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的无耻进化论 O2O裁员真相:为了融资必须先裁员
最近一个季度,O2O企业纷纷传出裁员的消息。真真假假间,大家形成了一个逻辑链共识,资本寒冬---企业拿不到---裁员。但事实的B面却很可能是倒置的。
真相是,企业不是因为拿不到钱而裁员,而是为了拿到钱必须先裁员。原因自然是要给投资人一个更好看的账面,或者和投资人达成了某种协定。所以,这些创业初期加入的员工,不得不成为管理层权衡之下的炮灰。
一个不烧钱的O2O裁员了
这几天,频繁听说某家水果电商的消息。
先是有一位朋友说,这家电商在他们家附近的门店突然关了。并且北京地区关闭的不只这一家。“怎么感觉这公司快要死了呢”。
几天后,另一位接近该公司的朋友却说,这家公司正在筹备新一轮的融资。为此,公司正在关店、裁员,目测裁员比例要在50%左右。
这个和饿了么一样,起家于高校的水果电商,在北京地区还是很有名气的,门店超过100家。在上海、武汉等高校聚集地也有业务和门店。在此之前,这家公司的宣传口径多为不在互联网圈随波追热:不补贴、不发红包、不打资本战。
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也一度被看好。用户提前下单、按需采摘、门店自提几个要素,对应的标签是零库存、低损耗、没有“最后一公里”。而传统生鲜行业中,成本很大程度上正在于运输和冷链。
这样一家听起来不烧钱的公司,如今也要向资本低头了。据称关闭的门店基本是订单量不太多的,会拉低整体的效率和运维水平。50%的裁员比例,受影响比较大的也是一线的门店人员。
只留了人气门店,又少了一半的人力成本。这样一来,给投资人的账面数字可就要好看多了。
这居然不是偶然
巧的是,类似的情况并不只发生在这家公司身上,不也只在生鲜行业。
最近被盛传要倒闭的e洗车,员工数已经从顶峰时期的160多人锐减到20多人。事实上,今年5月e洗车就曾裁员一次,包括当时担任CEO的原滴滴COO张晶,也在那段时间离职。
E洗车内部人士曾向媒体透露,当时的裁员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融资,因为投资方认为人力成本过高,提出了精简团队的要求。据说,那轮裁员主要针对研发和商务,因为他们工资比较高。
另外,上门美容O2O白鹭美,近期也宣布了融资的消息。而在此之前,白鹭美刚刚进行过一轮裁员,包括美容师和职能部门,裁员比例接近50%。当时很多人认为白鹭美要挂掉了。
关于白鹭美,有个悲伤的故事。他们裁员的消息,最初是从一位美容师向朋友的哭诉而听闻,她从美容院改投白鹭美,本来很开心,以为从此告别卖卡生涯。而且白鹭美的待遇之好当时在圈内很有名,工资高、还管住宿,她觉得找到了好归宿。结果突然被裁,一时间非常难接受。
随后,多位圈内人士先后证实了白鹭美的裁员传闻,不过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又是一只风口过后跌落的猪而已。但很快,白鹭美昭告天下,拿到了1亿投资。尽管对这个金额我个人持保留态度,但很明显,这又是一次为了融资而做的裁员。
创始人的无耻进化论
生鲜、洗车、美业,三个没太大关联的垂直领域,都出现了类似的案例。共同之处在于,几家公司都是O2O模式。
所以各位看官,以后听到哪家O2O裁员了,那有可能是他们要融资了。
但对于各位互联网民工、以及想要从传统行业进入互联网公司的同学来说,加入创业公司又多了一条风险,那就是你的老板又多了一种裁掉你的可能,不一定是因为缺钱,也可能是因为要拿更多钱。并且,还不一定有补偿。
尽管你曾经鞍前马后,或者通宵写代码,或者大太阳下做地推,四处拉人“扫码送鸡蛋”。甚至老板曾经许诺给你公司期权,但你仍旧随时可能成为公司融资的炮灰。
似乎,资本寒冬中,这是不少O2O企业的求生之道。
在移动互联网崛起之前,似乎裁员这件事,更多是发生在大公司身上。原因呢,通常一是企业财务收紧,二是公司或业务被收购。从商业道德的角度讲,这两个原因都可以理解,如果与员工合理沟通并给予补偿,并没有什么不妥。
但放在一些创业公司身上,对比企业的前后态度,有时候就显得有点无赖。不少公司的行为模式都是,创业初期以高薪招揽员工,又许以期权,总之一张大饼画起来。等业务搭建起来、脏活累活干差不多后,需要裁员则毫不留情,甚至连具体原因都不能如实告知。
颇有些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凉。
所以对希望加入创业公司,能够一朝财务自由的同学来说,选老板绝对是个技术活。脖子上挂的饼再大,都不如寻求一些自我保障方式更为实际。