式中,配资公司支付给信托公司的资金成本为9%,收取的利息是20%,利差11个点。但配资公司承担的风险是极其有限的,主要原因是HOMS系统提供的强行平仓功能,风险其实全部是由个人投资者来承担。

显然,这种模式通过与信托公司对接,解决了资金来源问题,资金规模可以迅速放大。而配资公司通过HOMS系统提供的分仓功能和强行平仓设计,既可以将大规模资金化整为零,大大降低资金门槛,十几万元甚至是几万元的个人投资者都可以参与到这场金融游戏中。同时,配资公司又可以有效控制风险,确保自己的收益。如果股市上涨,个人投资者可以获得巨额的回报,但股市下跌,则有可能面临本金全部损失的风险。个人投资者的杠杆越高,面临的风险越大。虽然其中有追加保证金的制度安排,但若股票持续下跌,其风险仍然是不可控的。

受监管层清理配资的影响,2015年7月,恒生电子发布公告宣布将关闭HOMS系统任何账户开立功能;关闭HOMS系统现有零资产账户的所有功能;通知所有客户,不得再对现有账户增资。这意味着依靠HOMS系统作为分仓软件的配资公司已经无法为客户开设新账户,同时客户到达警戒线以后也不可以追加保证金。尽管HOMS还能与基金、信托、券商等机构对接,实现互联互通,但对配资公司而言,HOMS的意义已经不大,中小个人投资者依靠配资行为参与炒股的大门又被关上,一切得以复原。虽然在未来会有一个新的HOMS或者其他配资模式出现,作为个人投资者应该牢记,工具就是工具,贪恋太过,则会伤及自身。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