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90后创业者:除了卖概念更应担负责任

投资潮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看到了创事记上90后创业者张天一为马佳佳发声的文章,才又重读了一遍前一阵朋友圈被频繁转发的推送,可能是哪位牛人的新一波公关大战开始铺垫,那些年被大众捧起来的90后创业圈红人的前世今生再一次进入了大家的视野,无论作者说的正确与否,其结论是:他们当年风风火火,但是现在不尽人意。或者他们现在仍然风风火火,也并不令人信服。

他们究竟过得怎么样并不是重点,但是媒体们时常仍然热爱报道90后,观众也感兴趣90后的创业故事。许多人通过这些年轻人期待成功的侥幸,又仍然觉得成功不属于一下窜红的年轻人。在这样尴尬的期待下,至少到现在这些年轻创业者说的话总有人想听,信息丰富了他们的想法,而社交则用最快的速度转达并放大了他们的声音,90后所拥有的关注度是之前的年代中没有的。

产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看完了那篇关于90后创业的文章,我又去微博看了看那几位红人风生水起的事业,同作为一个90后我很庆幸,有这么年轻的一群人能够站在焦点之下传达观点,甚至正能量。但是我在寻找创业者采访的时候也有困惑,有些时候越是有话语权,说话的立场越被限制,或者另有它意。在90后创业者多数人都无法大红大紫的时候,除了媒体希望我们看到的,仍然还有一些声音虽然不够响亮,却也是最需要被听到真实的声音。

于是我想起正在北美读书、放暑假刚刚开始创业的老朋友,他跟许多现在90后才入创业圈的人一样,是在读学生,有些想法和技术,有几个铁哥们儿一起,看形势大好,便从不怎么需要大资金的行业入手创业。我微信问他:最近创业创得如何?

他回了我四个字:坑多误入。

当然,朋友也说自己的回答有些夸张,他遇到的并不是多么江湖险恶,而是有太多事出乎意料。这样的感触我也不是第一次从创业者的那里听到,即便是圈子里公认不错的团队也是这么走过来。一位现在正在做手机移动应用的朋友告诉我,当初自己也只是有个想法,然后和朋友聊起觉得可行就开始实施,后来知道有和投资人联系与孵化器培训的机会,便去试试,没想到一试竟谈得不错就开始了。但是开始之后问题就来了:合伙人分家、报税、团队扩张之后的组成和分工、公司各项支出把关等等都是新手开公司最头疼的问题——而其中,最核心的则是对产品产业化的准备。

   对于初入这个领域的90后创业者,在这个年纪,很少有在大公司有较丰富的经验、了解产品如何从一个想法到打磨成实物,再塑造成适合推向市场的产品的整个过程 。仅仅是把想法做出来就已经需要普天同庆了,也没法在初期就想好下一步应该如何走的全局观,多数还是走一步算一步。现在以90后的年龄,真正做出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产品,而不是仅仅卖概念的团队仍然是凤毛麟角。

  在辗转寻找创业故事的过程中,类似提醒新创客产业化问题的忠告我听了很多遍。最早是在休斯敦开会的时候,遇到一位来美国做技术投资20的多年的先生,在会议间隙休息的时候聊起现在创业的年轻人,他笑着跟我说:“我跟你说实话,你看国内现在报道哪位年轻人多么优秀融到了多少钱,但是你又看到了多少后续报道?你去行业里多待待就知道, 产业化是一个充满细节和规范又十分漫长的过程,至少我们做投资的时候非常清楚,对学生和学校里的研究团队并没什么期待,重在参与吧。”

后来去了加州,一位也在美国工作很久的且涉足华人创业圈的先生告诉我:“我不知道年轻人对鼓励创业都是怎么理解的,好像让许多人觉得创业可以速成,但是产业化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前文提到的做手机应用的朋友,在一番摸索之后,他们的服务领域就经历了大转折,因为最早的考虑不周,完全放弃了之前的方向。而他的朋友,曾经国内红极一时的图片生成软件的团队,这一年没了声音也在准备转型。不仅是他们,一个获得国内最著名几家投资之一的团队,初期的产品还没出多久,现在也正在克服着转型的困难,选择同期发出新的更基础的应用先积累用户。当投资人曾对团队们寄予厚望的时候,创业者们都以为这个产品至少可以挂起一阵热风。

不过在层出不穷的媒体的帮助下,至少有些”男神”“女神”“高材生”“颜值高”的创业者都刮起了风,但究竟吹出什么、吹多久,这既是每个想新创业的人都想引以为鉴的,又仍然只是冷暖自知的故事。

除了创新与卖概念,还需要更多责任

在90后创业者中,除了在产品上的挣扎,有更多的声音也是不容易听到的:比如哪些融到巨款的年轻人,是因为家里人是投资人的朋友;哪些“名校毕业”的门槛实际上远没有大家想得高;更多对于行业的商业眼界是父母和生长环境从小培养,并不是看了一篇经验分享文章、读一两本书就能补上的;或者当你感叹有些团队销声匿迹也不过如此了,但是他们正低调转型,日子过得甚是滋润——不过好在这些你没有听到的故事也并不是必须要知道,也都是复制不来的。但是在那些可以说话掷地有声的新兴90后创业者身上,我们该期待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创业。在许多年前,这个词并不普遍,我们听到的更多的还是”做生意“。而现在, 如果要仔细分析“创业”二字,我想,拆分成“创新”和“立业”应该是恰当的 。创新对90后创业者并不难,这一代一直被称作打破传统的一代,只是并没什么特别——很大程度上,90后的“新”只是每个新时代的关键词,是时代的词穷,是在新社会中新城长出的一代人所具备以以前的人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世界观,也是想要赢得关注的必然途径。那深究创业中创新的核心究竟在哪里,就要回到“立业”。

  也就要回到才提到的产业化。 ”立业”,一是建立一个新产业,二是在原有产业中立足,无论怎样都是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最近游侠电车的争议声渐渐消退,但是类似被媒体一窝蜂报道又被大众揭露“不靠谱”的创业 项目 却屡见不鲜。看到一些记者前辈纷纷私下感慨需要提高媒体的鉴别力,但是另一方面,我想更需要把关的,是那些能够站在聚光灯下的创业者们对行业的责任感。国内创业团队除了做社交、服务平台的,如游侠一样,做切实产品的也不少,其中90后也有相当。我记得有做类似智能头盔等各种各样的智能产品的,但是后来都没了声音。出于好奇,我便去问做机械的前辈,几个年轻人做产品真这么简单?他感叹说:“他们这不是卖产品,大部分都是卖概念”有新想法的年轻人能说服人感兴趣一个原本他们觉得不需要的产品,着实不是一件坏事。只是我们是真的说服需要买袜子的人买袜子,还是让已经有十双袜子的人买了第十一双?换一句话就是,我们在创新与给社会新定义的时候,未来的企业家们是否能够准确切入了社会的需求,还是只是赚一笔就走。

二八定律告诉我们,大部分的生意都在挣扎甚至死去,有很多人都是赚一笔就走,但是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前进动力的主体,不仅是产生经济效益更是负担着关于有助于社会进步的责任,其中只要有部分实力强的企业能够承担起来,便是万分有益的。对于90后创业者,这些未来的企业家主体们,在进入行业之前就早早地了解利用新的概念对于推广和卖出产品的意义。可是他们是否真正了解产业长期发展的核心,长久以来维持产业的生产细节和道德准则,则是亟待被考验的。之前的年代曾遗留给我们众多偷工减料与质量不过关的问题,而现在,那些空有层出不穷的概念赌一把却缺少长线产业支持的苗头,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年代的棘手问题,则真的握在这些成长起来的90后创业者手里了。

我遇到的那些在北美创业圈遇到过的长辈们,他们都深深无奈于当下国内的价格大战和圈地商业,但当我问他们,觉得当我们这代人成长起来是否能改变的时候,他们从来都是毫不犹豫地表示赞同,好像只差我们下定决心肩负起这份责任。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投资潮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